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宗教文化論文
本文作者:袁立 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政治教育學院
從“身和同往”出發,必須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類只有和自然的相互依存,生命主體與環境是“一體不二”的,差別、多樣性的發生,只有在同意自然中“和諧”存在,才能保證自身的發展。佛教中的“緣起說”認為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植物,都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不能斷然分割而單獨存在。
宗教保護與文化“和諧”
在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中,提到了關于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把發展公益性事業作為保障人民文化需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把發展公益性事業作為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共同發展。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體制。加強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首先宗教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文化性,無論是教堂建筑、繪畫、雕刻、文學藝術等方面,其文化蘊含著偉大精神已超出了宗教本身,成為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鄧小平同志曾說:“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這理所當然也包括宗教文明創造的成果。包括以宗教形式保存下來的人類優秀文明成果。要讓宗教文化成為適應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部分,進而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做出貢獻。宗教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遍及全國,數量龐大。對于游客而言,可以作為一種休閑度假的場所,增加滿足感和幸福指數。對于當地政府而言,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吸納更多的資金和勞動力,為當地的發展和宣傳做出貢獻。這也體現了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則。但針對前面所提到的宗教文化旅游資源中的許多問題,以及資源優化配置的問題,不得不深入思考,應當如何去開發,如何去保護,從而達到一個循環發展的目的。首先,政府應當出錢出力去扶持宗教文化旅游的開發,確立宗教資源管理的制度。發揮政府在宗教保護中的積極作用;其次還要充分挖掘宗教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提高旅游的文化韻味。再者,要對宗教旅游資源進行多層次開發和利用,豐富宗教旅游活動,要著重體現特色。最后要重視宗教文化旅游商品的開發。
對于宗教檔案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視,這關系到否能將宗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能夠完整再現后人。宗教檔案的作用豐富,有利于史學研究,是各領域學術文化研究的寶貴參考資料,而且也有利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豐富的詩歌、戲曲、音樂和建筑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充分體現了我國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對于宗教檔案的保護,關系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有利于解決宗教產權糾紛。政府應當加大宣傳,增強宗教法制意識,當然也要借鑒外國的經驗并從法律上保護宗教檔案。
宗教保護與社會和諧穩定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性、社會控制有效性和社會生活有序性的有機統一。但其基本前提是要有一個穩定的國內政治格局,要讓人民生活和國家事務管理的方方面面都納入到法制的軌道上,人人都能夠遵守道德、法律的社會契約,為經濟、文化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宗教在這個價值取向上與其它方法讓社會保持穩定有一個內在價值上的一致性。首先,佛教中提到了一個共同的行為指導思想,那就是“六和合精神”,所謂和合的六大要素,就是“六和合”或“六和戒”: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合同均、是和合的本質;意和同悅、身和同往、口和無諍,是和合的表現。戒律是佛教徒的行為規范,這就把僧團比作一個“小社會”,而六和合精神的具體思想內容則是一個無雜文的隱形契約,使僧侶的行為規范、思想、利益均衡有一個共同原則。而“戒和同修”是律治的精神所在,也強調了“和諧社會”首先應當是行為規范的社會。“佛在僧數”說明律治意義上的平等,對立法者、執法者、守法者同樣具有法律約束,有利于促進大眾的團結。它將“和諧社會”中人們應當去消極遵守律法變為一種更為主動的行善,感化更多人去達成一種共識,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讓思想不逾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線。天主教的教義是以愛為本,讓人們要多為他人服務,在轉型的中國特殊時期,各種矛盾凸顯,許多人為了一己之利,往往不顧道德、良知,對社會和諧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天主教所宣揚的精神性慈善工作,撫平了人們的心理創傷,使人們靈魂得到凈化,富平人們的心靈創傷,化解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矛盾,使人的內心得到感化,為社會更好的服務,有利于緩和激化的社會矛盾。道教中提到“齊同慈愛”的寬容精神,宣講和平、和諧教義主張,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有關的思想資源。對于構建穩定有序、安定團結的和諧社會,也是一種責無旁貸的責任。
因此,主流宗教的教義都達成了一個去遵守社會道德,去主動為社會,為他人做好事,行善的共識。對違背教義的人也有相應的處罰,這跟法律上的規范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對于多民族的中國,處理復雜的民族關系,也是一針強有力的鎮定劑。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大多數信仰宗教,是因為宗教使他們這個民族不但在地理上不同于周邊民族,而且在文化心理上也與他人不同,增加自豪感。宗教使民族作為一個團體更加穩固,凝聚力也空前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