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病理學論文
作者:王俊普 李景和 胡婉明 王寬松 羅庚求 周海燕 羅柏花 肖燕 文繼舫 單位: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
人文素質教育融入病理學實驗教學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培養迫切需要加強人文素質教育。通過加強病例討論、挖掘著名醫學專家的名人效應、網絡教育和課外活動等方法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病理學實驗教學的各個環節[3],不但學生能得到全面發展,而且病理學實驗教學也變得生動起來。
將哲學思維引入病理實驗教學由于病理學內容龐雜、理論抽象、概念繁多,學生容易陷入機械性地記憶一些抽象的病理學名詞和形態學變化等之中[4]。這就要求病理學實驗教學教師不但具備豐富的專業基礎知識,還應當能運用哲學中的唯物辯證法來分析疾病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化難為易,從理論到實踐,從抽象到具體。例如:①以運動的觀點認識疾病過程:如大葉性肺炎的四個時期(充血水腫期、紅色肝樣變期、灰色肝樣變期和溶解消散期)是一個連續、運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種成分的變化也是運動發展的。纖維素變化規律:從無到中量到大量最后溶解消散;紅細胞數目:從少到多再變少直到最后消失;中性粒細胞:從少到多最后死亡溶解消失;巨噬細胞:逐漸增多;②以矛盾的觀點分析問題:如機體損傷后通常先由肉芽組織進行修復,以后肉芽組織轉化為瘢痕組織,瘢痕組織的形成對機體有利的一面在于,它能把創口或其他缺損長期地填補并連接起來,使組織器官保持完整性,而且抗拉力要比肉芽組織強得多。但是瘢痕組織對機體也有不利或有害的一面,如十二指腸潰瘍瘢痕收縮可引起幽門梗阻;器官內廣泛損傷導致的瘢痕性粘連,可發生器官硬化;③病變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病理學總論主要研究和闡明各種疾病共同的病因、發病機制和病理變化規律,即共性;各論是在總論共性規律基礎上的具體化,即個性;④疾病現象與本質的辯證統一;⑤疾病內因與外因的辯證統一。通過加強哲學思維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運用,提高醫學生學習病理學的興趣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開展臨床病理討論會(clinicalpathologicalcon-ference,CPC),培養學生臨床病理思維臨床病理討論會始創于20世紀初的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其形式為由臨床醫師和病理醫師共同參加,對疑難病或有學術價值的尸檢病例的臨床表現及其病理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討論。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醫療機構經常開展的一項學術性活動。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開展類似臨床病理討論會的教學活動,可促進學生復習所學病理學知識,加深形態學印象,體現病理學的橋梁作用,把病理知識和臨床密切結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養成正確的臨床思維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礎。具體步驟是:由教師提供要討論病例的臨床和病理資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在詳細閱讀這些資料和討論要求的基礎上,將有關資料按系統或器官進行歸類,確定病變在何系統,主要累及何器官,哪些病變是原發的,哪些病變是繼發或伴發的等,抓住重點、分清主次地作出臨床診斷和病理診斷,進而分析疾病發生過程及各種有關因素的因果關系,找出引起死亡的直接原因。討論會結束后,教師再進行總結歸納。
PBL教學PBL(problem-basedleaming)教學法也稱問題式學習,最早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美國西余大學醫學院的綜合課程教育,后來擴展到包括教育學院、商學院、工程學院的教學改革中。1969年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先把PBL引入了醫學教育領域,是目前國際上較為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教學法不同,PBL教學強調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的討論及自學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最早由瑞士的皮亞杰提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的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是主動建構者,在學習過程中,主要的學習方法是用探索、發現的方法去搜索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找出問題的要點,把各要點聯系起來,并對這種聯系加以思索,從而確定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5]。病理學實驗教學中亦是如此。在要求學生掌握本次實驗的各種基本病理變化的基礎上,鼓勵其廣泛查閱相關資料從而了解一些本學科的前沿動態,以此激發學生興趣。
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先行組織者學習理論由奧蘇伯爾20世紀60年代提出來,即:在正式學習之前,以適當方式介紹關于學習主題內容的前導性材料,這個前導性材料的抽象性、一般性和包容性都高于正式學習材料。這種漸入佳境式的病理學實驗教學能勾起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講述潰瘍型胃癌時,在上新課之前我們導入前期學習的有關胃潰瘍的相關知識。潰瘍型胃癌和胃潰瘍在形態上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又各有其病理特征。因此,可以設計潰瘍型胃癌和胃潰瘍之間的類比,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強化新舊知識的異同,增強新舊知識之間的可辨性。
有效教學理念有效教學就是有效率的教學。有效教學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內(時間精力等)帶來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將有效教學理念應用在病理學實驗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在實驗課中的主體作用,增加學生實驗的參與度,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與思考,師生共同創造符合教學規律、有效果、有效率的教學[6]。緊跟國內外醫學教育前沿,與時俱進,結合我系教師團隊特長及本校學生特點,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綜合運用,探索最優病理學實驗教學理念及方式方法,提高病理教學質量,服務學生,惠及社會。
構建病理學實驗教學開放性教學平臺開放性教學的核心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構建教學平臺,提供給學生充分發展的空間,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探索。比如組織學生參觀尸體解剖教學,講解病變;組織學生參觀臨床病理工作的病理取材、制片、診斷室、細胞室和病理科研室,了解常規臨床病理工作程序,熟悉病理學常規技術和新技術、方法;開放人體形態學科技館;開放病理學多功能開放性學習中心;鼓勵學生參加我系研究生學術報告以及畢業答辯等。
建設顯微數碼互動實驗室,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隨著多媒體技術的進步,集顯微圖像、聲音、文字、動畫及靈活互動為一體的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大顯身手,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我系建立了5個設備先進,集電腦、高級顯微鏡、攝像機、網絡為一體的顯微形態互動的多功能多媒體教室。顯微數碼互動系統的應用,形成了以師生互動、圖像共享的教學新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興趣,拓展了形象思維,還顯著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率。顯微互動多媒體教學受到學生的充分肯定,成為病理學實驗教學中重要的輔助手段[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