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雕塑藝術論文
作者:賴榮偉 單位: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院
在德化陶瓷產品發展的過程中,從“何氏八法”中繼承與發展起來的瓷塑技法,成功地塑造了各類工藝品,為德化陶瓷藝術發展開辟了新的渠道,也為陶瓷花卉捏塑藝術的誕生奠定了前期基礎。陶瓷新工藝的成功,開啟了陶瓷花卉捏塑藝術新紀元盡管在德化傳統工藝雕塑中不乏捏塑工藝的技法展現,但是,只能是以附屬性的裝飾內容存在,并沒有形成獨立的藝術形式。清朝末期,德化蘇學金(1869—1919)又名光銓,號蘊玉,別號博及漁人,可為一代承前啟后的匠師,在對傳統技法的繼承與創新中,將之發揚光大。不僅總結了先人,尤其是何氏技法,而且還從木雕、石雕等姊妹工藝雕刻中習得技法,以進一步充實和完善傳統的瓷塑成型技法。不僅如此,蘇學金還將自己所發展的技藝廣泛傳播開來,使得德化傳統瓷塑得到發揚和光大。蘇學金還是一代陶瓷捏塑高手,在陶瓷藝術產品的制作中,不僅制作了大量的雕塑作品,而且還將捏塑藝術作品推到了新的高度。1915年,他創作的陶瓷捏塑藝術作品《瓷梅花》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得到了空前的轟動,并獲得獎金。這不僅說明德化陶瓷工藝技術的發展成就,也使德化窯陶瓷重溫了世界榮譽的舊夢。—使德化白瓷藝術再度漂洋過海,贏得了廣泛的經濟價值及社會經濟文化效益。在這種種榮譽的刺激下,德化陶瓷藝術探索一條新的發展思路獲得了成功,從此開啟了陶瓷花卉捏塑藝術以主體性的形式展示的新紀元。
工藝品市場的巨大需求,促進陶瓷花卉捏塑藝術的繁榮發展
人類有審美文化需求,工藝品的出現正是符合這種精神需要的產物;有需求就會有市場,這是曠古不變的規律。世界各地文化市場的形成,為德化陶瓷工藝品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市場機遇。
1國外工藝品市場需求,推動花卉捏塑技藝的挖掘與傳承德化工藝陶瓷,在唐、宋代生產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致,瓷器產品開始大量出口;明、清兩代,德化瓷器大量流傳到歐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對歐洲瓷器的藝術產生很大的影響。近代歐洲工藝品市場的高消費、高價格、高成本,為德化陶瓷工藝品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再次走向國際市場,提供了一個新的突破口。1985年7月,時任德化第五瓷廠廠長溫克仁先生根據改革開放新形勢發展的需要。親自到西歐的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家考察。在考察中,他隨時隨地盯住各地外國人所用所玩的各種瓷器的品類、式樣、風格、特點、市場價格與銷售行情,并帶回大量圖片。通過考察,提出:“日用瓷工藝化,工藝瓷日用化”的發展方向與決策。從而推動了德化西洋工藝陶瓷的發展,隨著小工藝品陶瓷的生產不斷深入與推廣,陶瓷花卉藝術產品的生產與繁榮成為現實。另外,捏塑瓷制品,是以技藝高超的員工手工捏制而成,歐美國家的高技能人才生產成本非常高,而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低廉成本和適銷產品、客商的高利潤是歐美市場接受的主因。于是,以手工捏塑藝術為代表的陶瓷產品在德化日漸興起,陶瓷捏塑花卉(如陶瓷小花藍、陶瓷花卉小動物、陶瓷花卉首飾盒、花插等陶瓷工藝品)的生產與繁榮就是那個時代的成果。
2禮品陶瓷市場需求,促進花卉捏塑技藝水平提高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享受改革成果已是生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繼承德化傳統成型技法的基礎上,利用德化優質的陶瓷材料開發在國際市場走俏的捏塑產品,以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成為德化陶瓷繼陶瓷工藝品之后的又一亮點。德化陶瓷特色工藝產品是白瓷,以精湛工藝著稱的德化捏塑工藝隨著國內外市場的不斷成熟,以價格適中,又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的中、高檔并具特色禮品陶瓷,出現在手工藝品市場和陶瓷禮品市場,便受到市場的認可和接受,這就促進以手工捏塑為主的陶瓷花卉市場的繁榮發展。在這種市場需求下,德化白瓷捏塑作品日產豐富,經濟效益良好。不少成功之作,可謂爭芳斗艷。德化陶瓷產業化翻新與發展的重要所在,是國內外工藝品市場、陶瓷禮品市場需求量的不斷增加與產品開發相結合的結果。因此,陶瓷工藝品捏塑產品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是德化陶瓷捏塑生產發展的驅動力。
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德化傳統陶瓷
捏塑藝術在發展中應進一步提高其藝術審美價值當前,由于受到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德化陶瓷捏塑花卉藝術發展勢頭如火如荼,不斷有傳統陶瓷企業加入該領域進行藝術產品開發,市場交易量不斷創新高。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表現形式,即使是在市場需求旺盛的背景下,藝術審美仍然是設計師最為重要的追求之一,才能確保陶瓷捏塑藝術產品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1改變現代德化陶瓷捏塑創新的一些現象,努力提高其藝術審美水平目前,德化陶瓷花卉捏塑藝術在創新中出現一種現象,就是單一的追求工藝上的繁雜和逼真,忽略藝術水平的提高,德化陶瓷花卉捏塑藝術創作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對大自然的模仿,就像是一個還有待進一步雕琢的美玉;雖然很美,但細細品嘗之下,大部分作品的藝術性和文化性不高。如捏塑花卉的花瓣形態及花卉造型與現實花卉沒有區別,過度追求它的原生態真實性;曾有一位陶瓷花卉捏塑高手在行業內被成稱為“花仙子”,其成功秘籍主要是對現實花卉進行模仿,逼真程度受到業內同行的贊揚和認同,少有人對其提出建設性意見,可見行業對仿真的主流思想,這是當下德化陶瓷花卉捏塑藝術片面追求技藝的寫照。“用工太過不僅表現在藝術創作的局部,還表現在整體的藝術形象的創造上。這種全局性的用工太過就是違背形象大于思想的客觀規律,不尊重藝術形象本身固有的無限復雜性,而試圖用某種有限的思想理念,意識去規范之,結果干涉太多,反而破壞了藝術形象的復雜性、豐滿性。”用工太過也就是單一的追求工藝上的繁雜與逼真,這是一個值得反思的現象。如何提高陶瓷花卉藝術創造的審美水平,就需要創作者加強藝術理論的學習,通過對構圖設計、素材取舍、疏密變化、技法運用、形式美感等的前期規劃來達到藝術審美的要求。如“金樽華夏”(圖1),工藝手法嫻熟精細,德化白瓷的運用突出體現了寒梅的傲骨之氣,但梅花布局松散,似有雪后疲憊之感,體現不出積極向上的藝術審美情趣。又如“世博和鼎”(圖2),做工精細,造型復雜多變,表現了德化優質的瓷質和精湛的工藝,作品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字“難”,在陶瓷花卉設計上其一味追求花卉捏塑工藝的精湛技藝水平,讓審美體驗者眼花繚亂,只能停留在對工藝水平的贊嘆,卻不能有審美的遐想和愉悅。如果能將以上作品根據美的法則進行創造,就能克服存在的問題,取得技藝為藝術創作服務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