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師德論文
作者:周杰 單位:浙江工業大學
師德師風師德師風作為一個詞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使用頻繁,而它的概念并不是簡單地將師德和師風兩個詞的概念進行簡單的疊加。師德師風這個詞組有著內在邏輯性。在這個詞組中,師德指向的是教師內在的精神品質,側重于反映教師個體的品德修養;師風指向的是教師外在的行為風尚,側重于反映教師群體的行為習慣。因此,師德師風是從教師個體和群體兩個層面,內在和外在兩個角度,辯證而全面地反映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行為風尚。師風是師德的外在體現,師德是師風的內在要求,兩者相輔相成,成正向關聯性。師德師風具有時代性,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師德師風的內涵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根據《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當前,師德建設的重點是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水平,著力解決師德建設中的突出問題,積極推進師德建設工作改進創新。師德師風具有層次性,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師德規范應該是一個完備的體系,師德的底線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教師的入行倫理,這是作為一個教師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在此基礎之上,師德的規范根據不同層次的教師的道德需求,應該有一個層次上的劃分。相對應的師風也應該是有層次的,師德愈高尚,師風也愈高尚,師風有著崇高的價值目標,行為世范。
師德師風的文化意蘊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文化的基礎是道德。大學之所以受人尊重,原因之一是大學之中有大德、有大道、有大愛、有大師、有大精神。大學里的師生構成了道德的共同體。師德師風是一個人文概念,有其特定的文化意蘊,師德師風是教師在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是教師的道德品質、行為風尚、教育理念、治學態度、學識涵養等方面的綜合表現,是高校內部教師進行價值選擇的結果。師德師風的文化性源于高校教師的文化性。優秀的高校教師文化表現在職業上追求自我實現、學術上崇尚寧靜致遠、教學上體現精耕細作、人際交往追求和諧共生,對引領和示范學校的精神文化有著更為突出的作用,是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重要保證。因此,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人的生命價值、人的生存尊嚴、人的理想追求,給人以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和完美人格的自我塑造。
關系解構:師德師風建設與大學文化建設的辨析
(一)師德師風是一種重要的大學文化
大學文化是組織文化在高校運行中的體現,是高校全體員工共同擁有的態度、信仰和作風等在文化上的反映,是一所高校長期以來形成的教育傳統、理念和風格等在文化上的積淀。一般認為大學文化分為四個層次,即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居于核心地位。文化的建設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到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影響到高校的發展。大學教師作為校園里知識、文化和真理的傳播者,是物質文化的主人,是制度文化的執行者和實踐者,必定成為大學文化的創造者、體現者和守衛者。優秀的師德師風對大學文化的構建起到引領、創新、繼承的作用,是大學文化的最好體現,是大學文化構建的重要基礎。優秀的師德涵蓋了大學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同時也輻射到大學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優秀的師德師風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科學精神。主要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對真理的不懈追求的品格和精神,是尊重規律、堅持真理、勇于創新的集中表現。(2)人文精神。要求教師要確立正確的價值信仰目標、教育教學觀念、人生處世哲學,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身德性,引導學生健康成長。(3)敬業精神。集中表現為教師要熱愛教育,獻身教育,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4)自律精神。是教師依據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性,依靠教師的自省和自覺,進行自我調節、自我警策,從而實現自我完善的自我修煉。(5)協作精神。是以教育事業發展為核心,以和諧相處為基礎,以共同合作為方式的一種思想觀念和優良品質。因此,師德師風建設在大學的文化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
(二)大學文化對師德師風的濡化效應
大學文化通過無形的精神感化對師德師風形成施加影響。對內對高校教師具有導向、凝聚、激勵、控制(以內化控制為主)、協調、傳播功能,這就是典型的濡化效應。其作用機理是以人為本,以文化為手段使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逐漸具備共同思維、共同的價值觀、共同倫理道德觀念和共同的教育精神,把大學文化內化為自身的內心體驗,外化為自身的師德師風建設的實踐。
1.價值導向功能文化的核心是價值,優秀的大學文化體現了大學精神,是大學日常工作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導向,容易引起教師的心理共鳴與行為反應。一旦被教師認同后,就會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歸宿感和自豪感,從而產生無形的導向作用和凝聚作用,使個人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使之與組織的目標日趨一致,形成穩定的文化氛圍。
2.激勵熏陶功能優秀的大學文化崇尚進步追求卓越,推動學校不斷向高水平大學邁進。作為大學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教師身處這樣的文化氛圍,會自覺產生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嚴格要求自己,促使自身的行為符合大學主流文化,以滿足自我價值的實現,從而自覺形成高尚的師德師風。
3.約束協調功能大學文化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大學里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在其價值觀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并通過制度文化直接體現出來,產生強烈的糾偏與約束功能,使個體行為與文化倡導相一致。例如,師德規范就能對教師產生積極影響,使教師知道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在潛意識里便形成一種恰當的行為模式,對他們師德踐行的自覺性起到“柔性”的約束和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當教師之間產生沖突時,大學文化中共同的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協調作用,消解矛盾和沖突。
(三)師德師風建設與大學文化建設相得益彰
師德師風建設與大學文化建設都要堅持以人為本,師德師風建設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思想,培養高尚的教師道德人格,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準,實現教師個性發展、全面發展和綜合發展。大學文化同樣要堅持以人為本思想,形成優良的育人環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激勵大學生勤奮好學,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師德師風建設與大學文化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文化建設是和諧校園建設的重點,精神文化是大學文化的靈魂。師德師風建設與大學文化建設在價值理念和價值目標上相一致,是和諧校園建設的重要內容,高度統一于和諧校園建設。因此,我們在加強師德建設的同時,應該積極探索校園文化建設的規律,為師德建設提供文化層面的支撐;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應該突出師德建設,把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