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醫文化論文
作者:于學芬 單位:山東省青島優撫醫院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文化分會在2005年8月召開的全國第八屆中醫文化研討會上,對“中醫文化”的定義是:中醫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體現中醫文化本質與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筆者認為,中醫文化是以中醫學術為核心所形成的文化體系,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體現中醫藥本質與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中醫文化最大特點是以人文文化的形式反映科學文化的內容,是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有機結合體。中醫文化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通過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得以不斷地發展和完善。
氣一元論的本體觀念人們對世界萬物的基本認知理念形成了不同的學術思想和理論體系。整體性是中醫思維的最突出特征。中醫文化的本體觀是氣一元論,這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恒動觀、系統觀思想的源頭。中醫學吸收了中國哲學的精氣學說,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醫氣學理論,認為氣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天地和氣,命之曰人。”并以陰陽二氣為中介說明人與自然密切相關而有“生氣通天”之說,又以五行之氣說明人體內部五臟之間的資生制約關系,其他如運氣學說以三陰三陽之氣說明人體、疾病與自然的聯系,以“六氣源于一氣”說明人體各種生命基本物質之間的聯系,以“百病皆生于氣”說明病因與發病的關系等。中醫文化的氣一元論本體觀,涉及到整體、分化、內在矛盾和相互作用,是一種關系性思維。氣一元論的本體觀念可有效闡釋有關世界萬物存在方式、表現形式及其運動變化規律。把人體看做一個有機的整體,強調人體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從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整體聯系和統一中考察人體生理病理過程,是中醫學對人的生命、健康、疾病、診治的出發點。
調和致中的價值取向“中和”是《周易》從時間、空間、條件、關系等全方位分析問題、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8]。《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中醫的最高境界也是致中和。“去其偏勝,得其中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以平為期,以和為重,極致中和,這就是中醫的最高境界。“中和”思想是中醫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和”體現了中醫崇尚和諧的價值取向,表現在人與自然上是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在人體自身是陰陽平和的健康觀,在治療方法上是調和致中的治療觀,在人與人的關系上是醫患信和、同道謙和的倫理觀。在中醫的認知方法中,整體思維、辨證思維、直覺思維、中和思維、意象思維,無一不有[9]。但體現最充分的莫過于中和思維,中醫認識論中的“天人合一”、治療原則上的“執中致和”、藥物應用上的“補偏救弊”等,無不是中和思維的具體應用。適中的內、外環境和二者的統一,是人類生存的前提;求適中,是人類與自然斗爭、與疾病斗爭,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的積極措施。適中能保持身體健康,失中會導致疾病發生,那么治病的手段當然應當是調失中為適中,即求得機體的相對平衡,中醫把這種基本方法稱為“執中”。必須認識到,執中是人類在長期同疾病斗爭過程中創造出的一種應對疾病的積極手段,是體現人的因素促使矛盾轉化的一個作用過程,這實質上就是中醫學倡導的整體觀念下的辨證論治思想,是中醫養生、治療學的理論核心。
以人為本的道德觀念“醫乃仁術”是中醫學的基本命題,因此,“以人為本”貫穿于中醫學研究生命、健康與疾病的全部過程,歷代醫家皆以“以人為本”為行醫宗旨和醫德的基本原則。“人命至重”,善待生命,注重養生,以“治未病”作為醫學的最高境界,使人們擺脫疾病困擾得以健康長壽;關注人的精神心理,把生命個體與整個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尊重病人的生命價值、尊重病人的人格與尊嚴,是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的主導思想[10]。“仁”,體現了中醫仁者愛人、生命至上的倫理思想,以救死扶傷、濟世活人為宗旨,表現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愛護生命。中醫學其獨特的理論體系以及醫療服務的歷史淵源,決定了它的“醫乃仁術”的醫學價值定位和“仁愛救人,赤誠濟世”的道德修養最高境界,形成了極富民族特色的人文精神。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醫之為道,若子用之以衛生,而推之以濟世。故稱仁術”。“醫以活人為心。故曰,醫乃仁術”。這就界定了醫學的宗旨與本質,是“仁”和“術”兩個方面,“仁”是“術’的前提,“術”是“仁”的體現[11]。“以人為本”的觀念首先提示醫者要專心醫道,尋思妙理,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持之以恒,方能臨證不惑,救死扶傷。切不可浮躁偏執,一知半解,淺嘗輒止。同時,還要心懷至誠,言行誠謹,表現在為人處事、治學診療、著述科研等方面要求誠篤端方,力戒誑語妄言、弄虛作假[12]。中國人一直注重德的培養,中醫文化中的“道”和“德”是指人們心身問題的根源,也孕育了“以人為本”的解決心身問題的方法,其科學性不在于微觀探索,而在于對生命問題的真切體會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