2021-4-13 | 健康教育論文
一、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優缺點
(一)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優點
1.保密性、隱蔽性
網絡環境具有匿名性,非面對面等特性,因此是一個相對比較私密和個人化的環境,大部分人的戒備心理和防御心理比較少。相關研究也表明在這種環境下,大部分人比較容易自我暴露,呈現真實的自己(true-self)而不是實際生活中的自我(true-self)。相對于實際生活中的“面具”自我,網絡環境中的真實自我更有利于個人表達自己,暴露自己的心理問題,尤其是涉及道德和社會敏感問題的心理健康,如:自殺、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焦慮、抑郁以及成癮行為等。因此,網絡干預的保密性和隱蔽性相對傳統的面對面的心理咨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2.助人自助
現有的心理咨詢主要理論基礎就是人本主義的理念,即很多心理咨詢師相信只有來訪者才是最了解自己狀況的,所以心理咨詢師的任務是通過專業的心理咨詢或心理引導,幫助大學生認清自己的心理問題,掌握合理、科學的方法來幫助自己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即“助人自助”。傳統的面對面心理咨詢在這方面也許有些力不從心,但網絡心理干預在某種程度上能很好地彌補,通過論壇、BBS、空間、微博、博客等網絡平臺提供科學、專業的心理學相關知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對大學生實現“助人自助”有重要的意義。
(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網絡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平臺,為心理健康教育開辟了新途徑,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網絡是把雙刃劍,在充分發揮網絡作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也必須認識到以網絡為媒介的網絡心理干預同樣也存在一些問題。
1.過度交流
(extreme communities)。網絡平臺相對沒有太多的限制,如:論壇、BBS、Q群、微博等都可以相對自由地表達,相對自由地書寫自己的想法,但是這種自由可能也會帶來網絡干預問題。網絡心理干預的目的主要在于通過書寫表達、情緒表達等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或緩解不良情緒狀態,但是由于這種網絡表達的自由性,可能很難界定有效表達和無效表達,尤其是與心理健康無關的閑聊等。因此實施網絡心理干預必須與病理性網絡使用即網絡成癮區分開來,現有的研究一般把上網時間和網絡活動主題作為區分健康上網和病理性上網行為的依據,每天/每周上網的時間遠遠超過正常網絡使用時間,網絡活動的主題不明確,尤其是主要以游戲、聊天等為主可能與病理性網絡使用有一定關系。另外,網絡干預可能與網絡成癮有關的同時,也可能減少大學生與家庭成員、周圍同學、朋友的面對面交流,減少這些人際交往對于心理健康反而可能產生諸多不良的影響,如抑郁、焦慮和孤獨等。因此,在網絡干預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如何防止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以及如何控制這些因素對干預效果的影響。
2.信息渠道相對單一
計算機科學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同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現有網絡干預主要還是以文字和圖像為載體,通過文本和圖片對心理健康進行干預,心理咨詢過程中的非語言信息,如:外表、語氣、語速、表情等有利于咨詢交互作用的重要信息可能就會忽略,但是這些非語言信息有時候甚至比語言信息能提供更多的學生信息。因此,相對面對面的傳統心理咨詢,信息渠道相對單一也可能是影響網絡心理干預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非語言信息的缺失可能對心理咨詢活動帶來很多的不良影響,限制了心理干預的進行。
3.網絡成癮
中國互聯網心理中心最近的調查表明中國互聯網用戶約為5.38億,其中青少年網民占了近1/5。相關研究表明青少年逗留網絡時間越長,心理健康問題越嚴重。因此,適度地使用網絡對心理健康是有一定促進作用的,但是過度地使用網絡反而可能會誘發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情緒障礙、人際關系等。
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項
(一)倫理性
網絡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相對私人化的網絡空間,但是心理干預的研究又需要了解更多關于心理干預過程和效果的狀況,因此研究的需要與隱私保護的權衡是網絡心理干預研究中的重要倫理問題。相關的姓名、聯系方式、興趣愛好等各種個人信息的保護是網絡研究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專業性
網絡心理干預不同于面對面的傳統心理治療,對于咨詢師的資質要求相對比較具體和客觀,網絡心理干預對于干預者和被干預者都是相對未知的。因此網絡心理干預過程中對于干預者的專業基礎和技能的掌握狀況也是網絡干預效果的重要考慮因素。
三、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和通訊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科技日新月異,大學生網民占了很大的規模。網絡心理干預具有匿名性、開放性,不受時間、地點、場合的限制,同時也可以實現一對多、多對一、一對一的交流模式,因此網絡干預可以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和新視角,我國一些教育心理學研究者也對此模式進行了探討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模式,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借鑒國內外網絡心理干預的理論和方法,采用多種干預方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有效干預。自助網絡心理干預模板主要是通過心理知識、心理圖片,以及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相關的心理專題為主。心理互助的網絡干預模式主要以QQ群、微博等大學生常用的網絡媒介為依托,通過朋輩輔導和老師指導為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后通過在線咨詢、咨詢預約和離線交流的網絡心理咨詢模板。
(一)網絡自助式干預
近年來隨著網絡治療(Web-based treatment)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者開始嘗試通過網絡媒介進行心理干預,很多研究通過網絡的論壇、E-mail等平臺進行抑郁狀況、家庭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干預,結果表明這種基于網絡的自助式干預對這些心理問題具有一定效果。
(二)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很多網絡心理干預都以認知行為治療(CBT)為指導,通過E-mail、聊天等形式進行干預,通過實驗組前后測的比較來衡量干預效果,對于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癥狀具有一定的效果。國內部分研究者也通過網絡認知行為療法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等進行干預也表明網絡的認知行為治療在改善心理健康問題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三)小組治療
(Group Psychotherapy)通過網絡建立社交群體,群體內成員根據一定的主題進行網絡互助活動的小組治療。小組治療能節省心理咨詢或干預所需的人力,也能利用群體的力量產生積極相互影響的效應。網絡干預的小組成員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容易產生共情,相互鼓勵、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等。相關研究也表明這種模式對于改善心理健康問題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總體上說,新舊心理健康模式的差異并不具有相互排斥性,新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并不會取代舊的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反兩者新舊模式卻是相輔相成,兩者在理論基礎、干預技術和策略等方面都比較相似。因此,整合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方位、立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對于促進當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比較重要的應用價值,是探索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新途徑。
作者:梁麗娟 黃妹 朱喚清 單位:海南醫學院心理系 海南醫學院人文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