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旅游論文
生態旅游評價研究
廣西生態旅游評價起初的研究主要是對生態旅游開發資源環境條件評價,隨著廣西生態旅游發展的不斷深入,廣泛開展了不同類型生態旅游評價研究,主要是從生態適宜度評價、生態風險評價、生態足跡評價、生態承載力評價、生態旅游區績效評價等方面進行研究。如蒙可泉等(2004)在分析廣西大瑤山自然保護區主要自然景觀和景點的基礎上,對保護區的體驗性美感質量、單因子的技術性、旅游環境生態質量、景觀質量等進行評價[5];根據中國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標準(GB/T18005-1999),分析和評價廣西黃?洞天坑國家森林公園的風景資源[6]。廉同輝等(2010)以廣西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具體研究對象,在綜合分析相關評價模型的基礎上,采用德爾菲法確定了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潛力評價體系,通過對專家問卷采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出評價指標體系各層指標的權重,構建了生態旅游開發潛力評價模型,并制定了生態旅游開發潛力評價的總體評價等級[7]。生態旅游適宜性的研究可以為生態旅游資源的規劃設計、合理利用及合理功能分區提供科學依據,為科學管理決策提供參考。馮磊(2010)從產品的競爭力、資源條件、市場需求與定位、開發效益、外部協調性等幾個方面對廣西貓兒山自然保護區的適宜度進行了實證評價[8]。謝雨萍等(2008)應用旅游生態足跡的理論與方法,構建生態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狀態評價模型,定量評價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紅巖村2004年和2006年旅游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9]。
生態旅游開發研究
廣西生態旅游開發的研究,主要是從生態旅游資源特點分析、開發條件研究、開發策略探討、開發模式探討、開發可行性研究、社區參與影響等方面進行探討。如廖鐘迪(2011)通過分析龍虎山低碳旅游開發的資源優勢,指出低碳化發展是打造廣西第一低碳旅游區、實現產品轉型升級、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并對于如何實施提出一些具體開發措施和對策[10]。覃杰鳳等(2010)通過SWOT分析的方法,對廣西生態旅游開發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發展機遇(Opportunities)和面臨的威脅(Threats)等內外部因素進行了綜合分析[11]。區路基(2010)在研究廣西橫縣茉莉花生態旅游開發背景和條件的基礎上,探討茉莉花特色生態旅游開發的思路,并提出了開發的對策和措施[12]。社區參與是生態旅游開發中的主要內容之一,文軍等(2009)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對廣西大明山周邊6個村(屯)的居民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研究大明山周邊社區居民對參與生態旅游的看法,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13]。陳道品等(2009)在對廣西千家洞自然保護區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生態旅游可行性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以保護區自然資源為背景,生態保護為前提,瑤文化旅游資源為突破口,樹立鮮明旅游形象,創新旅游產品,抓住時代機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區域旅游聯動,打造西南瑤族文化旅游圈,以促進千家洞自然保護區旅游的可持續發展[14]。范新宇(2007)以廣西花坪自然保護區為例,研究自然保護區科普旅游開發模式[15]。結合廣西花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豐富的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以及湖泊、瀑布等旅游資源,確定其可開發的科普旅游產品有植物科普、動物科普、氣象科普、地質科普、天象科普、生態科普、水文科普、民俗科普等。馬宗福(2006)以廣西百色古龍山峽谷漂流為例,探討生態旅游資源開發過程如何針對其自身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16]。
生態規劃研究
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行之有效的生態旅游規劃,因此,生態旅游規劃一直受到生態旅游研究者和開發者重視。廣西對生態旅游規劃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理念在規劃中的體現、景觀規劃、功能分區等方面。如鄭文俊(2008)以廣西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為例,從規劃范圍、性質定位、功能分區、旅游產品體系、旅游項目設計、資源保護、公眾生態教育、生態旅游管理等多方面探討生態理念在自然保護區旅游規劃中的具體體現[17]。周志紅(2011)以廣西大明山風景旅游區總體規劃為例,通過“一帶八區”的功能區劃定,以及道路交通與游覽設施規劃、土地利用協調規劃、風景游賞規劃、典型景觀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與特色旅游項目的策劃,在探索山地風景旅游區規劃設計方面進行了實踐[18]。李川(2008)以廣西三江程陽八寨為例,研究民族村寨旅游景觀規劃,提出民族村寨旅游景觀規劃應在景觀生態學、景觀規劃學的基礎上,貫徹保護文化多樣性的理念,從民俗學的角度,給予旅游景觀更多的文化內涵[19]。王婕純(2008)以黃嶺村的旅游規劃為例,針對當前鄉村生態農業旅游發展初級階段所面臨的問題,從資源整合、市場開發、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對策[20]。
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
如何可持續地開發利用生態旅游資源,實現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前旅游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章牧等(2002)以廣西龍勝縣為案例,分析其發展旅游的資源條件,討論龍勝旅游產業結構與生態環境的密切相關性;并據此對如何開發生態旅游,尤其在旅游發展方針及其指導戰略,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提出若干意見和建議[21]。陽國亮等(2007)提出以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發展循環經濟型生態旅游示范區。并以桂林花坪自然保護區為例,在詳細分析了保護區內開展生態旅游示范區的三種模式,即科考生態旅游模式、生態養生旅游模式和觀光森林生態旅游模式[22]。陳潤麗(2010)分析了靖西縣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對如何永續利用旅游資源,促進靖西縣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做了探討[23]。生態旅游內涵豐富,除以上研究外,相關學者還開展了生態旅游區解說系統、生態旅游分類與區劃、生態旅游發展的影響等方面的研究。綜上所述,生態旅游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已經成為廣西旅游界的研究熱點問題之一,盡管許多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不少階段性的成果,但總的來說,理論上還處于不成熟階段,實踐中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充實和提高。(本文作者:張九菊 宋書巧 黃震 單位:廣西師范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廣西國土規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