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雕塑藝術論文
奇
奇,是奇怪、奇特。奇的形體、怪的狀態。“奇”, 是能觸動人心的外表形態特征,是一種超乎尋常、出乎意料的“形”奇。
根材奇怪形態的形成與復雜的自然生長環境有關,樹根為了給干葉汲取和傳輸營養,因受土質、空氣、溫度、氣候等諸多不穩定因素的影響,需不斷地調整生長方向,從而形成一種無序的奇異的形狀,諸如:樹根的扭轉、虬曲、盤桓、交錯、粘結。作為雕刻材料的樹根的取材上,根雕藝術家們以“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的原則,不獲取活樹的根系,而采用“枯槁”、“死亡”的樹根。很多優秀的根雕作品的根材,都源自于火燒、雷劈、洪水等破壞性的自然因素所至。比如,有“東方神木”之稱的名貴的烏木根,是埋入河床的樹木經過長時間的碳化形成。其復雜過程而產生了疤癤、瘤結、疙瘩、窟窿、紋理、線條、洞穴、裂縫、凹面等奇特形狀。也正是由于其特殊的形成過程,而顯示出獨有“奇”的藝術表現力。
韻
“韻”,是指意韻、氣韻、趣韻、神韻。“氣韻生動”,“韻”是蘊藏在自然根奇特形態中,經過心靈感悟的一種韻趣、韻味。“韻”生“奇”中,“奇”是根的生命,“韻”是根的靈魂;“奇”是“韻”的載體,“韻”是“奇”的體現。“奇”是發現之多少,“韻”是感悟之深淺。平凡丑陋的根材可以被看成一個廢棄物,但善于發現的話,就會成為一件“眾里尋他千百度”的難得精品佳料。正如,著名的雕塑家羅丹所言:“我們的眼睛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根雕作品往往是在稀松平常、丑暗簡陋的形態中觸發聯想、激起情感的衍化,暗示出美與力的萌動,形成一種物我相通的氣韻交流和碰撞。如:杜鵑木根的盤曲交錯給人一種心靈的糾結、烏柏樹的洞穴疤痕的滄桑感、幽木瘤結的包塊內含萌動的力感,灰樹根裂紋的流線型律動、竹根濃密根須有似生命體的毛發感等,各有奇處、各見韻趣。宋蘇軾《題王晉卿畫后》有云:“長松倒臥水中龍”,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與樹木的情韻交流的生動寫照。
巧
巧,是人工巧智。即思巧、工巧。“無巧不成書”、無巧也不成藝。“巧”發“奇”中,“韻”隨“巧”顯。“奇”是形態的,具象的;“韻”是意象的、抽象的。而根雕創作中的“巧”,是依據根材“奇”的特征,“韻”的意象而約定的,隨著時空的轉換、思緒的變化,在“巧”做中點化出天成與人化的最佳藝術結合點。“巧”,是一種因材施藝、神通應變的技藝。根的選材、造型、刀法、作品的命名、配座都離不開“巧”的作用。
1. 選材巧。通過反復觀察,感悟根材的深層的內涵意蘊而選定材料。如某些根材上的上小下大的樹瘤的丑態,卻也可以作為一種喇叭裙狀的聯想;而那些大大小小錯落的包塊,深究其內也是有花團錦簇的意象。
2. 造型巧。造型,就是塑造形象。形象,是一件作品生命與靈魂的窗口和展露思想內涵的載體。要巧于準確地找準立行達意的切入點,表露心中之立意趨向,以達到“立象以盡意”的藝術效果。通過以形就作、依形發揮、隨勢造形、遂意點化的方式,形成一個物我一體、和諧統一的藝術形象。
3. 刀法巧。刀法不僅是運刀的方法,其實質是用刀塑造各種形象的方法。不同的刀法可展示不同的感情色彩和趣味,對于不同樹根,據其形狀和主題,而施用恰當的刀法。如:要表達出老人的飽經風霜的面容和樸實憨厚的特點,可采用方形、粗拙的刀法,形成蒼老感的刀痕和塊面;在表達童孩的嬌嫩纖滑和天真無邪,便可采用細口的刀法,產生細膩刀痕和塊面。
4. 命名巧。根雕的命名,是文學性和藝術性的一種巧妙的結合。命名的巧處是緊扣作品的立意和形象,切意達意、含而不露、引人入勝、耐人尋味。命名猶如根雕作品創造過程中的“畫龍點睛”的步驟,一個的好名稱往往能很好地引導欣賞者,進入作品的藝術意境,理解作品的藝術思想。
5. 配座巧。基座不但起著平穩、支撐的作用,還起著襯托作品主題、補充視覺空間、豐富藝術感染力的作用。基座的材質、形態、結構、色彩、大小、高低等方面都應與作品的內容、形式、氣韻協調統一,求其巧拙相生而相得益彰,不可有“喧賓奪主”、“畫蛇添足”。
妙
妙,就是美妙、高妙、神妙。“妙象為意”,妙是自然之奇和人工之巧結合而產生的審美情趣。僅有奇特的根材,沒有相應的巧施;或有巧妙的工藝,而沒有奇特的根材,都達不到神妙的效果。“妙”是“奇”、“韻”、“巧”三者的和匯聚點,是根雕藝術生命的閃光點。具備妙境、妙情、妙處的作品才能讓人“遷想妙得”,感受到奇、韻的親和力,感受到巧、妙的沖擊力,而領悟根雕的神妙的藝術感染力。“
奇”、“韻”因天賦,“巧”、“妙”仗神工,“奇”能生“韻”,“巧”能生“妙”,“奇韻巧妙”的藝術語言互為生發,彼此深深溶入血骨相連的審美情趣之中。根雕中的“奇”無定格,“韻”無定數,“巧”無定法,“妙”無定論,以其深邃莫測的意蘊煥發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本文作者:湛蕙銘 周峰 單位:贛南師范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