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營養學論文
作者:胡玉龍 單位: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1(略)
1.1(略)
1.2學生的相關學科知識基礎參差不齊,學習興趣不高
運動營養學課程主要包括營養學基礎知識、體育鍛煉的營養、運動員訓練的營養3個方面。目前教學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不同教育背景的學生相關學科知識儲備差異比較明顯。在中學受過完整課程教育的學生,知識基礎較好,但缺乏相關的運動體驗。一些體校或武校的生源,文化基礎較為薄弱,但對運動訓練的感受較深。但對于大多數體育專業的學生來說,營養學基礎知識部分因為與運動生物化學和運動生理學密切相關,學習起來感覺深奧、抽象,難度較大,學習興趣也不高,而對于體育鍛煉和運動員訓練的營養等知識相對興趣和需求要高一些。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動力,它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也是提高學習質量的必要手段,因此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積極、有效的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是運動營養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
1.3以往的教學模式單一
運動營養學以往的教學模式,以單一的教師授課為主,以考勤、作業、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標準。雖然多媒體教學方法的引入增加了授課的生動性,但單一的授課模式,顯然不能滿足學生各種層次的需求,也無法體現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體育院校的學生思維活躍、自主意識和動手能力很強,單純的理論課講授使得學生參與意識下降,學習興趣不高。因此,如何克服這些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和弊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新時期的具有創新能力和自主意識的大學生,是運動營養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目標,改進運動營養學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2運動營養學課程教學改革
2.1注重實踐與理論的結合
因為運動營養學與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理學的關系密切,授課教師必須擴展和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增加學科延展性和趣味性,在學習營養學知識時,適當復習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如在講授運動與宏量營養素章節過程中,為了加深學生對糖在不同運動狀態時供能的方式差異的理解,可以讓學生分別進行200次高抬腿、400米跑、1000米跑后根據自身體會,學習磷酸原供能系統、糖無氧酵解供能系統和有氧氧化供能系統的差異。同時可以打破章節順序的約束,把力量性和耐力性項群運動員的膳食營養要求中對糖的需求這一部分知識適當提前,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切身體會中獲得知識。對于體育專業的學生來說,最大的興趣莫過于用課本的知識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困難,最成功的體驗莫過于在生活和訓練中感受和運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
2.2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為更好地貫徹“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科學發展觀,我們在運動營養學教學過程中引入了“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方法。PBL教學法是一種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方式,是一個“提出問題-查找資料-討論研究-總結反思”的教學過程。設置PBL教學法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2-4]。
2.2.1學生授課法學生授課法以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主要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課程學習,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和網絡資源,展開討論和制作教學課件PPT,最后每組選出代表對新課內容進行講解,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討論、評價,總結優缺點,最后由老師點評、打分。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教會學生知識,而應教會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和方法。學生授課法改教師單調地講解為學生主動地學習,最后還要在全班同學面前講解,鍛煉了學生各方面能力,而且使學生對教學的內容印象深刻。在運動營養學教學中引入學生授課法旨在強調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去體驗的學習過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積累,通過鉆研、討論、提煉等過程,學習新知識,并使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制作教學軟件的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和創造性教育的精神[5]。
2.2.2案例討論法
運動營養學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體育鍛煉和運動員的營養需求等知識,對學生日常生活和訓練有現實指導性意義。在運動營養學教學中引入案例討論法,使學生對不同運動項目的切實體會和營養學相關知識相結合,幫助學生加深印象,并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6,7]。比如在學習不同健身項目鍛煉者的膳食營養特點時,可以讓同學們列舉自己在進行不同運動項目鍛煉時的切身感受,進行自主學習。如進行籃球運動時,有怎樣的體會?在能量上有怎樣的需求?如何提供合適的膳食營養?讓同學們根據這樣的提綱,結合自己的體驗,通過閱讀教材、到圖書館和網絡上收集資料,經過小組討論、總結,最后在課堂上以答辯的形式進行講授,其他同學可以提出問題、進行辯論。在課程學習將要結束的時候,還可以給出一些現實指導意義比較大的命題,讓同學們對各章節知識進行綜合應用,達到全面復習的效果。例:小李同學,民族傳統專業二年級男生,日常進行體育鍛煉或專項訓練,每天約2小時。每天的食譜為:早餐:包子或饅頭2個,豆漿1袋(如上午沒有訓練任務,有時不吃早餐)。中餐:一大葷一小葷一素菜,3兩米飯。晚餐:一大葷兩小葷一素菜,3兩米飯。(大葷通常為大排、魚、雞翅、肉餅等,小葷通常為炒瘦肉、炒雞蛋等,素菜為時令蔬菜或豆腐等。)夜宵:有時會在晚上9-10點鐘,吃一些炒面或炒飯作為夜宵。有時會買一些水果或零食,大約每兩天吃一個水果。試從專業角度分析該生的營養需要,目前食譜的不合理之處,給出一份合理的膳食配餐計劃。
研究性學習具有顯著的開放性特點,是一種強調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去體驗的學習過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和點評[8,9]。通過在運動營養學課程實施教學改革以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口頭表達能力、應變能力、教學課件的制作能力、團隊的協作能力、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等方面普遍得到提高,并且能將運動營養學的理論知識和日常訓練有機結合、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