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法律知識論文
作者:黃熙慶 單位:江蘇省外國語學校
課程設置符合法育序列化層級價值目標,體現層次性和梯度性。
1、課程內容設置體現層次性,教育目標應遵循從外部約束向自我約束,到自覺行為推進的路徑,有梯度地發展。完善不同年級開設不同層次的法育課程。
2、確立合理的學校法育主線。抓好行為養成教育是學校法育的起始線。建立健全學生管理制度。進而指導學生行為,形成“權利和義務”觀是學校法育基準線,抓好學生維權、護法是學校法育的終點線。學生能夠運用法律知識進行維權和護法,是學校法育的核心目標。
找準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育的契合點,增強實效性和統一性。思想道德教育是基礎,法育是底線,采用法育和德育教育相結合的形式,把法律意識融入到道德觀念中,將道德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觀念,使法律至上的意識升華為學生更深層次的道德義務要求。法育必須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設立心理咨詢室,心理醫生,校園心理刊物,心理校園熱線和信箱等形式,及時解決學生心理問題。
創新學校法育教育方法和方式,提升多樣性和活動性。通過自主教育,把法育的信條“內化”為自覺行為,從而培養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控制的能力。選擇運用文化傳遞,問題討論,行為矯正,角色扮演,價值觀示范,說服教育,情感陶冶,社會法律服務,社區體驗等有效的教育方式。組織開放性法律教育活動,采取播放法制教育影視片、舉辦法律知識競賽,組織模擬法庭,“請進來、送出去”等形式,開展內容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在活動中體驗法律的正義與威嚴,使之實現知行轉化。真正實現法育過程是學生個人認知,感悟,實踐的社會化過程。
革新學校法育教學模式,提高主體性和趣味性。發揮法育課堂教學主陣地作用,讓學生通過觀察、評論、角色轉換和辯論等方式,在面對面的親身體驗和事實分析中自覺接受知識感染、價值同化,以此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形成對法律制度的自我態度。教學中要透視社會現象,讓課堂充滿知識感和現實感。老師要結合學生思想行為實際,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教學,點面結合,強調課內和課外相結合、互動、延伸。采用現代教學手段以案說法、以例釋法、以法育人,提高法育課質量。改變以教材知識為中心的課堂灌輸教學模式,以研討式、探究式、辯論式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為紐帶,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強調正面教育為主,反面警示為輔組織教學。利用課堂主渠道進行學科滲透教學,寓法育于其他各學科教學當中。
確立“學校、家庭、社區”互動的學校法育機制,體現社會性和時代性。
1、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立體大“教育場”,充分發揮其整體育人功能。發揮“學校、家庭、社區”互動協調功能,拓展學校同家長、社區的聯系渠道。完善、重構法育互動機制,建立全方位、立體式法育網絡。通過建立法制教育基地、家長學校,家校路路通等,使法育在學校、家長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切實做到加強法育同落實普法工作相結合。
2、構建網絡法育模式,開展網絡法律教育。加強網絡法育研究,建立網上法育課堂,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平臺,創新網絡法律教育途徑。培養學生自覺的網絡法律意識和責任,建立一種自我保護、自律自求的機制。
營造法育的校園氛圍,建立學校三級法育考核與評價機制。
1、提高學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水平,提升教師自身的法律素養;營造民主與法制的校園教育環境,打造法育校園環境這一隱性課程。
2、建立學校教師學生三級法育考核與評價機制。把法育納入學校素質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建立校長法育責任追究制度。建立教師法育崗位責任制和全員責任制。督促教師利用晨會、班會、團隊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有計劃全方位全天候開展法育教育;法育納入課堂教育評價標準考核體系。建立學生“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心育法育”全面發展的考核與評價標準,進一步細化和量化法育質量考核指標體系。
3、運用各種途徑積極營造法育濃厚氛圍。開展“以案說法、警鐘長鳴”主題的講座,發放倡議書、宣傳資料,開辟櫥窗、黑板報、校園廣播、學校網絡等法制宣傳專欄。利用法制宣傳日、禁毒日等有利時機,緊密結合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就業的特點,通過法制圖片展、模擬法庭、學生維權咨詢、法律知識競賽、法進社區、學生論壇、宣傳板展示、文藝演出、有獎競猜、學術講座等多種形式,從而營造法育教育的濃厚氛圍。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