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電影文化論文
作者:張榮美 單位:山東工商學院
一、教學理論基礎———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是西方哲學、心理學的一個流派,是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等學習理論流派長期論爭而進一步發展的產物。[1]其哲學淵源可以追溯至18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哲學家詹巴蒂斯塔•維柯(GiambattistaVico)、近代德國知名哲學家康德(ImmanuelKant)和20世紀美國富有影響力的實用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JohnDewey)。建構主義的心理學淵源則與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Pi-aget)和前蘇聯早期心理學家維果茨基(LevVygotsky)的研究和理念密不可分。[2]到了20世紀90年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受到西方學者的廣泛認同、積極倡導和大力支持,并在世界范圍內逐漸流行,對當前的各種學習與教學理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學習中學習者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以先前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對知識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而是學習環境和教學環節的設計者,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幫促者和評價者。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主動參與、互動協作、探究磋商等方式達到意義建構的目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提出了挑戰,對師生角色的轉變指明了方向,對教學過程的實施提供了相應的教學原則,并倡導采用多種教學與學習方式,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情境式教學、拋錨式教學、支架式教學、隨機進入教學、互動教學、問題式教學(學習)、協作學習、自主學習、體驗學習等,同時主張采用多元評價方式對學習者的學習進行評估。[3]
二、教學實踐
(一)創設真實教學與學習情境,進行文化體驗學習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真正的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的,人是知識的積極探索者和建構者,知識的建構是通過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進行的。[4]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優化教學和學習環境,創建真實情境。與其他教學資料相比較,英文電影有其獨特的優勢,其主題的廣泛性、文化內涵的豐富性、交際場景的真實性和多樣性,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真實的學習情境。英文電影涉及的主題廣泛,教學中主要提煉其中的重大西方文化題材,選取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西方文化主題,針對每個主題選取文化內涵豐富、有代表性的經典影片。例如校園生活類中的《死亡詩社》《生命因你而動聽》和《蒙娜麗莎的微笑》,社會倫理類中的《阿甘正傳》,婚姻類中的《四個婚禮一個葬禮》,社會問題類中的《飛躍瘋人院》《費城故事》等都蘊含了眾多不同層面的文化內涵,如:文學、藝術、歷史事件、婚禮與葬禮文化習俗、嬉皮士運動、艾滋病患者及同性戀等話題。而影片本身的真實場景可以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猶如身臨其境般感知學習內容,激活已有認知結構中的知識和經驗,有利于對新的學習內容進行意義建構,在文化體驗過程中加深了對影片所反映的特定歷史、文化背景和風土人情的理解與內化。
(二)圍繞主題呈現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式學習“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是一種以問題為驅動,以培養學習者的問題意識、批判性思維技巧以及問題解決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的學習”[5]。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主動建構。[6]教師對問題的設計應該能夠引發學習者的注意力和興趣,且要富有挑戰性,適時設置引起認知沖突的問題,激發學習者的認知內驅力,有助于將已有的知識和能力進行回憶、整合,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對學習內容進行新的建構,更新知識結構,拓展現有知識和能力。例如學習者可能對同性戀人群進行過自己的探究,形成了自己的認知和觀點,其中有的膚淺、有的片面、有的是“刻板印象”,有的甚至是錯誤見解,此時可通過設置引起認知沖突的問題來激發其學習興趣。電影《費城故事》的主題之一就是同性戀,筆者教學中設計了一個容易引起認知沖突的問題:中國人和美國人,哪個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更高?很多同學脫口而出“美國人”,當被問及“為什么”時,很多人說因為美國是一個自由民主、平等開放的國家。這是學習者基于先前的經驗和知識得出的結論,雖看似合理,但實際上問題并非如此簡單。美國作為一個最初由清教徒建立起來的基督教國家,美國同性戀者為爭取自身權益斗爭了近百年,其中也不乏歧視、迫害同性戀者的事件發生,右翼基督教徒甚至把同性戀看作是罪惡,是違反《圣經》和上帝的意旨的,各種激進的反對同性戀的活動時常上演。但美國國內同性戀者維權運動從未停止過,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與爭取,目前美國僅有5個州和首都華盛頓特區承認同性婚姻合法化。對于中國而言,雖然目前尚未從法律層面承認同性婚姻合法,但由于沒有普遍信仰的宗教,公眾對同性戀者的態度相對中庸溫和,不會從道德的層面去譴責同性戀者,除去特殊年代,也沒有迫害同性戀者的極端事件發生,只是認為同性戀荒誕、可笑,甚至為其不能“傳宗接代”感到可惜。經過生生、師生互動協作,討論總結,學習者在“沖突”中更新了先前的知識和經驗,消除了“刻板印象”,實現了對知識的新的建構。
(三)搭建腳手架,進行支架式教學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鄰近發展理論”認為,在智力活動中,兒童對于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原有的能力之間可能存在差異。建構主義者從維果茨基的理論出發,借用建筑行業中使用的“腳手架(Scaffolding)”,又稱“支架”,比喻對學習者解決問題和建構意義起輔助作用的概念框架,而這種“支架”在發展學者對問題理解能力的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6]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圍繞當前學習主題,搭建好“腳手架”,實施“支架式教學”,充分發揮指導作用,通過適時幫助與支持,幫助學習者消除問題解決和現有能力間存在的差異,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把學生的認知發展逐步引向更高的水平,最終達到撤去支架目的。教學過程前期的問題熱身、背景導入,可以將學生引入主題情境,使學生有一定的信息輸入,了解故事發生的歷史及社會背景,從而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電影中反映的文化信息。教師應該提前預想到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學生可能遇到的障礙,并適時給予指導。受學習者當前知識結構和經驗影響,對于影片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學習者在解讀內化過程中必定存在片面或遺漏,對于影片中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教師應給予相應解析,加深學習者對西方深層文化的理解,促進多元文化的學習與比較。例如《飛越瘋人院》所展現出的:美國喧囂的60年代,垮掉的一代,嬉皮士運動等文化知識點都需要教師給出適當的補充或梳理,最終引導學生獨立查閱資料,形成自己的理解與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