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行政革新論文
本文作者:李寬松 單位:中共廣州市委黨校海珠分校
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也是中國特色行政管理體制的奠基者。鄧小平行政改革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學習與研究鄧小平行政改革思想,對于推動我國行政改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鄧小平行政改革思想的實踐淵源
任何思想都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鄧小平行政改革思想也并非妙想勃發,而是形成于實踐,是基于對自己行政工作的科學總結,對現實問題的深刻反思,以及對發達國家行政管理經驗的積極借鑒。
(一)對行政工作的科學總結
豐富的行政經驗,是鄧小平行政改革思想的實踐基礎。鄧小平從領導百色起義、創建左右江革命根據地開始,就長期從事根據地的創建和軍政領導工作。新中國成立以后,鄧小平先是在西南地區全面主持領導工作,后調任中央。黨的八大以后,鄧小平擔任黨的總書記,成為中央領導集體成員之一。“文革”后期,他還一度全面主持過中央的日常工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成為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積極推動我黨工作重心的轉移,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鄧小平在實踐中開始探索政治體制改革,特別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他深刻分析了行政改革的目標、原則、方法等相關問題,逐漸形成了系統的行政改革思想。
(二)對現實問題的深刻反思
對“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是鄧小平行政改革思想的現實動力。“文革”結束以后,鄧小平深刻吸取教訓、反思現實,分析了我國行政管理體制的種種弊端,鄭重提出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重大課題,開始設計中國行政改革的藍圖。他指出:“黨和國家現行的一些具體制度中,還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礙甚至嚴重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如不認真改革,就很難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我們就要嚴重地脫離廣大群眾。”[1]鄧小平重點剖析了官僚主義、權力過分集中、家長制、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等弊端的原因和危害,告誡全黨:“如果不堅決改革現行制度中的弊端,過去出現過的一些嚴重問題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現。只有對這些弊端進行有計劃、有步驟而又堅決徹底的改革,人民才會信任我們的領導,才會信任黨和社會主義,我們的事業才有無限的希望。”[2]
(三)對先進經驗的積極借鑒
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是鄧小平行政改革思想的重要淵源。1978年春,鄧小平到鞍山鋼鐵廠視察工作時,鞍鋼的年產量是600萬噸鋼,行政人員卻有兩萬三千人,而日本同等產量的企業行政人員僅有600人。從最能說明問題的數字中,鄧小平深深感到我國企業要想適應現代化大工業的發展要求,參與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就必須精簡機構和人員。更為重要是,鄧小平的思維視角并不僅僅局限于企業的行政管理,他清醒地認識到這個事例只是我國行政管理體制弊端的一個縮影,我國要想真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就必須徹底改革舊體制,跟上現代化的節拍,就必須借鑒世界先進的行政管理經驗,提高我們行政管理的能力與水平。
二、鄧小平行政改革思想的主要內涵
行政改革涉及黨和國家的重大利益關切,容不得出現半點差錯。鄧小平認為行政改革必須把總目標和近期目標很好地結合起來,不僅要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有利于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還要盡快提高活力、效率和積極性,并在改革實踐中堅持循序漸進原則。
(一)行政改革要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領導的調整生產關系、轉變政府職能、擴大基層自主權、精簡機構、政企分開、克服官僚主義、改革人事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目的不僅在于提高各級機關、基層單位的活力,調動億萬群眾投身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而且在于促使行政體制不斷適應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緊緊圍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個中心。行政改革的每一步推進,都是根據不同時期經濟市場化發展的內在要求進行的。沒有行政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就無法深入,就會阻礙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不可能取得偉大進展。
(二)行政改革要有利于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鄧小平指出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而且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有些具體制度與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鄧小平認為改革與完善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要吸收世界各國行政管理體制中符合現代科學規律、符合中國國情的“進步因素”;同時,還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能照搬西方的所謂“民主制度”,“不搞三權分立、兩院制”,因為包括行政改革在內的整個改革都是為了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中國,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三)行政改革要提高活力、效率和積極性
鄧小平認為行政改革要“始終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調動基層和工作、農民、知識分子的積極性”[3]。活力、效率、積極性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活力指行政體制要運轉靈活、作用有力,是行政管理富有效率的前提條件。他認為如果缺乏朝氣和活力,行政管理就不可能有效實施,方針、政策就不能得到充分貫徹執行。效率指行政管理的質量和速度,是衡量行政體制優劣與否、行政管理科學與否的綜合性指標。他認為搞四個現代化不講工作效率不行,必須通過改革“解決效率問題”,“提高了效率……四個現代化才真正有希望”[4]。積極性指要把行政人員尤其是基層行政人員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他們參與管理,實現管理民主化”[5]。他認為要“保證全體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地方政權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享有各項公民權利,……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6]。
(四)行政改革要堅持循序漸進原則
鄧小平認識到行政改革涉及許多人利益,會遇到很多障礙,再加上“國家這么大,情況太復雜,改革不容易”[7],注定只能采取“投石問路”循序漸進的策略。鄧小平指出:我們過去在工作上有急于求成的缺點,“最容易犯急性病。……想早一點進入共產主義”[8],結果欲速則不達。“歷史經驗證明,用大搞群眾運動的辦法……而不是用扎扎實實、穩步前進的辦法,去解決現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問題,從來都是不成功的。”[9]“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改革,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它涉及的面很廣,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復雜情況和問題,一定會遇到重重障礙。……對此我們必須有足夠的思想準備。”[10]行政改革只有采用扎扎實實、穩步前進的辦法,設計改革方案時,“需要認真調查研究,比較各國的經驗,集思廣益”[11];方案和措施制定以后,要“分步驟、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12]當然,改革步子要穩,方法要細,并不是說碰到阻力、困難就退縮,而是建立在膽子大、決心大的基礎之上,“要有步驟地進行,但是太慢了不行”[13],“不能象小腳女人一樣”,應該“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要“敢于試驗”[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