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電影賞析論文
作者:陳紅 董瑋瑋 單位: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
隨著多媒體教學的飛速發展和教學設備的更新,在大學英語的課堂中運用英文電影進行對聽說能力的輔助教學成為可能。英文電影為學生營造了多感官刺激的輸入環境,激發了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和調節了學生的學習情緒。在輕松愉快和潛移默化中,同學們能夠練就一口流利而地道的英語。基于以上原因我院開設英文電影賞析課程作為英語專業學生的選修課。本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大學二年級英語專業學生,每周兩課時。
一、英文電影作為輔助教學手段的優勢
首先,電影能夠展現真實的場景。利用英文電影進行教學體現了情景教學法的要求。“語言必須在情景中呈現和練習”,是語言學家提出的情景教學法的主體特征,它強調學習英語必須通過真實的交際情景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英文電影情節栩栩如生,真實自然,使學生身臨其境,通過語言實踐,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語言闡釋的影片,因此,英文電影情景教學不僅有利于提供語言材料和語言環境的真實性,而且還能夠生動地把一些社交技巧、文化知識等展示出來,在接近真實情境的交際活動中感受到真實性、趣味性、實用性和挑戰性。
其次,看電影學英語能讓學生學會地道的語言。英文電影題材廣泛,歷史、倫理、神話、小說等題材的電影其內容一般是符合歷史或者原著的,這些電影形象、生動,直觀性、感染性強,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英文電影中語言豐富地道,情節引人入勝,形式活潑多樣,為英語教學提供了理想的條件,為學生的語言活動開辟了一片廣闊天地。
再次,“看電影學英語”能夠讓學生記憶更牢固。人類記憶持久性的實驗顯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用聽覺學習,經過3天遺忘率是80%,只用視覺學習,經過3天遺忘率是50%,而視聽覺協同學習,相同時間內的遺忘率則降低為18%。因此,從這一層面上說,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聲音與圖像結合的英文電影可以使學生受到聲音、圖像、情景、態度和情緒等多方面的刺激,形成完整的語言認識。電影情景教學對學生的記憶、交往、學習環境的營造、學習情緒的調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電影中蘊含豐富的文化信息。根據社會語言學理論,“語言不僅是交際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文化特征”,因此學習一種語言必須通過其文化來深化對于該語言的深層次內涵的認識。“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而電影是文化產品,是溝通文化的橋梁,電影孕育的豐富的文化背景從多角度多方面展示了英語民族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習俗、價值觀念、社會狀況、地理地貌、民俗風情等。基于以上幾點,借助于英文電影這種最鮮活、最受學生歡迎的語言文化教學資源,我們可以強調加強學生英語聽、說訓練,提高運用英語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通過提高學生對國外優秀英文電影的鑒賞能力,提高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從而使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多樣性能符合社會對人才多樣性的需要。
二、英文影片的選擇
在電影的選擇上,老師要下一番工夫,因為并不是所有的英文電影都可以作為教學內容。有些電影學生雖然喜歡,但是看后他們沒有什么內容可以討論,比如說一些動作影片就不是好的選擇,它們的內容太空洞而沒有必要去討論。同樣,每年的好萊塢大片,或充滿了性、暴力和粗俗的幽默,也不適合學生的語言學習,當然,并不是說它們不是好的影片,只是學生看后沒有什么可以討論的內容;或有些影片所表現的內容有些模糊;或者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歷差距太大,同樣也不適合學生去學習和探討。合適的影片學生就可以找到討論的話題,在語言和內容上可以自然地激發學生內心感想,這樣的影片可以在英語課堂上或課后激發學生討論的熱情和動力,在語言表達方面起到很好的啟迪和借鑒作用。
所以我們要在保證思想性、健康性、藝術性等最基本原則的前提下,英文電影欣賞課程上播放影片的選擇應遵循全面性和科學性的原則。根據電影的歷史分類和類型分類標準盡可能多地選擇不同類型的影片,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學生客觀而科學地認知英文電影的全貌,系統地學習英文電影的理論知識,全面地了解西方社會文化背景,同時避免因重復播放同一類型的影片而導致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在遵循全面性和科學性原則的同時也要兼顧學生的興趣,可以讓學生建議自己感興趣的影片作為參考。對中級水平的英語專業學生來說,可以選擇具有以下特點的電影作為開始階段觀看的電影。1.故事情節比較單一,按時間順序展開,主要人物不是太多。2.主要角色的發音地道、清晰,語速不是太快。3.影片的背景、類型比較熟悉,不需要專門的文化背景知識。4.表演(體態語、動作)、音效本身對情節的發展有較強的暗示作用。5.較少俚俗語、方言、術語和個性化用語。一般說來,英文兒童片和動畫片大多具有以上特點,如《小鬼當家》(HomeAlone)、《獅子王》(LionKing)、《白雪公主》(SnowWhite)等都是深受學生歡迎的首選之作。此外,不少文學名著已經改編成電影,如《印度之旅》(APassagetoIndia)、《苔絲》(Tess)、《小婦人》(LittleWomen)等。觀賞過幾部簡單電影之后,可以選擇一些語言稍復雜、內容更深刻的電影,并要求學生練習寫影評。
三、教學方法
英文電影賞析課程有別于影視理論課程,學習電影理論并不是這門課程的最終目的,而是進行賞析的方法和手段。
首先,我們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去觀賞電影。觀賞電影是利用語言、視覺媒介獲取電影信息的過程,對語言學生來說,注重的是運用語言獲取意義。因此,至少在第一次觀看一部影片時,學生的目標應當是整體理解,即理解電影的主要情節及其發展、高潮、結局,而不是不切實際地追求理解一切。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為聽懂的信息感到自豪,而不是為遺漏的信息失望沮喪。教師可以實事求是地談談自己觀看電影時遇到的困難以及采取的對策,用自身的例子戒除浮夸風,培養學生的信心。電影中的英文雖然是按照腳本背誦出來的,但也是對日常生活語言的真實模擬,帶有真實口語的大多數特征,如語速自然,較多弱讀、連讀、音變現象,有些角色會使用方言、行話、術語、俚俗語,或者口音和個性化語言比較明顯,不同的社會圈子用語的語域可能截然不同,多數幽默語言意在言外、正話反說等,這些隨時都會造成理解障礙。
其次,傳授理論,單純地講授理論會使課堂顯得枯燥乏味,使學生產生厭倦感,從而影響教學效果。正確的方法是在選定了某一類型的影片之后,有針對性地選擇在這部影片中得以體現的一些理論講授給學生,然后在欣賞的過程中讓學生自覺地去體會理論的應用,并設計一些習題供學生思考和討論,以期開闊思路、加深印象。以《阿甘正傳》為例,這是一部風格突出的電影,象征手法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在播放影片之前,教師可以先講授電影風格和象征手法的概念和作用。在欣賞影片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掘“羽毛”的象征意義:這片羽毛就是阿甘哲學的生動象征,它隨風飄蕩,正如像阿甘一樣的普通人任由命運和歷史的洪流帶其漂泊;同時,羽毛似乎是來自于天堂,象征著平凡人生活中的莊嚴美。課后習題可以布置學生繼續思考和討論“巧克力”在這部影片中的象征意義。基于這樣的課程設計學生可以同時加深對理論和影片本身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