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技能論文
據筆者調研了解,邊遠縣城和農村基層學校在新一輪教育網點布局調整后,由于財政與編制以及新的音樂課程標準等多種原因,學校對音樂教師的要求是一專多能,要求能彈會唱,又會舞蹈,且能組織文藝活動。有限的編制不允許一個基層學校養著專門的只會唱或彈或舞的老師,由于這種現實也造成相當一部分不會一專多能的畢業生就業困難。
缺少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
針對現階段音樂教育專業的職業技能現狀,它與日益發展的21世紀人才的需求還存在著相當大的一段差距,社會的人才市場需要什么樣的音樂人才?他們對音樂教育專業職業技能有什么需求呢?筆者僅就聲樂課和鋼琴課為例,指出社會人才市場對音樂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生的需求。聲樂課和鋼琴課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的兩門必修課,是基礎,沒有主次之分和主修與副修之別。可是實際教學中,往往嗓音條件好的學生,只注重聲樂技巧的學習和訓練,不肯在鋼琴上下功夫,這樣不自然地就形成以聲樂為主;嗓音條件差的學生,只能練琴很少開口唱。使聲樂和鋼琴兩門必修課變成了“主修”與“副修”課,結果培養出能唱不能彈或能彈不能唱。而實際上作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育專業學生,首先必須是彈琴和唱歌都可以的,否則,是很難適應市場需求的。在學好這兩門基礎課的同時,應具備一些演奏其他樂器的技能與技巧;還應把理論基礎同專業技巧課有機結合起來。其次,還應具備合唱指揮與藝術實踐的能力。總之,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應該響應高師音樂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未來的音樂教師,具備基礎知識寬厚,專業理論扎實,師范能力強,綜合能力突出的素質。
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職業技能定位的設想
(一)職業技能培養目標的定位
職業技能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音樂教育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一定科研水平,能適應社會教育發展需求的音樂教育者。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是為了基礎教育服務并與基礎教育銜接,而向中小學及其他學校培養合格教師,具有師范性,專業性和基礎性的特點。所謂“師范性”是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與專業音樂院校的培養目標不同。專門的音樂院校及本科類院校是培養在某一方面專業突出的人才,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水平,專業要求高、精、尖。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要求學生在專業上全面發展,教學過程的方向和思路正確。所謂“專業性”是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要求學生具備音樂教學所需用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能力、基本素養,能夠適應音樂教育教學的需要,同時,在今天的環境下,也要適應音樂教育改革的新觀念、新方法。所謂“基礎性”是高師音樂教育培養就業人才的同時,也作為再教育的基礎。“專、本科教育階段是今后碩士、博士教育的基礎同時也是終身教育的基礎,學生要學會學習,學會傳授,音樂教育專業教育是終身學習音樂的基礎。”
(二)職業技能培養內容的定位
“必修課、選修課并舉”是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職業技能培養內容的重要策略。根據中小學課程標準所設立的四個教學領域,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應當與之相適應。能培養這四個領域教學能力的專業必修課程包括:聲樂、鋼琴、合唱指揮、舞蹈;感覺與鑒賞課程應包括視唱練耳、樂理音樂欣賞、曲式分析等;音樂與相關文化課程應包括中國傳統音樂,世界民族音樂、中國音樂史、外國音樂史等;創造類課程包括歌曲作法、配器、電腦音樂、舞蹈編導等。為了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個性,在專業必修課開設過程的同時應當提倡選修課,即在學好聲樂、鋼琴、舞蹈等必修課的基礎上選學二胡、琵琶、古箏等樂器。同時,還要重視音樂教學法,因為音樂教學法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門應用課程,內容設置為音樂教學法、教學分析、音樂教育史以及試講和實習等。在抓好“必修課與選修課并舉”策略的基礎上,應注重學生藝術實踐環節。根據調查發現,很多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的畢業生不能適應基礎教育的需要,不能勝任指導或組織小型樂隊的能力,不能指導一定質量的小節目以及一場演出活動。因此,在職業技能培養方面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項音樂活動,通過藝術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以及團隊合作意識,可以經常舉辦一些音樂會,讓同學觀看與參與,也可定期舉辦小組專業觀摩以及各種排練。還可進行“三下鄉”活動,使同學走入基層,深入群眾,增強實踐能力。
(三)職業技能培養思想的定位
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職業技能培養思想上的基本定位是:培養通專結合,具備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學素質,有個性,能夠適應復雜多變的未來社會需求的通用型、創造型、國際型人才,成為新時期我國高校教育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音樂教育專業技能培養的改革與發展已成為教育十分關注的命題,究竟音樂教育專業應培養出怎樣思想的合格人才呢?
1.培養充滿認知靈性的人
認識能力是指大腦對信息進行接受,加工處理、儲存和提取的能力;靈性是指個體觸及外界事物后呈現的頓悟敏度。認知靈性決定一個人的智慧。圍繞音樂與認知靈性的培養,就是通過全面的音樂行為參與,外在上使主體進入一個自由、開放、舒展的音樂狀態,實際上提高認識效能,活躍主體能動性創造性。
2.培養富于創造精神的人
一切社會發展、經濟增長和戰略實力都來源于創新。創造性思維是創新能力的內在基礎。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型人才品質的集中體現,是現代人才水平的主要標志。因此對于人才的培養,高校音樂教育的理想目標和對受教育者質量的檢驗標準,不僅是學生應具備的音樂素質,更重要的是將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廣泛貫穿教學全過程的領航地位,通過外界的音樂行為的訓練,塑造其內在的、活躍的思想能力。通過激發學生的音樂表現欲望,使學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情感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借助于學生音樂思維的展開,連接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藝術思維和科學思維,有目的、有策略地架起溝通學生全面思維能力的橋梁。(本文作者:周士權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