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化理論論文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張慶捷作了《云岡石窟窟頂挖掘情況》的報告,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云岡石窟窟頂考古發掘的詳細過程及情況。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顧問、北朝研究會會長、云岡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殷憲作了題為《燕國富貴瓦當證燕昌城之實》的報告,從史學實證的角度出發,剝繭抽絲,證據充分,邏輯嚴密,以一塊小小的瓦當結合豐富的文獻資料,證實了燕昌城的存在。云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凌建英教授作了題為《人間佛教•云岡石窟•和諧美》的報告,從文化美學的角度闡明云岡石窟不僅僅體現了佛的教化眾生,更表明了一種剛柔相濟、壯美與優美共生、質樸與華貴互補的和諧美及人類社會共同的良知與追求,這種和諧精神的張揚是人間佛教與時代結合的價值體現。北魏研究所所長馬志強教授作了《云岡石窟的佛龕造像類型研究》,從類型學的角度對云岡石窟佛像、菩薩、脅侍弟子、飛天、獅子、力士等佛龕復雜多樣的種類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劃分,并對其特點進行了準確的描繪,條清縷晰,展示了石窟造像的豐碩內容。在第二版塊的分組討論中,與會學者緊緊圍繞議題,分別就文化、藝術、宗教、宗族、信仰、軍事及社會生活等方面展開了主題發言,并相互進行了精辟深入的點評。論壇學術氣氛濃厚,討論熱烈,形成了觀點的交鋒與聚焦。現將具體情況分述如下:
一、關于平城文化
在平城文化方面,大同市古城保護和修復研究會宋志強的《北魏“平城時代”文化發展脈絡》探討了在4世紀末到5世紀末,平城作為北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經歷了漢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交融共存,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碰撞融合,佛教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匯化合,形成了由無學術文化到以儒學為主的多元相濟的文化發展脈絡和基本面貌。劉美云的《論入居中原的女真人與漢族文化的融合》一文,對北方崛起的女真族勢力擴張與漢族融合的過程進行了探究,認為有金一代入居中土的女真人從服飾、飲食與禮儀等各方面逐步與漢族趨于一致,融為一體,但是漢族地主階級的腐敗風氣等負面習俗同時也影響著女真族,使其驍勇善射的的特點逐漸喪失。李耀麗的《古城大同街道的文化意義》從大同街道的命名來解讀大同悠久的歷史,認為大同街道的名稱體現了大同歷史所遺留下來的古都文化、宗教文化、軍事文化、民俗文化與和諧文化。
二、關于北魏遼金時期的藝術
對于北魏遼金以來的藝術研究也是本次論壇的一大熱點。楊俊芳的《云岡石窟飛天服飾研究》一文,通過對云岡石窟飛天造像特點及演變脈絡的考察,認為云岡飛天是印度歌舞形象與中國道教天仙及儒家禮教影響下的婦女形象相結合的中國式飛天,完成了由印度飛天向中國飛天的演變。佛教飛天的中國化、本土化、世俗化是由云岡石窟造像完成的,洛陽龍門石窟的飛天雕刻是該風格的延續。此外,該文的另一個亮點是通過大量的圖像直觀展示了飛天演變的路徑。武建亭的《大同觀音堂遼代雕像藝術考》是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完成的。該文將大同觀音堂觀音殿現存的17尊遼代佛教雕像的造型與佛教經典中的圖像相比對,并結合佛教儀軌進行解讀,認為從殿堂的建造到塑像的雕刻,無不體現了遼代皇家佛教思想對民間的影響和民間對佛教的信仰,揭示了遼代佛教文化的發展狀況和造像特點。梁晨霞的《淺談“二人臺”藝術特色及其發展》則從“二人臺”的歷史沿革入手,對流行于內蒙、山西、陜西、河北、甘肅、寧夏六省區的戲曲劇種進行考察,認為它顯著的藝術特點是在內容上表現為現實性、生動性和通俗性,并緊隨時代的潮流;在語言上表現為方言土語的運用,具有民歌的藝術特點。程乃蓮的《應縣釋迦塔的風鈴》對世界現存最為古老的樓閣式純木建筑應縣釋迦塔的風鈴進行考察。研究顯示,風鈴不僅保留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信息,更為重要的是它折射了時代的變遷。風鈴不僅僅是釋迦塔建筑的組成部分,它還是釋迦塔文化藝術傳承的重要載體。胡婷婷的《大同華嚴寺造像審美心理機制探析》認為,華嚴寺造像之美在于其蘊涵的藝術之美,在于其帶給受眾的心靈震撼。該文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其進行審美機制分析,通過對華嚴寺造像知其美、愛其美和品其美的探究,顯示出該藝術作品對大眾審美能力的提高和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三、關于區域文化及文化產業
侯秀林的《明代藩刻書考》就明代山西代藩刻書的情況、特色及成因做了詳實而細致的考證,認為明代的政治文化環境對明代藩刻書影響深遠,藩禁政策對宗室成員的制約使得一部分宗室弟子移情于文章。劉慧芳的《文化記憶與文化變遷》由山西懷仁地區的民間社火作為問題的出發點,對文化記憶與文化變遷做出思考,說明以民間社火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沉淀了傳統的文化記憶,又展現了在當代經濟變遷中的新特色。徐建國的《云岡石窟“紀念碑性”造像意義探討》一文,從后現代的視野出發,圍繞云岡石窟造像的內在意義,即“紀念碑性”所蘊涵的禮儀祭祀性、政治內涵性和人的生命自覺性進行討論,深化了對云岡石窟藝術的認識。趙琦的《縣域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路與對策》一文,著眼區域,立足當下,并以本地實際情況為例,認為盡管縣域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但是也面臨著困境,提出要著力打造縣域文化產業,應當轉變觀念,依靠科研,重點培育優勢產業。
四、關于宗教及其他
本次論壇除了上述三個方面外,與會學者的研究還聚焦在宗教、宗族、信仰、軍事以及社會生活等幾個方面。在宗教方面,張守夫的《關于北朝佛教研究的斷想》一文,以北朝佛教為切入點,對關涉北朝歷史文化方面的七個論題進行了廣泛的思考,認為中國古代史是兩個文明的沖突史,即中原農業文明與北方游牧文明的沖突。佛化和漢化是北朝民族大融合的雙動因,并提出了“大北朝”的構想。此外,該文還就北朝佛教研究給出了八個具體的方案,為進一步研究確立了基本框架性的構想。宮文華的《北魏宗教政策的變遷及其對當下的啟示》,通過對北魏佛教和道教的考察,認為北魏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宗教管理體制,即昭玄系統和崇虛系統,分別管理道教和佛教。北魏的宗教政策首開政府管理宗教的先河,對后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此外,杜成輝的《淺談應縣木塔秘藏中的遼代變文》,對應縣木塔遼代秘藏中的變文進行了研究,重點就講唱類變文、詞說類變文、押作文和解座文作了細致的分析與論證,認為這些對于研究中國語言文字的發展及中國文學史和戲曲史意義重大。在宗族與信仰方面,李潤民的《劉因“渾源孫公先塋碑銘”校勘及族譜初探》一文,是作者在實地考察與文獻資料對讀的基礎上完成的。作者尋根溯源,爬梳史料,糾正了《元史類編》與《山西通志》中對渾源孫氏族譜的訛舛,為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證據。郝春濤的《權力、偽道德與底層群體的精神苦難》一文,從社會學的視角出發,通過對作家王祥夫筆下底層人物的解讀,認為權力與利益合力踐踏底層人的尊嚴,偽道德與流言的合謀消噬著底層人的精神,王祥夫這種直面現實的勇氣與膽量,積淀了其作品沉甸甸的質感。薛文禮《淺談大同人的財神信仰》則是重點探討了大同民間所祭祀的財神以及迎接財神的儀式,揭示大同的財神崇拜及文化心理。在社會生活與軍事方面,張月琴的《民國時期大同礦工的社會生活》一文,通過對民國時期大同礦工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社會交往的考察,認為礦工是民國時期典型的弱勢群體,其工資低、傷亡多、物質貧乏,存在賭博、嫖娼、吸食鴉片等現象,交往圈相對封閉。李海林的《明代大同鎮內五堡探討》,對明代嘉靖年間在大同境內設置五堡的過程、發展變化及其歷史地位進行了研究。文章認為五堡是為了防御蒙古保障安全而設,建成之后,隨著歷史的變遷及客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帶動了鎮城周圍防御體系的建設。何建國的《北魏置鎮原因考析》一文,對北魏時期在州、郡、縣三級行政體制之外出現的軍鎮進行了探究,認為它的設置除了出于鞏固邊防的軍事訴求外,同為胡族政權的十六國時期的軍事制度對其有直接影響,王朝的相繼性承接制度的相承性。總體而言,本次論壇是與會學者對各自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從會議提交的論文來看,學者們不僅關注于對地方文獻的挖掘,同時也重視對相關理論的運用,積極反思和吸取最新的相關研究成果,形成了經驗研究與理論的雙向互動,這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諸位學者的研究旨趣與今后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