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科技論文
本文作者:滕連澤 張洪吉 羅勇 譚小琴 黃昭賢 單位: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
四川省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現狀
農業科技園區是農業科技成果引進、吸收、創新和集成開發的重要基地和窗口,有力地促進了先進實用技術的應用。以蒼溪縣農業科技園區為例,野聚土防水、少耕免耕、機械進園、高位嫁接、平行拉蔓、自動微噴、種養循環冶等獼猴桃技術推廣面積不斷擴大,由原來的20hm2擴大到133.33hm2,還輻射帶動廣元市元壩區采用聚土防水新模式發展獼猴桃66.67hm2。農業科技園區展示了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和產業化,真正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帶動當地和周邊的農業產業發展,極大地提升農業產業水平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如廣安市以觀塘鎮為核心建成面積達346.67hm2的廣安市現代農業示范區核心區設施農業基地,輻射帶動近400km2的現代農業發展,惠及12個鄉鎮近30萬農民群眾,2010年農民人均增收3738元。
存在的問題
由于在建設園區時沒有進行整體規劃,且多數園區從方案論證到規劃設計時間倉促,未能做好規劃準備[5-6],無地方特色,有些園區選擇的產業根本就不適合當地種植;部分園區只重觀賞價值輕實用價值,從美學的角度考慮的多,偏重觀光休閑功能,造成科技園區在后期使用中的諸多不便;甚至有的地方為了迎合某些主要領導的意圖,在園區內大量引進野高、精、尖冶的設施,片面追求展示現代農業技術和先進設施,而不是真正地從發展角度出發、以科技發展農業為目標,僅成了政府的野形象工程冶[2-3]。調查表明,農業科技園區數量最多的地區為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最高的成都片區,該區面積占全省10.93%,但是卻建設了33個農業科技園區,在全省園區總數中的比例較大,達到35.48%;農業科技園區數量較多的地區為川東片區和川南片區,川東片區和川南片區的經濟發展程度居全省總經濟發展程度的中等水平,二者園區的建設密度也相差不大;農業科技園區數量最少的地區為攀西片區和川西北片區,這2個片區的經濟發展速度較慢,落后于其他幾個地區,尤其是川西北片區,其占地面積非常大,約占全省面積的1/2,但是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時間晚,較落后,截至目前僅有4個省級園區。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的目的就是起到示范帶動的作用,為農民做榜樣,幫助農民一起發家致富,促進新的科學技術在農村得以推廣和應用。但是,目前部分園區的建設是以政府投資為主,造成政府主觀意識太強,對園區的建設方面干預太多,不能引進最佳的科學技術,往往導致經濟效益較低,或是過分貪大求洋,脫離實際,使其示范容易但是推廣困難,老百姓在經濟上和技術上受益甚少,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科技對農業園區的建設至關重要,只有將科技融入到農業園區的建設中去才能建設出好的農業科技園區[1]。但是部分園區在建設期間科技支持力度過大,但是在運行時缺乏創新意識和自主研究精神,導致一些最新的科學技術還未能掌握,不能創造出具有高市場競爭力的、高效益的技術品牌,同時由于園區的科技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又制約了自身特色產業的發展。另外,園區技術推廣擴散方式單一,基層農技服務體系沒有與科技示范基地有機結合在一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素質較低、未經過專業的培訓,導致其在指導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時力不從心,不能為農民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4]。
發展對策
在園區建設期間,要聘請專家對園區的水平布局、垂直布局、功能定位、主導產品及優勢產業進行科學的規劃和充分的論證,避免市際、縣際之間的規劃雷同重復;在園區運行期間,可采用專家大院、科技特派員的方式引進人才,針對產業發展中的問題進行科研活動,注重加強對基層農技人員的培訓,培養一支專業的技術隊伍;同時建立創新人才激勵機制,使科技人員特別是高素質科技人才心甘情愿扎根園區,把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成為符合我國新階段農業發展要求的現代農業新型技術創新體系、示范推廣體系和產業開發體系[5]。按照結構合理、優勢突出、層次分明、分工協作的原則,在四川省建設一個資源配置合理、區域分工明確、優勢特色互補的農業科技園大網絡,做到區有綜合性示范園區,縣有高標準示范園區,鄉有特色示范園區。形成野核心區要示范區要輻射區冶梯度推進的技術傳播途徑。在充分發揮發達地區數量多、標準高、規模大的農業科技園區帶動作用的同時,高度重視偏遠地區園區數量少、檔次低、規模小的問題,這些地區更應加快園區建設,努力實現全省滿覆蓋。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機制,是農業科技園區運行機制的核心。農業科技園區要建立健全企業或業主準入機制,嚴格把關入主園區的企業和業主,同時園區應遵循野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冶的原則,逐步建立野產權清晰、責任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冶的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完善市場導向與技術創新有機結合的企業經營機制,保障園區持續穩定發展[4-11]。
結語
筆者認真總結了四川省農業科技園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其發展的對策建議,其目的是在四川省農業科技園建設的進程中能夠減少錯誤,促使其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