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聲樂教育論文
作者:羅劍 單位:內江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在幾個聲部當中,往往男高音聲部和女高音聲部要比中低聲部的胸腔共鳴少些,這是由于聲部間本身的差異所決定的。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我通常使用向下嘆氣發聲的方法讓學生體會胸腔的共鳴,氣息一定要流暢才會獲得正確的胸腔共鳴;如果氣息不流暢就會產生壓喉或者憋胸的聲音,這樣的方法練習時間長了不僅身體越來越僵硬,而且聲帶也會閉合不全導致發生病變,所以在練習胸腔共鳴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必須要有強大的橫膈膜和流暢的氣息做基礎,在配合具有針對性的發聲練習和聲音作品的演唱練習,最終獲得良好的胸腔共鳴。
穩定的喉位
喉頭的穩定是美聲唱法的三大要素(穩定的喉頭、強大的呼吸、良好的共鳴)之一。它關系到呼吸和聲音是否通暢、共鳴腔體是否形成,關系到不同聲區的音色、音量的正常發揮。在演唱高音時,人們的本能是喉頭隨之上提,所以歌唱者必須要經過長期的針對性訓練,才能夠獲得穩定的喉頭。初學者在演唱高音時喉頭上提,這樣發出來的聲音是僵硬、發白、發緊的。但有的初學者在演唱時,過分的下壓喉頭,導致出現喉音、舌根音,而且聲音暗淡、發空、發悶等情況。
由此可見,正確的喉頭位置是唱好歌曲的關鍵之一,所以我們必須要正確的理解喉頭的穩定,并配合具有針對性的技巧來訓練它。初學者首先應該解決的兩大問題是呼吸和喉頭,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我十分注重呼吸和喉頭的訓練。經過一代又一代聲樂教育家、歌唱家等人的不斷探索,聲樂界比較統一的觀點是:“喉頭的應該放在向下深呼吸的位置上。”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科萊利曾經說過:“穩定的喉頭是聲樂學習的一項重要的技能,有了穩定的喉頭,才會獲得漂亮的高音”。經過大量的實踐證明,這是非常科學的觀點。
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是要有強大的氣息支持,其次就是要有穩定的喉頭安放狀態,可見具有穩定在歌唱中是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所以,我們就必須要解決喉頭的穩定。在給學生練習喉頭穩定的時候,我讓學生在正確的深呼吸基礎上,通過吸氣這一環節把喉頭下放在相對較低的位置,并保持保持住,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基本能夠達到相對穩定放松且利于歌唱的喉頭位置。
高位置的聲音
歌唱者所感受到的高位置的聲音,是聲音在頭部共鳴腔體共振的體現。優秀的歌唱者對于高位置的聲音是有著非常清晰的內心聽覺和感知形象的。要想獲得高位置的聲音,要求歌唱者必須具有正確的聲音概念,能夠很清楚的運用和調節自身的共鳴腔體。
人體發聲通道中可以調節的是咽腔部分。德國著名聲樂教育家齊厄•馬蘭夫人提出了“高位安放“聲音的觀點,觀點指出:”美聲唱法技巧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把起音——經過口咽腔——再口咽腔轉到鼻梁后面的鼻咽腔里,這樣的聲音發聲方法就叫“高位安放”。從鼻咽腔開始的高位安放的發聲方法是美聲唱法的精髓,其關鍵是通過調整歌唱中的共鳴腔體,最終獲得高位置的聲音。在高位安放的發聲練習中,必須在富有彈性的橫膈膜支持的基礎上,喉頭下放穩定,舌頭平方,咽部站立,口咽形成“拱形”的歌唱通道,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打開,形成發聲使所需要的共鳴空間。高位置的聲音就是產生于此空間的共鳴焦點上,我們常常聽到的聲音的效果是具有很強的穿透力,聲音干凈明亮,音色純正,就像是從面部的眉心處所發出聲音,所以,在平時的聲樂教學和演唱過程中,我十分強調面罩共鳴(眉心)的練習,它的聲音標志性效果就是具有很強的鼻咽腔共鳴。
在教學過程中我通常使用“哼鳴”練習,“I”母音練習和“E”母音等練習來獲得高位置的聲音,在發聲練習高位置的聲音的基礎上從簡單的練聲曲和聲音作品入手,循序漸進,由易到難,一步一步的給學生訓練,最終獲得良好的鼻咽腔(面罩)共鳴,即頭腔共鳴。
總之,要想獲得漂亮的聲音,就必須要練習好這四大要素,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相互協調好了,在正確發聲理念的指導下,經過刻苦努力且科學的發聲訓練下,才會獲得優美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