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創新論文
本文作者:張瑛 賈明德 單位: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西部地區環境創新評估指標的選取與預測
只要是帶來環境質量改善的任何創新都可以稱為環境創新,那么環境創新的績效就表現為環境質量的改善,因此選取可持續發展綜合能力作為其量化的指標,其指標體系體現了生態環境的狀態。本文選取中國科學院環境創新能力研究組在1999年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提出的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分為5個等級,共采用45個指數,涵蓋208個指標[2]。本文將在1995—2008年西部地區環境創新評估指數(EII)數據的基礎上,使用時間序列分析技術,建立自回歸集成移動平均(ARIMA)模型,也稱為Box-Jenkins模型,來進行定量預測和走勢分析。西部地區環境創新評價指數具有線性趨勢,是不平穩序列。對原序列取對數不改變原序列特征,且易得到平穩序列,因此,對EII取對數得到新序列LNEII,接著對LNEII進行一階差分,ADF單位根檢驗結果。通過對模型的殘差進行序列相關性檢驗,得出殘差不存在序列相關,因此我們可以初步判定這個模型是比較恰當的,那么可以進行下一步的預測。首先,利用上述模型,進行預測實驗,對1997—2008年的預測值與真實值進行比較。如表3所示,1997—2008年間預測值和真實值的最大誤差為0.48%,平均誤差在0.2%左右,在可接受范圍之內,因此可以認為該模型是有效的。最后,預測2011年與2012年的EII分別為108.8與109.5。從預測結果來看,西部地區的環境創新評估指數具有穩定上升的趨勢。
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與環境創新的實證分析
本文選取環境創新評價指數(EII)與國內生產總值(GDP)兩組數據,時間跨度為1995—2010年的年度數據。EII序列的數值選取中1995—2008年全部來自《2011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2009—2010年得數據來自本文第二部分的預測值。西部地區的GDP數據全部來源于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3]。考慮到對數據進行對數化后可以消除變量之間可能存在的異方差,易得到平穩序列,又有不改變序列特征,故對變量都取對數,記新序列為LNEII和LNGDP。首先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前文顯示LNEII為一階單整序列。對LNGDP進行ADF檢驗,結果顯示經過一階差分后,為平穩序列。我們建立修正誤差模型來分析我國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與環境創新能力之間的短期波動與長期均衡關系。修正誤差方程如下所示:△LNGDPt=-0.180255ECM+0.230147△LNGDPt-1-1.432140△LNEIIt-1+0.115337(2)△LNEIIt=-0.009013ECM+-0.017767△LNGDPt-1-0.769632△LNEIIt-1+0.014645(3)(2)式和(3)式分別為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與環境創新的誤差修正模型,并且上述模型的檢驗結果顯示,整體擬合程度較好。其中ECM表示修正誤差項,系數分別為-0.1803和-0.009,符合反向修機制。也就是說,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與環境創新受到干擾偏離均衡數量時,將受到一個相反的調整力,使其能在短期內恢復到均衡水平[4-5]。我們進一步對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與環境創新之間進行因果關系檢驗。檢驗結果發現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與環境創新互為格蘭杰原因。
結論與啟示
本文選取《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的相關指數來量化環境創新水平,利用1995—2008年的西部地區環境創新評價指數對2011、2012年進行了預測。從實證角度分析了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與環境創新之間的相關關系,主要結論與啟示如下:通過預測,西部地區環境創新績效水平具有持續穩定上升的趨勢。西部地區環境創新的演化軌跡,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西部大開發的政策調控卓有成效,我們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在逐漸解決嚴峻的環境問題。西部地區占我國國土面積的71.4%,人口占總人口的28%,繼續保持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與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是保證全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順利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核心內容。那么西部地區在應對有限資源和環境承載力帶來的挑戰時應該具有前瞻性:西部地區應該大力發展知識創新與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依靠科技創新、體制創新、政策創新、組織模式創新等,來進一步促進西部地區環境創新水平的提高。
西部地區的GDP與環境創新評價指數(EII)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長期來看,環境創新增加1個百分點,GDP會增加18.34個百分點,證明環境創新對經濟發展具有正的外部溢出效應。如何使環境創新更加有效、積極地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是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長期以來西部地區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及歷史原因,生態環境脆弱,資源不合理開發以及浪費比較突出。西部地區應嚴格執行環境標準和減排目標;完善企業、個人和其他主體的創新激勵體系;積極制定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的戰略;建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創新市場機制;構建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大學和個人有效互動和參與的環境創新體系;激勵、支持公眾對環境問題和技術創新的參與。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與環境創新之間互為格蘭杰原因,也就是說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西部地區的環境創新水平的提高。企業環境創新有可能是出于商業利潤、提高產品質量等增強競爭力的目的,競爭力來源于更高的生產力,因此,是日益發展的經濟促使企業環境創新,同時環境創新成為企業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勝出的有利因素之一。
新型低碳技術的發展、新能源的開發,貿易方式的轉變,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發展一方面可以為環境創新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支撐,另一方面,也為環境創新提供了市場平臺,由市場機制決定環境創新。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方式應盡快的向無污染或低污染的第三產業轉移,利用第三產業的高附加值、高收益特點,推動社會經濟增加的同時,加速全社會資金流向環境創新系統,促進創新產業化,實現經濟全面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在追求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促進環境創新的發展,創造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與保護生態環境共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