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經濟科學論文
作者:王栩青 尚明瑞 單位:甘肅農業大學人文學院
當前甘肅省勞務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甘肅省勞務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這些人員的文化層次不高,以甘肅為例平均百個勞動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僅有3.2人,他們的專業素質都比較低,由于產業升級和技術水平的提高,這些人員不能適應新技術的發展,只能從事比較簡單、工資水平比較低的工作,限制了勞務經濟發展的深度。二是農民工進城務工往往受到歧視和不公平的待遇,他們生活條件惡劣,工作艱苦,拖欠工資的事情經常發生,他們最基本的權益不能得到保障,發生這些事情后他們沒有合理的途徑去解決這些問題,加上農民工的知識水平一般比較低,他們不會用法律途徑去解決問題,經常采取一些過激的行為,近年來雖然出臺了一系列的保障農民工權益的政策,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這些政策沒有收到預想的效果,農民工的權益問題依然沒有解決;三是培訓機構基礎條件較差,缺乏必要的設施、場地和相應的師資力量;四是職業技能鑒定標準與培訓的農民工所掌握的技能水平有落差,經過短期、“快餐式”培訓的農民工很難通過職業技能鑒定。據統計2007—2008年,全省參加職業技能鑒定的農村勞動力只有4.92萬人。勞務人員外出一般不會提前考慮干什么工作,而是先出去再說,缺乏目標,被動地接受,而不是主動地尋找先機。
加快甘肅省勞務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轉移的對策
加快甘肅省勞務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轉,不但要加強宏觀調控,制定總體規劃,通過建設新興城鎮,形成合理的區域分流,使其納入有序、穩妥的轉移,而且要改革現有行政體系,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納入勞動部門管轄,發育勞動力市場,以維護社會秩序。同時,在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素質前提下,形成合理的產業分流,以減少再就業的問題并針對目前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的矛盾,建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預警機制也是促進甘肅省勞務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具體來講,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轉移的對策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強化素質意識,引導農民多渠道、多元化培訓
加強農村勞務輸出人員就業技能培訓。要整合各類教育培訓資源,通過多種形式,努力使農村中高等職業教育與農業部門的“專業農民”培訓、勞動社會保障部門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村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相互溝通、銜接,形成對農民實施橫跨一、二、三產業,縱聯初、中、高等級技能的科學教育培訓體系,有利地推進各類崗位培訓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不斷提高農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規模和質量,以提高農民就業的競爭力。大力開展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采取多種措施和手段,充分利用遠程電教設施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促進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收入高的地區、企業和崗位轉移就業。切實提高勞務輸出人員的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和創業素質,進一步調整農村教育培訓模式,明確培養目標,改進培訓內容,探索適合現代化培訓的辦學方式,讓農村新增勞動力掌握1—2門就業技能。
(二)強化保障意識,加大體制機制創新的力度
要解決農民工最基本的保障問題,打擊了農民工的積極性,阻礙勞務經濟的發展進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要改善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就業環境。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特別是逐步建立勞動力供求信息服務網絡,內容包括就業信息、政策咨詢、就業指導、職業介紹、培訓、合法權益保護等;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降低乃至取消進城“門檻”,引導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動。二要實施勞務輸出整體推進方針。堅持多形式、多渠道并重的農村勞務輸出整體推進方針,重點是圍繞優勢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資源開發,增強農業內部吸納就業的能力;加快二三產業和鄉鎮企業、中小企業的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培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載體,拓寬就業領域。三要維護進城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切實做好進城農民工的服務和管理工作,簡化農民外出就業手續。規范中介機構和求職者的市場行為,嚴厲打擊違法行為。各行業和工種尤其是特殊行業和工種要求的技術資格、健康等條件,對農民工和城鎮居民應一視同仁,確保農民工的勞動、生活安全。要加強對農民工執法監察力度,借鑒成功解決拖欠和克扣農民工工資的好經驗、好做法,對落實工資待遇、執行勞動合同、保障勞動權益、繳納社會保險等情況進行重點檢查,真正做到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針對用人單位對農民工所做出違反其合法權益的,相關執法部門要責令其改正;造成嚴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責任。
(三)強化發展意識,加大拓寬就業渠道的力度
一是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培育農業內部就業載體。第一,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本制度的基礎上,按照自愿、依法、有償的原則,通過政策引導和機制創新,促進“老年農民不再依賴土地;非農就業農民不再兼營土地;專業農民做大土地經營規模”,深入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加強農業從業人員的農業科學技術和使用技能的教育培訓,建立“專業農民”制度,形成農業規模經營農場和專業戶,圍繞農村資源的綜合開發,形成區域經濟龍頭產業,以此帶動和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第二合理調整經濟結構,開發新型勞動密集型產業。二是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擴大農村內部就業載體。支持和鼓勵個體經濟、私營企業的發展,調動財稅、勞動和社會保障等政策的調節機制,充分發揮非公有經濟在吸納勞動力就業的巨大潛力。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據測算,服務業的投入少,釋放就業潛力大,每投資100萬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達到1000個,而重工業、輕工業分別只有400個和700個。提升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加快旅游、現代物流、文化和信息等新興服務業的發展步伐,充分發揮服務業吸納勞動力就業主渠道作用。三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拓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轉移空間。
(四)強化創業意識,加大政策引導的力度
許多農民工在長期的打工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掌握了先進的技術,因此,積極引導有經濟實力、懂技術、會經營的返鄉務工人員回鄉興辦產業,對于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發展勞務經濟意義重大。一方面,應當營造氛圍,引導創業。可以通過表彰“返鄉創業之星”和評比“農村創業能人”、返鄉創業帶頭人巡回宣講等活動大力宣傳返鄉創業的成功典范,使創業的觀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縣域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通過農產品的“物流”來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人流”,不斷拓展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的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