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新聞類論文
作者:蒯麗蓓 單位:長沙廣播電視臺
新聞類節目主持人的分類我國的新聞節目大致可劃分為四類:消息類、現場報道類、訪談類、評論類,在不同的節目類型中,主持人充當的角色、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在具體表現上也有所區別。消息類節目的主持。傳統的消息類節目,即以播報新聞信息為主的節目,如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播音員在節目中一般只對稿件負責,不參加前期的選擇和編輯工作,不對新聞進行評論。隨著新聞的不斷改革,消息類節目的形式日趨多元,播音員也逐漸演變成為“主播”。主播可以從個人的角度發聲,成為節目的代言人。主播通過參與編輯和采訪,對信息的新聞價值有更準確深入的把握,使節目傳播更為完整和靈活。央視二套的《第一時間》就是這種模式。從播音員到主播,最明顯的轉變就是個性化的樹立,這意味著主持人自身的個性解放甚至張揚。就表達風格來說,為了貼近觀眾,普遍采取了相對更隨和親切的語態,例如“說新聞”的方式。
現場報道類節目的主持。現場報道是目前我們在新聞節目中經常看到的一種播報形式,如王家嶺煤礦透水事件、玉樹地震等報道中,都可以看到播報人在新聞事件現場向觀眾播報,對人物、環境、氣氛、進程進行最真實的傳達,讓觀眾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的發展過程,這種報道方式是最能發揮電視傳播優勢的。主持人現場報道,大大增強了節目的時效性和感召力。隨著新聞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欄目的發展,主持人現場報道的能力逐漸成熟,在一些重大的新聞事件中,現場報道已成為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突發性事件中,主持人是節目的具體引導者,他的話語、身影直接左右著人們的視線。現場報道節目要求主持人能夠快速、準確、清晰地表達,并使表達與畫面互補,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新聞訪談節目的主持。新聞訪談又分為人物新聞訪談和事件新聞訪談。人物新聞訪談是指以訪談者為主體,帶有新聞性的訪談,這些被訪者往往都是新聞人物。如央視的《東方之子》節目,采訪的人物基本上都具有新聞性。在2006年4月的節目中,訪談人物有剛獲得香港金像獎的周迅、“愛心歌手”叢飛的親友、剛選為杭州市平民英雄的環保衛士韋東英等等。在這類訪談中,新聞性就只是一個采訪由頭,而真正構成節目主體的是他們的人生經歷。事件新聞訪談則是出于對事件本身的關注,人是次要的。如2002年12月初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在全國公映,獲得了中國電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商業成功,央視《經濟半小時》立即對張藝謀進行了專訪。雖然張藝謀本身是熱點人物,但是專訪主要圍繞《英雄》的整個商業事件展開。其他的事件新聞訪談節目還有央視的《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
新聞評論節目的主持。評論歷來都被看作是新聞媒體的旗幟,它代表國家、政府的利益,反映媒體的思想、觀點和傾向,具有較強的輿論引導作用。新聞評論類節目將新聞的客觀性和評論的導向性有機結合在一起,使輿論導向更加鮮明。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評論主持人,必須強化思維能力,就事說理,對新近發生的事情進行分析評述,從而準確鮮明地揭示事物的本質,目前這一特點還是體現在一些記者型主持人身上。央視新聞頻道的《新聞1+1》欄目,就是以主持人白巖松和董倩互相提問和討論的方式進行新聞評論,這樣可以使主持人形成更好的思想碰撞,迸發出更多思想火花。
新聞類節目主持人的未來發展新聞觀念和意識的轉變。未來的新聞節目在內容上要進一步凸顯真實性、時效性、重要性、權威性。主播對內容的選擇和把握權限將大大加強,主持人應該具備編輯和記者的思想和行動力,能夠了解時事、理解事件本質、抓住問題關鍵、凸顯自己的思想和表達。新聞節目的發展將使新聞訪談、新聞評論的比例進一步增加,主持人對內容的掌控能力及新聞評論員的評述能力將決定節目的質量與深度。主持內容層面的拓展。未來新聞的內容層面不僅表現在面對最廣大受眾的公眾新聞,一些面對“客廳”的“小眾”新聞也將更多地走上電視,如目前央視新聞頻道每天的24小時新聞滾動播報,對各個地區的社區新聞的報道,還有一些以民生新聞為主的新聞節目,大眾化的內容意味著主持人有了更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
主持人年齡逐漸偏大。就主持人的年齡取向來說,像《焦點訪談》《東方時空》這樣的公共頻道或大臺節目,更需要主持人對新聞有極強的理解力和把握力,所以年紀較大的主持人因其豐富的生活閱歷而形成的思想深刻、見解獨到的觀點將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