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畜牧業論文
作者:劉振虎 單位:新疆農業科學院
畜牧產業結構調整建議
所有產業的結構調整都包括合理化和高級化兩個方面,通過將畜牧產業結構進行合理化,能夠讓各個產業之間相互協調發展,具有較強的結構轉換和適應能力,讓畜牧產業能夠適應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并贏得最大產業結構效益。通過對畜牧產業結構進行高級化調整,能夠讓產業結構系統從低級形式轉變為高級形式。根據我國目前畜牧產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個人認為,可以按照以下思路進行畜牧產業的結構調整:
1加強宏觀調控
要杜絕因財政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不流通、不配套,而導致的相悖現象。要逐步形成以畜產品批發市場為紐帶,多渠道少環節的流通網絡,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對于一些涉及到我國國計民生的畜產品要實行保護價措施,保證畜產品的合理供給和流通。
2發展良種生產
良種生產即“小規模高質量”,通過良種生產能夠促進我國畜牧產業的發展,將良種作為生產的前提,讓好品種、高質量來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提高飼養管理水平,優化禽畜結構,加強對畜產品種的改良。
3適度規模經營
為了能夠實現畜牧業的新突破,要對生產組織形式進行改進。應當將家庭適度規模飼養作為主要生產組織形式。家庭適度規模飼養的經營收益較高,且風險較小,符合大多數農村的實際情況,同時也滿足農村經濟的基礎和生產力水平,容易被各個家庭接受。另外,由于畜牧業受到飼料資源、資金短缺的雙重制約,因此,農戶家庭養殖仍然是畜產品總量中的主要來源。那么怎樣的規模才算是適度的飼養規模呢?個人認為,要用自然資源的利用程度以及經濟效益的高低來衡量。家庭適度規模養殖,即以家庭承包的土地作為載體,以自有資金作為基礎,以保證充足飼料來源和養殖技術的熟練作為條件,以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產品的高效利用最為最終標準。在農戶家庭適度規模養殖實現之后,便能夠讓農戶具有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優勢,便能夠具有商品經濟群體優勢,可以經受住飼料短缺、銷售困難的風險和影響,穩定了市場供應,促進了畜牧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4調整經濟結構
隨著我國經濟格局的總體變化和消費需求的改變,我國結構調整的內涵必須要向多層化轉變,個人認為,關于畜牧產業經濟結構的調整,要將重點放在:①增加低耗高產的畜牧種類比重,例如奶牛、雞等,適當增加這類產品的養殖比重;②商品化生產要向以畜禽良種商品化生產轉變;③數量型養殖要向效益型養殖轉變;④要在健全零售市場的基礎之上,逐步開拓畜產品的批發市場,加強一些鮮活產品的期貨市場建設和布局。總之,要調整畜牧產業的經濟結構,不能單單依靠政策和服務的導向,要學會使用銀行信貸、價格杠桿、市場規律以及物資投向等多種手段,逐步建立起科學的調整機制,減少調整行為的內部消耗,逐步縮短調整周期,增強調整效應。
畜牧產業科學發展策略
我國政府要制定科學的、合理的發展規劃,并與市場機制形成互補,在保證市場機制能夠發揮出作用的前提下,政府要發揮出規劃和引導的功能。例如通過多方面征求專業人員的意見,調查并研究市場需求和現狀,從而制定出科學的、合理的畜牧產業發展規劃。并要對地區和國家的空間范疇給予充分考慮,突出近期和遠期的規劃時間,這樣便能夠有效地避免重復建設,提高建設效率。另外,畜牧行業發展離不開科技水平和實力,因此要大力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依靠科技的不斷進步,能夠有效地避免資源制約,為改良優秀品種提供堅實基礎,讓我國的飼養水平以及管理方式能夠有所提升,減少資源和成本的支出,增加利潤和市場競爭力。
另外,品牌戰略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發展策略。為了能夠合理配置資源,轉變經濟的增長方式,優化并調整產業結構,應當實施品牌戰略。對我國畜牧企業來講,并非只有國內市場中的其他競爭對手,還需要面對國外激烈的競爭,因此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要提高畜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創立獨特的品牌。品牌戰略的實施并不能夠一蹴而就,而要一步一步地完成。要結合經濟情況和資源情況,分階段、分布地區進行實施。政府要發揮出宏觀指導作用,可以建立起相關品牌激勵機制,鼓勵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