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戰略論文
山西水土流失現狀
截止2012年底,山西現有井采煤礦1053座,露天煤礦有3座已進行試點采礦,將新增18座露天礦煤礦。本文根據累積的經驗和收集的資料,僅對井采煤礦開發建設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進行分析。
1.建設期(含施工準備期)
在施工前期進行場地平整、挖方填方作業時,由于原地貌植被、土壤結構及具有水土保持生態功能的設施被擾動破壞,大面積的土地暴露在外,降低原地表水保生態功能,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在土建施工時,由于進行井筒開鑿、掘進及地面建(構)筑物基礎的開挖,排放的棄渣和矸石數量較大,易形成松散堆積物邊坡,改變原環境生態功能,引起水土流失。
2.運行期
隨著礦井的生產,排放矸石量越來越大,其在運輸、裝卸、推平、壓實等一系列過程中可能擾動原地表,同時巨大的矸石堆放量可形成一座座矸石山,損毀原有地形地貌,擾動原有生態環境;而且裸露的矸石會逐漸風化,經降雨淋洗后部分物質被溶解,產生的有機污染物多環芳烴將污染水環境,加之矸石不易吸水,極易產生水蝕和滑塌,污染周邊環境,加劇水土流失。礦井生產使得采空區面積、地表裂縫和沉陷不斷擴大,裂縫損毀了原地貌的完整性,土壤結構變松,起伏明顯,土壤保水功能降低,造成水土流失;地表沉陷,可能形成沉陷臺階改變局部微地貌,使地塊不平整、出現分層,造成溝谷陡坡坍塌,土地表面植被結皮、生物結皮的賦存狀態發生改變,增大土壤侵蝕強度,加劇水土流失。
煤礦建設與開采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對策
本文以太原古交某井采煤礦為例,根據本工程的特點、不同區域土壤流失特點及水土流失防治重點等因素,對施工生產過程中引起的水土流失、生態破壞環節及程度進行分析,分區進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治理。
1.矸石場防治區
矸石場是水土保持生態治理的重點區域。
(1)矸石場攔擋、排水措施。在矸石場下游的沖溝出口處采用漿砌石重力式擋矸墻進行攔擋,設計擋矸墻墻高3m,墻頂寬為0.8m,上游坡比1:0.3,下游坡比1:0.1,墻趾寬0.5m,用M7.5水泥砂漿砌石砌筑,M10水泥砂漿勾縫,并進行擋墻穩定計算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擋墻的抗滑、抗傾覆及地基應力滿足安全穩定需要。截水溝布設在矸石場周邊,采用漿砌石梯形斷面形式,壁厚0.4m,底寬0.8m,深0.8m,邊坡為0.5的梯形斷面;在矸石場的馬道上布設馬道排水溝,采用漿砌石斷面形式,深、底、寬均為0.4m,側墻和底板厚均為0.3m。(2)矸石場平臺和邊坡生態建設。矸石從擋矸墻開始向上游分塊堆放,分層碾壓覆土。斜面坡度采用1:3,矸石分層厚度為4.5m,上部覆以0.5m黃土層,坡面每升高5m設置一4m寬的平臺(即馬道);坡面覆土厚度為0.3m。當堆矸達到設計標高后,平整表面,覆土綠化,進行封場。(3)封場治理。本礦建設期末所排棄渣可形成1個平臺,運行期生產排棄的矸石量可形成2個平臺,對形成的坡面、頂面進行植被恢復。考慮美觀、保險,在矸石場坡面進行骨架植物護坡,坡面采取漿砌石骨架護坡,間隔3m,骨架寬度0.5m,骨架內所種植物選擇無芒雀麥。矸石場頂面和坡面種植紫穗槐和無芒雀麥。
2.工業場地綠化區
煤礦建設和開采對自身設施要求很高,工業場地的護坡、排水、綠化、防洪等在主體工程設計中大多都做了考慮。工業場地綠化率達25%,植物物種選擇當地物種側柏、白羊草和荊條。
3.場外道路綠化防護
礦區對外交通道路的綠化防護體系常采取喬木和灌木相結合、路基邊坡種草的方式來進行建設,既發揮了生態防護的作用,又美化交通環境,改善區域景觀。喬木選擇側柏,草種選擇無芒雀麥。
4.沉陷區生態修復規劃
對沉陷裂縫進行充填平整,煤礦退役后對塌方體或滑坡體進行護坡工程,主要以植物護坡和工程護坡相結合的綜合生態治理措施,以減小塌方體或滑坡體水土流失;對于受損的林地,治理以人工恢復為主,自然恢復為輔,對原有樹木進行維護,補種喬木、灌木等,保障新的生態系統趨于穩定。對于受損的其余原地貌采取撒播補種草籽和管護,草種以當地適宜草種等為主,控制可能發生的水土流失,修復受損的生態體系;對于耕地因沉陷和裂縫造成棄耕的,在地表變形穩定后,結合耕地基本建設,進行土地復墾,重新修造耕地。
結語
根據煤礦建設與開采中水土流失、生態破壞的主要特征,按時段分析了井采煤礦在建設運行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水土流失,同時確定井采煤礦水土流失重點區域,以太原古交某煤礦為例,分區域特點提出相應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堅持水土保持、生態治理與煤礦建設同步規劃實施,有效治理礦區水土流失,形成相對穩定的礦區生態系統,從而實現煤礦整體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優化[4],促進煤礦生產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作者:孫璐 單位:山西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