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藝術教育論文
作者:錢慧 單位: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一、表現主義美學與兒童繪畫的表現性
自20世紀開始,從心理經驗出發的理論研究和藝術創作日趨走向成熟,由此興起的表現主義美學成為現代西方美學的重要流派。表現主義美學提出了“是表現,不是再現”的獨特藝術觀,它反對印象主義對藝術的認識——“自然主義的單純模仿和拍照式的對外部世界的客觀再現”,認為藝術是情感或直覺的表現,藝術表現的是藝術家自身的心靈。表現主義美學的興起使美學由傳統轉向現代,表現主義美學體現出與傳統美學迥異的理論個性,顯示了非理性主義、審美純粹主義和強烈的主體主義的特點。作為表現主義美學的開創者,克羅齊認為藝術是一種心靈的活動,其根本特點是表現性,強調藝術家的主觀感受、內部視野,極力主張藝術家表現內在體驗和心靈激情。在他看來,審美是一種直覺,直覺即創造,創造即表現。兒童被譽為天生的藝術家,有學者將兒童與成人藝術家進行比較,發現“兒童與成人藝術家在內在精神、生活態度、創作手法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那么透過表現主義美學的視角,這些天生的藝術家是如何“表現”的呢?表現主義美學提倡主觀感覺和內心真實的表現,“變形”手法成為表現主義藝術家的主要創作手法。而兒童繪畫也正因夸大、變形、擬人等手法而處處散發著浪漫、迷人的光芒。為此,許多成人藝術家向兒童學習,借鑒兒童繪畫的創作手法。
“變形”在《辭海》中被解釋為:“藝術中對表現對象的性質、形式、色彩與行為方式方面的畸形。”“人對反映外界刺激的反映,由于受到活動主體心理素質的影響,不與客觀事物完全吻合,從而產生知覺上、情緒上和審美體驗上的某種變形。”反映在兒童繪畫中,“變形”則是指兒童運用夸大、歪曲、不合常理的嫁接組合等手法,表現與客觀事物的不吻合、偏離人們習見日常生活的事物形象。“變形”的藝術表現手法使兒童繪畫引起了成人的極大關注,獨特的手法造就了兒童繪畫天真、稚拙和樸素的視覺樣式。這樣的表現手法在表現主義藝術家的作品中屢見不鮮,同樣帶給我們獨特的審美感染力。成人藝術家的“變形”手法是藝術家借用兒童的眼睛、以兒童的心態單純質樸地觀察世界和表現世界。但兒童對于想象的情境、省略夸大等變形手法的運用是無意的,他們在邏輯與非邏輯中形成自己的邏輯,使成人覺得既熟悉又陌生,既合理又不合理,既細微又粗略。這是兒童的“變形”手法與成人藝術家的差別。也正因如此,兒童的繪畫顯得尤為真誠和可貴,這是兒童繪畫中“變形”帶來的魅力。
二、兒童繪畫表現中“變形”的獨特性
(一)“變形”源于兒童的直覺和感受兒童在作畫的過程中一般沒有過多的考慮和猶豫而直接作畫。圖一是兒童觀察了班級自然角的仙人掌之后的繪畫。兒童筆下的仙人掌周圍長滿了“刺”,保留了仙人掌的典型特征,但是在造型與色彩方面用了“變形”的手法。有的將仙人掌畫成長長的,有的采用紅綠對比色和兩個大小圓形表現仙人掌的外形。圖二中兒童在畫鮮花的時候聯想到花瓶,就在草地上畫了極具裝飾效果的花瓶,表現出不受某種固定的邏輯規則約束的傾向和用直覺表現事物的方式。關于藝術與直覺的關系,克羅齊從他對直覺的界定出發,認為藝術即直覺即表現。在克羅齊看來,直覺活動不同于邏輯活動、直覺知識不同于理性知識。直覺活動糅合了人的感受、聯想等。“一個科學作品和一個藝術作品的分別,即一個是理智的事實,一個是直覺的事實。”克羅齊從藝術即直覺的觀點出發,提出了“藝術不是物理事實”的著名命題,試圖糾正傳統美學上的自然主義和機械模仿傾向,這對于當前兒童藝術教育中偏重臨摹、灌輸技能等現象有著積極的指導和啟發意義。當然,也有學者認為“他否定藝術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卻是不可取的。”從圖一、二繪畫的題材來看,兒童的繪畫內容大多來源于兒童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講,兒童繪畫似乎是對克羅齊美學理論的修正和補充。
(二)“變形”是兒童的審美想象和創造表現主義美學的另一代表人物科林伍德,繼承和發展了克羅齊的“藝術即表現”說。他認為藝術是藝術家的情感表現,表現情感是一種創造性想象活動,藝術家在想象中不自覺地顯露某種感情,因而藝術的兩重性表現為“表現性”和“想象性”。科林伍德為藝術下了一個定義:“通過為自己創造一種想象性經驗或想象性活動以表現自己的情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藝術。”圖三是兒童觀察了龍蝦之后的創作,兒童把龍蝦的須夸大延長,畫成小姑娘的長長的辮子,并為龍蝦穿上了美麗的衣裳,產生“似蝦似人”的變形效果。在兒童眼里,紅紅的龍蝦儼然就是一位有著長長辮子、身穿花裙子的婀娜多姿的小姑娘。即使是寫生活動,兒童也依然根據自己的真切感受展開豐富的想象。他們在欣賞《星•月•夜》之后心底涌現了某種恐懼、躁動的情緒,用夸張的加粗的黑線條和藍線條創造了魔鬼的形象,一個令人恐懼的魔鬼形象躍然紙上(見圖四)。
三、兒童繪畫的表現性對幼兒園藝術教育的啟示
(一)給兒童充分的創作自由表現主義美學認為藝術是藝術家思想的表現,表現是自主之本、創造之源。反思當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現狀,我們不難發現依然存在注重向兒童灌輸技能技巧、簡單臨摹、一味追求作品的藝術化效果的異化現象。例如,有些成年人面對孩子的亂涂亂畫時表現得“驚慌失措”。他們會對孩子的畫進行更正、指責和勸導,有時候也會親自示范什么是“正確”的畫,根本不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我們應該給兒童充分的創作自由,重視兒童自身的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和審美情感的體驗,使兒童成為意義形成的主體。在兒童創作過程中,不能隨意打斷他們的思路或阻止他們自由的表達,應在兒童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和支持。只有在這樣的寬松自由的氛圍中,兒童才能在繪畫中表達心靈的“真”。
(二)為兒童提供具有表現力的材料在繪畫活動中為使兒童的思想得到充分的展示,除了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和工具之外,還要關注繪畫材料是否具有表現力。筆者曾經遇到一個實踐案例:某教師帶領幼兒觀察春蠶之后,讓幼兒畫蠶。教師提供的畫紙是傳統的白色畫紙。當幼兒完成作品的時候,教師發現有一個幼兒的畫紙上是空白的,問了該幼兒才知道,原來他是用白色的蠟筆繪畫的,而幼兒的解釋是“因為蠶是白色的”。在這個案例中,教師提供的畫紙是不具有表現力的,孩子見到的蠶是白色的,在白色的畫紙上孩子無法盡情地表現自己對蠶的認知或想象。因此,藝術教育中應提供適宜的、能促進兒童進行表達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