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學科教育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讓地理知識貼近學生生活,是地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目前,廣大農村學校在電教設備還不健全的情況下,把投影、電視錄像引入課堂,用其突破時間、空間、宏觀、微觀限制的優勢,直觀形象地再現客觀事物,是“貼近生活”的有效教學手段之一。適時、適宜地利用投影和電視錄像,對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大有益處。通過實驗,我們有如下體會:
一、課前播放,激發欲望
在新課開始前先播放幾分鐘錄像,用圖文聲像俱備、動感十足、豐富多彩的直觀畫面吸引學生,既讓學生了解了新課的內容概要,形成知識框架,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中國的疆域》教學時,播放一段風光片引入新課,使中國的北極村———黑龍江省漠河鎮的北國風光、南沙群島中曾母暗沙的南國海島景色、新疆帕米爾高原的西域雪景和東北隅奔騰不息的黑龍江、烏蘇里江等盡收學生眼底。
學生比較容易地掌握了我國領土最北端在漠河鎮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最東端在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等相關知識;又如春節,在北國的哈爾濱,人們冒著零下20多度的低溫參加“冰燈游園會”,而在南國的廣州,人們卻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在“迎春花市”上欣賞著爭奇斗妍的花卉;同樣是早晨6點鐘,我國東邊的烏蘇里江上空一輪紅日升起,而西邊的帕米爾高原地區還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等特寫畫面,使學生學習興趣大增,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課中播放,質疑解難
課堂上在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學生難以讀懂的問題時,隨時插進一段錄像,彩圖投影和虛擬仿真相結合,就可以把疑難的問題簡單化,使學生容易探究和接受。如在教學《海洋資源》一節時,對我們這些深居內陸、沒見過大海的學生來說,你說海洋是“天然的蛋白質倉庫”、是“烏金的儲備庫”、是“鹽類的故鄉”等等,講得再好,也很難給學生留下較深的印象。這時如果插入一段動感十足的畫面,通過電教手段創設真情實景,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各種魚、蝦、蟹、貝、藻類活靈活鮮,嬉戲于海水之中;浩瀚無垠、潔白壯觀的鹽場上,亮晶晶的海鹽堆積如山;海上石油鉆塔高聳入云,“烏金”從巨型管道中流出,天然氣在出口處噴發燃燒。如此畫面,很快就會吸引住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和探究奠定基礎。
三、課后播放,加深印象
有時,一節課的內容導讀完后,有意安排幾分鐘時間看錄像,把教學內容進行一次全貌展示,學生可以通過音像效果、圖文對比,以課文內容為基點,以錄像畫面為添加劑,二者結合進行沉淀,加深對所學內容的印象。如教學《中國的主要地形》一節時,先通過導讀自學,讓學生了解我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及其它們各自的特點,然后播放相關錄像。此時,大屏幕上雪山連綿、冰川廣布的青藏高原,峰嶺眾多、地面崎嶇的云貴高原及其山間小平原,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風吹草低、草原廣闊的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沃野千里的東北平原上的黑土地和濕地沼澤等等,一一再現。通過實物畫面使學生對各種地形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四、集中反復重放,化難為易
當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學生感知有較大困難時,我們可以把相關知識的模擬動畫片反復播放幾次,通過畫面的多次動態演示,把那些抽象深奧、用語言難以解釋說明的、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簡化為具體的表象,讓學生從視覺上感知。這樣做,非常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在教學《中國的河流和湖泊》一節時,反復播放以“中國主要水系”為內容的動畫錄像和模型投影,屏幕上生動形象的畫面,把長江、黃河、珠江三大水系和京杭大運河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并使這些水系上的水庫、電站歷歷在目。
當章節內容結束后,精選、加工一些電教課件,集中播放幾組具有鮮明特色的風景名勝片,通過畫面讓知識點重現。讓學生自由組合,分別列出旅游計劃:去什么地方,看什么,玩什么,穿什么,走哪條路線,乘什么交通工具,應注意哪些風土習俗等。使學生自主探究,對所學知識(地理環境、氣候類型、政治經濟、地方文化、風土人情等)貼近生活再梳理。通過視覺和自主實踐來加深理解、增強學生對地理常識的記憶和理解,并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地理素養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