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學科教育德育論文
本文作者:唐年銀 單位:貴州省福泉市鳳山鎮初級中學
生物學科教學,教學準備功夫往往在課外,比如《在人體內物質的運輸》這一章學習中,講到《輸送血液的泵———心臟》這一節時,心臟結構掛圖、心臟結構模型或豬的心臟三者中至少要有其一,需要教師在課外做好充分準備,在教學中讓學生體驗,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容易理解,這樣才能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倦怠會關閉教學準備的大門,教師教學能力會倒退便是意料之中的事,更談不上教研和創新了。
作為學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原動力、成就感,同樣是學習的催化劑,它對學生自覺學習生物知識和運用生物知識有著特殊的作用。消極教學,則無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談不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性。
教師引進門,修行靠個人,這雖是句老話,但卻說出了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引就是激發,想辦法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啟學生的心智之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生物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就是教學的“引”子,培養學生興趣的源泉。
在血液環的途徑講解中,我們常有這樣的設疑,某某人得了某某病,當護士在手背打點滴時藥物到達病變部位時要經過哪些途徑,這類題為本章節的一個基本檢測點,也是檢測學生是否學以致用的最佳題型之一。
與其說是設疑,更應該說是引導,是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科常用的一種教學模式,生物教學素材的信手拈來,教學方式的靈活多變,喪失激情的教師是無法做到的,更何況長期倦怠的教師。再有教學中,倦怠心理教師往往在講解中講得比較膚淺,不愿花時間了解自己和自己所生存的環境,解釋和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不去聯系學生周圍存在的相關生物學問題。
如,生物與農業生產、生物與衛生保健、人的生老病死、生物與環境等的關系;不作深入介紹,如,基因工程、基因技術與人類關系等當前生物學領域的前沿科學,就難以讓學生知道學習生物的重要性和實用性,更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職業倦怠對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是師范院校的座右銘,新世紀教育的發展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倦怠消極的情緒,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做不到管教管到,甚至任學生自由做與上課無關的事。在生物教學中,在演示、實驗、展示環節中,只會使課堂紀律混亂,教學秩序失控,無法完成教學任務,更談不上什么教學質量。
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教師的言行舉止會影響學生,使消極思想在學生中延續,其結果只會導致教師厭教、學生厭學,造成惡性循環和不良的社會影響。教師是陽光下最光輝的職業,面對的是一群群渴求知識的孩子,倦怠在教育教學中的負面影響非常大,但也是實際存在的,必須及時調整心態,才不愧對渴求知識的學生和社會對這一神圣職業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