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心理健康學論文
本文作者:張月英 單位:山東德州學院醫療保健中心
近年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有了快速的交叉融合,其中表現之一就是社會學融入到醫學科學之中,成為醫學心理學中舉足輕重的研究因素,組成社會的個體——人,并不是沒有疾病的發生才稱為健康,健康已由社會學的介入而延廣到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并完全適應于社會環境的人的積極狀態[1]。由此可知,社會心理狀態是誘發人體患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重視對社會心理的研究就是對醫學研究的重大推進。
1古代哲理的醫學心理探討
1.1《內經》中的醫學心理分析
《內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醫學巨著,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至秦漢之間。《內經》中對醫學社會心理學的論斷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本性[2]。在《內經》理論中,如“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圣……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素問•天元紀大論》)以上理論印證了道家代表老子之哲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之名曰大”。(《道德經•二十五章》)認為世間有氣,氣有規律性,物是氣的一部分,人也是這樣。表明人具有社會性,是受社會環境所作用的,而且社會環境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從而調節人的生理規律。若氣運合一,則人健康發展,反之,人則呈病態發展。《靈樞•決氣》將氣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五臟之氣、六腑之氣、經絡之氣等類別,并認為精微之氣的運動、變化是整體之氣變化的基礎,而心理活動也是人體特殊的、運動的精微之氣及其表現形式:“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為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柔剛,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以上論述也表明了人的心理活動是社會的組成部分,神、魂、魄、意、志、思、慮、智等是人的心理活動受社會影響的醫學表現。心理活動作為精微之氣的產物,與人體健康有內在的聯系。“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靈樞•本藏》)心理活動失常則破壞氣在人體內的正常流轉而導致疾病,或影響疾病的痊愈。“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藏……”(《靈樞•百病始生》)
1.2道教對醫學心理控制的分析
老子曰:“致虛靜,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老子》第十六章)這便是老子所提出的養靜論的原理與原則。他指出生命的源頭,是以靜態為根基的,所以要修養恢復到生命原始的靜態,才是合乎常道[3]。莊子也說過:“圣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尤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莊子•天道》)認為圣人不是因為覺得清靜有好處才有意清靜,萬物不足以撓亂內心的清靜才是真正的清靜。因此,道教把“清靜”作為道教教義之一。如同《真仙直指》所說的“清其心源”、“靜其心海”,在修煉中追求一種“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的常清常靜的境界。道教有《清靜經》如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若能常譴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任何情緒活動總是伴隨著生理、生化的變化,控制和調節情緒狀態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很大,即情緒與心身健康關系密切。如果不能有效地自我調節情緒,消化其心理的沖突,則可結郁成疾。道教的清靜實際上就是學會掌握自己,控制調節情緒,適應自然環境以維持心理健康。
1.3對古代詩歌中的醫學心理分析
現代醫學心理學認為,作為社會總和的人,一生中都會與成千上萬的人進行交往,雖然其交往的形式千差萬別,但每個人都有其交往的目的和需要,并且希望達到目的。一旦愿望實現了,需要滿足了,就會產生相應的肯定性情感體驗,尤其是人生處于逆境時,容易發生種種不同的心理障礙,這時候需要從人際交往中得到某種慰籍,或宣泄憤懣,或傾訴悲傷,或抒寫感慨,或激勵友情。這樣,情感就能得到某種程度的釋放,心理上得到某種平衡,且不唯在精神上能減輕壓力,還能在困境中見到希望與光明,增強生活的勇氣[4]。所以,古詩歌中有很多都是以物詠志、借景抒情。如唐代白居易在《舟中夜雨》中云:“江云暗悠悠,江風冷修修。夜雨滴船背,夜浪打船頭。船中有病客,左降到江州。”詩人佇立船頭,極目江天,云霧迷蒙,秋風肅瑟,心事浩茫,仰天長嘆!因為忠而遭妒,賢而不用,滿腔憂憤,心如火焚。于是,在詩人的眼中,一切景物都染上了感傷的色彩,夜雨冷冷,濁浪洶洶,這是詩人心理感情色彩的表現。當這種沉重的傷感超過人的承受能力時,就會引起某種心理障礙。這種心理障礙由社會文化環境產生的畸形作用而致。個體的人格受到損傷,心理健康受到損害,產生心理障礙,從而直接影響機體的生理功能,導致疾病的產生,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2現代醫學心理學的探討
2.1現代醫學心理學的發展
現代醫學心理學包括現代健康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咨詢心理學等。①健康心理學的發展。自從健康心理學于1978年正式建立以來,已經經歷了學科專業的輝煌階段,吸引了來自許多領域人們的廣泛關注。健康心理學理論的模式焦點是生物—心理—社會模式[5]。這個模式認為,盡管疾病的原始發生是由物理性損害引發的,但疾病的危險因子、癥狀的嚴重程度、疾病的時間過程和預后等都被一系列復雜的社會心理變量所影響。目前健康心理學的研究側重于心理健康的標準和自我防衛機制兩個方面。健康的應對和適當的自我防衛均是心理健康的標志,當前在我國廣泛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培養人們健康的應對方式和適當的自我防衛方式,從而提高國民的心理素質,增強國力。②臨床心理學的發展。心理測量是臨床心理學的早期成果,但關于它的使用、報告、質量控制等無明確規定。面向21世紀,基層保健和家庭醫療服務將會蓬勃發展,為適應此發展,醫學模式和醫療服務模式必須加速改革,由純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過渡,這樣才符合21世紀教育和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而臨床心理學的分支——行為醫學必將彌補這些不足。③咨詢心理學的發展。咨詢心理學作為應用心理學的一支,它是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幫助咨詢對象發現自己的問題及根源,從而挖掘來訪者本身潛在的能力,來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行為模式,以提高對生活的適應性和調節周圍環境的能力。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心理咨詢在國外得到了很大發展,目前已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80年代,這一類型學科在我國也開始發展起來。它之所以能夠得到迅速發展,正是因為符合了社會的需要,并且與文明社會的物質文化水平不斷提高相適應。社會發展對心理咨詢的需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a.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更加豐富,精神生活也日趨復雜;人的社會化程度越高,人際交往就越頻繁;社會生活的節奏越快,由心理社會因素帶來的糾葛也就越多。b.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化,健康的標準更加完善。c.心身醫學的發展使人們不斷明確心理社會因素對疾病,特別是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等的重要影響,而這些疾病又是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命。d.隨著社會物質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自我意識也不斷增強。現代社會的人,需要更多的理解,需要有充分顯示自己才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