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物流管理論文
作者:樊斌 劉萍 陳志英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物流管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素質
我國物流管理教育起步較晚,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師比較缺乏。現有教師或是從其它專業轉行而來或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從事教學工作,對物流管理專業的知識了解較少,實踐經驗更是缺乏,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只能照本宣科,以知識的灌輸為主。同時,為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權威,學生只能是被動地聽,不能提出異議,課堂討論更談不上,這樣就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學生對物流管理專業知識的掌握也只局限于書本,對實際問題缺乏相應的解決能力。由于缺乏在物流企業的實際工作經驗,使教師的實踐能力先天不足,指導學生實習進行動手能力訓練時的效果欠佳。
(二)教學內容
第一,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教師為完成在32學時內完成《物流管理》課程全部內容的教學任務,只能采取填鴨式教學方式,流于知識性的介紹和理論性的概括,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第二,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授課時間的比例上,普遍存在重理論而輕實踐的現象。授課教師理論知識掌握非常好、而實踐經驗不足,導致學生缺少對物流知識的感性認識,單純的案例分析讓學生感覺與實踐距離太遠。第三,知識更新速度緩慢。21世紀是知識高速發展的時代,學生需要最新最快的信息來充實自己。但是現有教學內容與時發表展脫節,學生所掌握的專業知識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
目前的物流管理教學方法中實踐教學匱乏,大多采用物流管理教材中的案例進行簡單的案例教學法,缺乏能夠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模擬仿真實驗法、社會調查法以及校外實行法等。由于經管類專業的實習基地少且建設落后,實踐教學內容設置不盡合理等因素,實踐教學環節難以得到有效落實,學生難以全面掌握物流管理的各種專業實用技能。同時,傳統的以黑板、粉筆為主的教學手段仍占主導,現代教學技術還遠沒實現其應有的巨大作用。有些學校雖然有了計算機、校園網、語音教室的現代化設施,但其利用率還不夠理想,只有觀摩課上有所應用,平時教學應用現代教學手段的并不多。
《物流管理》課程教學的改進建議
(一)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
《物流管理》課程要求任課教師具有豐富的物流管理實踐經驗,這樣教師授課時才能靈活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聯系。高校可以積極組織學術活動,與國外高校建立一定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關系,定期地聘請國內外專家教授擔任物流管理課程的教學顧問或開展相關知識講座;同時,創造機會派遣中青年教師赴國外知名院校進行考察、學習和教學工作或參加與物流管理相關的各類國內外學術會議和論壇,進一步培養與引進教師,優化教學隊伍的學緣結構、年齡結構、學歷結構。這樣,教師不僅可以收集教學素材、掌握更多的實踐案例,同時也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
(二)適當及時增減教學內容
《物流管理》課程的教學內容應長期追蹤國內外學科的發展趨勢,注重中國物流管理精髓的發揚和運用,及時掌握物流管理學科前沿的成果,在此基礎上不斷充實、更新教學內容。將科研成果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注重教學體系的科學化和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通過課程總結、翻譯教材、推廣教材補充讀物,以及對青年教師進行培訓等,突出物流管理課程的特色,實施創新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同時,建立紙質資源、網絡資源、師資資源的一體化體系,及時更新、充實課程資源與信息,包括教材、多媒體課件、教學示范作品、學生優秀作業等,并及時豐富課程內容,提高其學術價值,增強其傳播能力。
(三)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教學方法方面,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建立《物流管理》案例庫,教學過程以案例導入,進而進行理論講述,變抽象的理論為直觀的案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在課程教學中,對于非重點難點的部分章節,教師提供學習大綱由學生自學完成,既解決了課堂學時有限的問題,也鍛煉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教學手段方面,全面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對課程的主要內容采用直觀、生動和形象的多媒體動畫進行演示,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效率;不斷開發網絡教學資源,利用學校公共網絡平臺中的“教師社區”為教師開辟的個人網頁,建立了與學生教學互動的機制,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充分利用綜合性實驗、教學案例、視頻案例、教學模擬軟件、經理講壇和企業實習等實踐教學條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借助專題研究和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SRT活動,培養學生的學術興趣和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