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財政經濟論文
作者:1安彥林 2岳 軍 單位:山東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
濟南市地方財源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財政收入總量不足,質量仍有優化空間
從絕對規模來看,2011年濟南市的一般預算收入總量在全省居于第二位,略高于第三位的煙臺,但與第一位的青島市差距較大,其一般預算收入增長速度也低于山東省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率(25.7%)。據統計,在2011年全國城市一般預算收入排行榜中,濟南居于25位,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濟南居于第12名,僅高于東北的長春、哈爾濱和西部的西安。從相對規模來看,濟南市一般預算收入占GDP的比重7.39%不僅低于山東省一般預算收入占GDP的比重(7.61%),而且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排名中居于倒數第2名,僅高于長春市,財政收入的相對規模較小。從財政收入質量來看,雖然近5年來,濟南市稅收收入增長速度較快,但同期的非稅收入增長速度也很快,與稅收基本保持同步增長,導致稅收收入占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一直在78.5%左右波動,變化不大。非稅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政府的財力,但其具有不可持續性和不穩定性,其大量存在會降低政府的可支配收入,對企業的發展和稅收也有一定的負面效應。按目前財政理論來看,非稅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在10%-20%左右比較合理,因此,濟南市財政收入質量還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
(二)區縣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區縣財政收入差距較大
受自然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狀況、歷史發展水平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濟南市區縣之間經濟發展程度差距較大,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由此造成了區域財政收入集中趨勢明顯,財政收入向市區集中,縣域財政收入除了章丘市外,均處于底部,主要原因是縣域經濟以農業為主,城鄉差距較大;同時在城區內部差距也較大,居于市中心的歷下區、市中區財政收入較高,而老城區天橋區和市郊的長清區的財政收入較低。由表2可以看出,2011年濟南市各區縣的地區生產總值最高的歷下區是最低的商河縣的6.64倍,財政收入最高的歷下區是最低的商河縣的8.5倍,且這些區縣的財政收入排名基本與當地產值的排名相一致(歷城區由于是濟南市重要的工業區,所轄地區有較多的工業企業,而工業企業形成的大多為中央稅和共享稅,對地方財政收入貢獻相對來說較少,因此,雖然其地區生產總值排名為第二,但其財政收入排名為第四)。
(三)各產業發展不盡完善,地方財源建設后勁不足
近年來,濟南市產業結構和財源結構日趨合理,符合國家所倡導的三二一模式,第三產業所占比例超過50%,雖然產業結構優化程度不及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城市,但與15個副省級城市以及山東省內各地市相比,名列前茅。但各產業發展還不盡完善,地方財源建設后勁仍顯不足。
1.農業財源基礎薄弱,規模小。農業稅取消后,農業基本成為無稅產業,其對地方財政的直接貢獻微乎其微。但農業是各產業的基礎,為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廣闊消費市場,在財源建設中起到不可替代的基礎和涵養作用,是財源壯大的重要支撐力量。濟南市近4年農業生產總值增長率低,2008年-2011年平均為4.8%,遠遠低于同期全市生產增長幅度,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二三產業的原料供應和消費市場。同時,農業產業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農業企業稅率相對較低,也很難形成規模財源。
2.工業產業層次不高,后勁不足。近年來濟南市的工業化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整體產業層次不高,傳統工業產業仍然占主導地位,重工業特別是高能耗行業仍占較大比重。同時,全市工業投入欠缺、發展空間受限,工業新上項目尤其是大項目偏少,全市工業新增企業數量和規模一直薄弱。2011年以來全市僅新增1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09年以來新開工企業只有228家,工業產值僅占到全市的5.7%,對全市工業產值增長的貢獻率只有29.2%;在重汽、濟鋼、浪潮等大集團增長出現回落甚至下降的時期,全市工業缺乏新生力量的問題會更加突出。[2]
3.現代服務業在高速增長之后發展速度開始放緩。在服務業內部結構上,商貿流通等傳統生活性服務業仍然占主導地位,現代服務業經過幾年的高速發展,發展速度開始放緩。2006-2010年,現代服務業年均增長速度為15.2%,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2011年現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098.1億元,增長8.5%,低于服務業整體的增長速度;而傳統服務業中的批發零售業實現增加值566.4億元,增長15.4%,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162.8億元,增長11.2%。[2]
經濟結構決定稅收結構,2011年第三產業共完成稅收355.7億元,占全市全部稅收的54.4%,同比增長29.4%,在第三產業中,稅收增長最快的是傳統服務業中的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增長率為39.4%,批發和零售業增長26.3%,而現代服務業的主要行業中只有房地產業增長32.8%,其他行業增長速度較慢,如金融業增長11.8%,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增長11.2%。③
(四)地方財政收入對營業稅及骨干財源依賴較大
2011年濟南市地方稅收收入中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增值稅所占比重達到60%以上,尤其是營業稅,占到地方稅收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對地方財政收入有決定性影響。“十二五”規劃對于改革完善稅收制度,提出“擴大增值稅征收范圍,相應調減營業稅的稅收”。2012年1月1日,上海率先開始進行增值稅擴圍改革試點,并在“十二五”期間陸續在全國推開。這項政策的實施正好與我國結構型減稅政策相一致,可以消除企業流轉稅雙重征稅問題,減輕企業負擔,也有利于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但其必然會對地方稅收產生重大影響,減少營業稅收入,如果中央地方分享比例不變,地方稅收會由于增值稅總額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額不能抵補營業稅的減少額。
從財源的行業結構來看,一般來說,制造、采掘、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金融保險、批發和零售等行業的生產經營相對穩定,與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相關性較強,財源相對穩定;而房地產、建筑、交通運輸、旅游、住宿餐飲等行業易受投資增減、經濟和社會變動、疾病、氣候等因素影響,財源穩定性較差。濟南市的骨干財源主要來自于房地產業、制造業、金融業、建筑業,其中金融業、房地產業和建筑業都受政府政策影響比較大,一旦政策有所變化,三個產業都會遭到或多或少的沖擊。而制造業來說,對于骨干企業依賴也較大,截止2011年,全市擁有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企業778家,完成工業總產值2293.5億元,占全市的44.7%,比2007年末提高4.9個百分點。十億元以上企業達到26家,比2007年末增加11家;重汽、浪潮規模翻了一番,二機床、軌道交通、濟柴產值成倍增長,[3]這些企業都是濟南的骨干企業,對濟南市的財政收入貢獻率很高,地方財政收入對這些骨干財源依賴性也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