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師德論文
作者:嚴燕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
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對高校師德內涵及內容的認識
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是社會對教師職業提出的特殊道德要求。接受調查的教師中68.9%教師認為師德是教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規范、準則。而27.3%的教師認為師德是“崇高的道德標準”,3.8%的教師認為是“值得學習的標準,但自己不可能達到”。同時,大部分教師普遍贊成師德內涵應該隨時代與時俱進,“完全同意”這一觀點占42.3%,“同意”的占28.5%,“較不贊成”的占21.4%,而不贊成這一觀點的占7.8%。說明大部分教師對師德的內涵認同比較明確。其中,認為自己的德育知識和教育水平屬于中下水平的教師僅占10.7%;另外,學校絕大部分教師參加過相關的學術報告、培訓、研討和進修等活動,普遍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受訪教師對高校教師師德內容及具體要求有一定了解,但并不深入。男教師比女教師了解得深入,職稱越高的教師了解越深入,黨員教師了解內容較多,這與其經常參加學校會議及自身的黨性修養相關。有17.7%的老師認為非常了解,比較了解的占36.2%,認為“一般”的占40.6%,選擇“不了解”的占5.5%。其相關內容和要求的獲悉途徑是通過學校會議、《教師工作手冊》和崗前培訓及相關教科書來了解。尤其教師獲取教師資格時教育部要求必考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師資格條例》里,闡述了我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重要內容。工作嚴謹,認真負責;以良好的品德行為影響學生,這是大部分受訪教師認為是師德中最重要的品行。
(二)對當前高校師德狀況的評價
1.教師的愛崗敬業狀況。調查顯示,有半數以上教師從教初衷是因為高校教師職業的穩定性和自由性,其中持這種觀點的女教師所占比例遠大于男性,達68.3%。但從教后多數教師認為自己工作認真、努力,樂于從事目前教育工作。有89.3%的教師喜歡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而認為不太喜歡只占4.2%。調查顯示,有66.7%以上的教師認為社會地位受尊敬的,而認為不受尊敬的只占3.5%。不從事其他兼職活動,專心本職的教師占57.4%,有兼職從事其他商業性活動經歷的教師有11.7%,以職稱高的理科教師為主,利用專業優勢從事第二職業。學生問卷調查顯示,23.5%的教師完全做不到安于“教書育人”,尤其研究生導師,在外忙于兼職較多,在所帶學生身上花的時間較少,有的甚至一學期見不到一面,僅有57.1%的學生對師德狀況感到滿意或比較滿意。由此看出,受訪絕大多數教師自己認為具有強烈的愛崗敬業的精神,能夠把主要精力和大量時間投入到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中去,但仍然存在少數教師不安于教書育人的現象。另外,有67.2%的教師認為自己職業有發展空間,而認為發展前景不容樂觀的占10.3%,認為完全沒有前途的只占1.6%。在自己作為教師的價值取向上,選擇“培養人才、奉獻社會”的占53.1%,選擇“一舉兩得”的占41.4%,選擇“按勞取酬”的占5.5%,說明大部分教師明確自身的職業價值。但仍有少數教師對自身職業身份認識不到位。47.8%的教師課后并不愿主動與學生保持聯系,缺乏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的職業意識。學生問卷調查顯示,43.6%的學生認為其任課教師缺乏民主、平等的教育觀,曾有過挖苦或者惡意懲罰學生情況。
2.教師的職業態度。受訪的絕大多數教師對所從事的職業持積極態度和認識,對學生及教學工作都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并對師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有著高度的認同。有82.3%的教師認為完全或部分可以做到“愛崗敬業、熱愛學生、以教育事業為榮”。但還存在部分教師教學態度不夠端正,僅有62.4%的教師能認真或較認真備課并在課后認真總結與思考。學生問卷調查顯示,其任課教師存在教學、答疑過程得過且過、應付了之現象,這不僅影響其教學效果,在學生中起到負面影響。另外,在科研上,有17.4%的教師認為高校非常普遍或普遍存在著學術上有抄襲和掛名現象,只有13.7%的教師認為沒有,在科研上花費時間最多的教師職稱越高,特別是教授,所占比例遠遠超過副教授和講師。這一調查結果值得引起注意,說明嚴重影響師德的高校學術腐敗現象在很大范圍內存在。這種不端學術行為使得認真進行學術研究的教師積極性受到嚴重傷害,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整個高校的學術道德氛圍,影響了高??蒲信c學術的良性發展。
3.教師的職業行為。教師的職業行為直觀展示在學生面前,直接影響教師形象。調查顯示,67.5%的教師非常注重或注重自身在學生中形象,通過教學行為、自身儀表、口頭語言來達到樹立教師良好形象目的。學生問卷調查顯示,仍有9.2%的教師有課堂語言隨意,個人情緒化嚴重,上課偶有遲到和上課存在接打手機的現象。少數教師明顯缺乏職業自律,在學生面前造成了不良影響,破壞了教師應有良好形象。4.教師職業技能、經濟收入和職業發展等狀況。通過訪談,相當部分教師認為在職業技能、職業發展、經濟收入等存在較大壓力,尤其在經濟收入和職業發展方面。調查顯示,有22.3%的教師有過離開學校尋求其它發展想法,77.7%的教師選擇“無”。有著種想法的原因調查顯示:有23.7%的教師認為是因為“工作壓力大(主要是科研指標和晉升職稱難度大)”,33.2%由于“經濟收入和福利待遇低”,15.1%的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前景缺乏信心”,28.0%的教師選擇了“其他”。目前,城市高額的房價和居高不下的生活消費與實際較低的工資收入水平嚴重不相符,這種低收入狀況,不僅讓高校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而且還導致大量高素質人才不愿安心從事教育工作。加上職稱晉升困難等壓力,使教師的從業信心和工作積極性受到巨大沖擊,導致部分教師產生從事其他職業或兼職的想法。調查顯示有過這類想法,分別有9%的教師經常想、65%偶爾想及26%從來不想從事其他職業。
(三)師德建設成效及評價體系
近年來,南京工業大學越來越認識到“師德”對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進校園崇尚師德的風尚。在學校許多相關會議和網頁宣傳上經常性出現關于學校教育改革中強調加強師德建設的議題及相關新聞報道,在整個校園內掀起“師德建設風”,如每年設有“師德建設月”和“師德宣傳周”。受訪教師和相關學生已深刻感受到學校重視師德建設的措施和力度,并有83.3%的教師很樂于參與到學校的師德建設中。在師德評價體系上,校大多部門采用目前我國高校年度考核的標準模式,評價主要包括德、能、勤、績四個方面,但主要考核工作實績。采用了教師自評、院(系)考核領導小組評議、教師互評以及學生評價相結合,各種評價在考核中采取不同權重的方法,力圖對教師做出全面、公正和客觀的評價。為充分發揮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的優勢,已經開始實行相結合的方法,但在實際上還是主要側重于教學和科研,因為這兩者更容易量化。“德”在評價指標中過于模糊和泛化,事實上沒有明顯的教學事故和德行問題,師德考評都能過關。在不同的院系中,對教師的考核也有不同的側重點,在調查的院系中有65.4%的院系在年終考核中側重對教師科研能力考核,而忽視了對教師教學態度及德行方面考核。為突出師德優秀的教師,學校鼓勵各院系在師德評價過程中引入激勵機制。如開展師德評先創優活動,對師德高尚教師通過評選“教書育人先進個人”、“創先爭優先進個人、先進集體”等方法,樹立典型,表彰獎勵;在年度考核、教師職務聘任與晉升等工作中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等。一系列激勵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高校師德工作,但還沒有實現真正與高校的人事制度切實掛鉤,沒有真正地發揮其激勵與導向作用。因此,如何科學合理地設置“師德”的考核評價指標、有效發揮考核中“師德”評價機制的作用,成為評價體系中一個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