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行政管理綜合論文
中國現代行政管理體系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根本指導思想,與中國國情緊密結合的現代行政管理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確定了我國社會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定位,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以來我國社會的實踐發展,是我們黨結合新的實踐與新的發展不斷實現黨的理論與實踐創新的實踐發展。根據這樣的新的實踐發展,黨的十六大以后,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注重統籌城鄉、地區、人與自然等方面的發展,注重社會公平和消除貧富差距。黨的十七大對政府職能作出了明確界定:“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也明確提出了“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的目標,圍繞這樣的目標,中國現代行政管理體系也不斷改革調整,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機構,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充分體現了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的時代特征。
中國現代行政管理體系是與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系
中國現代行政管理體系這個提法有兩個關鍵詞:一是“中國”,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帶有中國烙印;二是“現代”,所謂“現代”,主要是指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來的中國,或者說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符合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本質特征和發展要求。這表明,中國現代行政管理體系必須與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中國現代行政管理體系必須與我國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密切相聯。具體說來,就是在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在經濟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結構,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形式,走共同富裕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始終把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著我國基本政治制度最本質的要求和內容;始終服從和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和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它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發展和創新,不失時機地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著體制支撐和機制保障。
中國現代行政管理體系是不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的現代行政管理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我們的行政管理體系始終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為目標,在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機構、推進依法行政、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和創新政府管理方式等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政治保證。毋庸置疑,中國現代行政管理體系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基本適應的。特別是十六大以來,我們按照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要求,在政府職能轉變、政府機構改革、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設、政府管理創新、公務員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建立了基本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行政管理體制。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否則我們就不能夠解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盡管目前的行政管理體制還有一些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的地方,如政府職能轉變還沒有完全到位、政府機構設置還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中央和地方之間還有一些不好理順的關系、依法行政的能力和觀念還有待于提高等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職能的正確履行。盡管這些問題是支流,但決不容忽視,要通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實加以改進。目前行政管理體制的個別環節和若干領域還存在一些很不適應的情況,如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比較薄弱、基層政府機構設置“上下一般粗”的問題還比較突出、行政問責特別是安全生產重特大責任事故的追究力度不夠且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問題、行政成本過高,等等。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政府效能,必須盡快和切實加以解決。
中國現代行政管理體系具有一套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政府職能體系
中國現代行政管理體系具備一套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政府職能體系。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通過政府職能的不斷轉變,最終形成了定位準確、配置合理、關系順暢、權責統一的政府職能體系。十七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意見》明確提出,通過改革,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政府職能體系是中國現代行政管理體系的關鍵和核心問題,主要內容是:在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的基礎上,真正實現了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政府能夠真正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合格地履行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政府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得到加強并更加有效地發揮,能夠在基礎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社會保障、科學技術、體育休閑、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公共信息發布等方面,為人民群眾提供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政府職能的準確定位和科學配置。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是轉變政府職能的核心問題,中國現代行政管理體系就是切實做到了“四個分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權力得到進一步規范,政府職責范圍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得到明晰和合理劃分,市場主體和各類社會組織的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揮,真正做到了屬于社會管的事情由社會組織解決,應該由市場管的事情由市場解決。
政府的經濟調節職能健全完善。到202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基本形成后,政府的經濟調節職能的有效發揮有賴于政府宏觀調控職能的合理配置和宏觀調控機制的健全完善。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發展,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產業之間的關系將會發生重大變化。中國現代行政管理體系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切實履行宏觀調控職能,增強宏觀調控的科學性、預見性和有效性,實現以下主要目標任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保持國際收支平衡;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實現經濟總量基本平衡與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的結合,需求膨脹與增加有效供給得到有效控制;政府計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明顯減少;政府投資行為得到嚴格規范,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體制和機制基本健全,經濟和法律的調節手段得到更好運用,行政調節成為必要的輔助手段。政府的市場監管職能有效實施。202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基本形成后,政府的市場監管體系必須健全完善,市場監管職能不斷改進和加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部門分割、行業壟斷、地區封鎖等逐步打破,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得到健全。主要內容包括:促進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基本形成,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基本建立,市場執法基本規范,多頭執法、執法擾民、執法爭利的問題得到切實解決;市場監管的法律制度和社會信用體系基本健全,規范的市場秩序基本形成,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領域的市場監管明顯加強;各類市場中介組織和專業服務組織有序和規范運行,社會力量真正參與到市場監管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