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雕刻藝術論文
本文僅以代表福建宋代和明代時期最典型的古塔———泉州東西塔與福清瑞云塔為例,通過對比其塔身雕刻題材與排列方式的差異,探究福建乃至中國古塔雕刻藝術演變的文化學意義。
東西塔與瑞云塔雕刻藝術
概述東西塔與瑞云塔的雕刻作品,分別代表了當時福建地區雕刻工藝的高超水平,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與藝術風格。
1.東西塔及其雕刻概述:東西塔位于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前左右兩旁,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塔相距約200m。東塔名鎮國塔(見圖1),高48.27m;西塔名仁壽塔(見圖2),高45.06m。西塔建于南宋紹興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間,為花崗石仿木八角形攢尖頂空心樓閣式建筑,塔身分為外壁、外走廊、內回廊、塔心柱等部分,層層收分,塔內中心為石砌八角形塔心柱,外為回廊,塔心以橫梁、斗拱與塔的外墻相連結。東塔建造時間比西塔晚10年,建筑構造與西塔基本相同。東西塔從整體造型到營造結構設計縝密、工程浩大,反映了13世紀閩南乃至福建地區建筑技術的最高水平。東西塔每層嵌有佛教人物浮雕16尊,兩塔共160尊,在須彌座上還有佛傳圖40幅、花卉鳥獸圖48幅以及負塔侏儒16尊,這些雕刻使東西塔猶如一幅佛國的縮影,反映了佛教發展概況與佛教義理規制。雖然東西塔雕刻是南宋時期的作品,但由于泉州地處中國東南部,中原文化傳入需一定的時間,因此文化發展速度較慢,所以還保留了部分唐代雕塑圓滿、雄渾、大氣的風格特征,同時又兼具宋代秀婉、細膩的特點。東西塔塔身雕刻的豐富與壯觀在同時代我國其他古塔上是少見的。南宋時期,我國石窟造像藝術已接近尾聲,所以東西塔雕刻可以認為是對我國佛教石雕藝術新的傳承與發展。
2.瑞云塔及其雕刻概述:瑞云塔(見圖3)始建于明萬歷34年(1606年),是福清人萬歷首輔葉向高之子符丞葉成學和知縣凌漢聊募捐興建,并由名匠李邦達負責設計與施工,最終于萬歷43年(1615年)完成,前后歷經10年。瑞云塔建筑樣式美觀,造型挺拔,雕刻精湛,外觀線條和諧,是典型的中國南方風格的樓閣式石塔,堪稱明代石塔的瑰寶,1965年被公布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瑞云塔為仿木構樓閣式空心塔,平面正八角形,共7層,高34.6m,由基座、塔身、塔蓋和塔剎等4部分組成,塔身外設走廊,每層有腰檐,外形力求仿木構造,突出斗拱、梁柱等各種構件的作用與特點,逐層略有收分,整體造型筆直,古樸典雅。瑞云塔塔身自下而上布滿了400余幅精美的雕刻,有佛、菩薩、羅漢、高僧、金剛、飛天、力士、麒麟、獅、奔馬、玉兔、鹿、猴、花卉、樹木、山水等形象。瑞云塔不僅外壁雕滿了浮雕,而且塔內也有雕刻,每層塔心室內均設有佛龕,左右兩邊雕有菩薩、羅漢等像,甚至在每層臺階通道的頂部還刻有觀音造像,堪稱明代石雕的精品。東西塔與瑞云塔雕刻藝術雖創造于不同時代,相距達350余年,但均代表了當時民間雕刻工藝的最高水平,作為塔,它們之間有不少相同點,但也有許多差異之處。
東西塔與瑞云塔雕刻的對比
由于東西塔是由僧人主持建造的,具有濃厚的佛教義理和妙勝的含義,其中東塔代表東方娑婆世界,西塔代表西方極樂世界,因此,東西塔的雕刻內容緊密結合佛教的主題思想。東塔雕刻以佛教修行的5種境界即五乘為標準,從第一層到第五層依次為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與佛乘,并按照人物之間“性類相近,相應對稱”的關系,每兩尊一對排列在塔門和佛龕兩邊,形成尊卑有序、層次分明的佛教人物圖,表現了東方娑婆世界的佛教精神。西塔代表的極樂世界提倡眾生平等,因此,人物排列沒有東塔如此分明的等級次序,而是相互穿插,每一層均有佛、菩薩、羅漢和高僧像。瑞云塔是由當地官員倡議建造的,具有佛塔和風水塔的雙重功能,因此,雕刻在內容和排列上比較自由,不僅有佛、菩薩、羅漢、僧人等人物,還出現了大量與佛教關系不大的雕刻題材。通過對比東西塔與瑞云塔雕刻題材的差異性,可以窺見古塔雕刻藝術演變的狀況。
1.佛菩薩造像的對比
東塔的佛菩薩雕刻嚴格遵照五乘來排列,第四層與第五層分別代表菩薩乘與佛乘,因此,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寶華菩薩、地藏菩薩等均在第四層,而第五層則為圓佛、通佛、三藏佛,以及釋迦牟尼佛。西塔代表西方極樂世界,因此從二至五層,均有菩薩造像,如第二層的香積菩薩、妙音菩薩,第三層的無名菩薩,第四層的觀世音菩薩、相信菩薩、光明菩薩、月光菩薩,以及第五層的清涼菩薩、寶曇華菩薩等。這些佛菩薩像都位于塔壁上,形象高大,刻畫生動。瑞云塔佛菩薩像所處的位置相比東西塔較為隱蔽,如塔第一層塔壁除塔門外,其余七個面每一面塔壁佛龕上方有并列5尊結跏跌座的佛像,7面共35尊,但體量較小,動態統一,刻畫簡潔。二至七層塔壁外面,并沒有佛菩薩像,只是在每層塔心室正中的佛龕內安放佛像,而只有第三層塔心室佛龕兩邊各有1尊普賢菩薩騎象雕像與文殊菩薩騎獅像。另外,每層通往上一層的石階上方,分別雕有1小尊觀世音菩薩像。總之,瑞云塔的佛菩薩造像相比其他雕刻數量少,體積較小,造型變化簡單,均位于較次要的地方。可以看出,造塔者無意強調這些佛菩薩圣像,只起了點綴的作用。通過比較可以發現,東西塔雕刻十分突出佛菩薩形象的威嚴,而瑞云塔的佛菩薩像更像是其他雕刻的配景,這說明東西塔更加注重佛教意蘊的締造與渲染,而瑞云塔的佛教氣氛相對較弱。
2.高僧、羅漢造像的對比
東西塔高僧、羅漢造像的位置是遵照佛教中的規范順序排列的。東塔第二、三層分別是聲聞乘和緣覺乘。因此高僧、羅漢等像均集中在這兩層,其中,寒山、拾得、豐干、法顯、玄奘、寶志、慧思、道宣以及布袋和尚等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高僧都出現在第二層,代表他們的是聲聞乘,而阿難、迦葉、普化、長眉、佛圖澄、目連尊者等代表緣覺乘,均位于第三層。代表西方凈土的西塔則各層塔壁都有高僧和羅漢形象,如第一層的普化和尚,第二層的寒山、拾得,第三層的目連尊者,第四層的唐三藏,第五層的香嚴大師,其中西塔第二層上的香積菩薩頭戴七寶冠,項后有圓光,彎眉秀目,身穿天衣,腳踏蓮花,左手執一只香爐,右手將檀香放入香爐里,而第三層的迦葉摩藤尊者圓光頭頂,大耳穿環,面部豐滿,身穿袈裟,左手施智慧印放胸前,右手執扇。東西塔的高僧、羅漢造型均較端莊嚴肅,有著鮮明的性格特征,包含宗教意蘊。瑞云塔每層塔壁都有許多高僧、羅漢造像,數量比佛菩薩像更多,排列順序較為自由。第一層塔壁佛龕兩邊,刻有2幅高僧、羅漢像,但面積都不大。第二層至第七層塔壁和佛龕兩邊的高僧、羅漢像是瑞云塔雕刻中較為突出的塑像,每尊高僧、羅漢像刻畫得十分生動幽默,突出人物動態和表情,性格鮮明,特別是第四層塔壁的一幅羅漢穿鞋造像,滑稽有趣,塔的第二層至第五層佛龕上、下方,還有一些高僧、羅漢造像。這些高僧、羅漢的動態比較活躍,如第五層佛龕下的一幅浮雕,伏虎羅漢坐在老虎背上,而另一名僧人用雙手抓住老虎的尾巴,似乎不舍羅漢離去,想留下他繼續講經說法,而在同一層的另一幅圖中,一名高僧騎在馬上,前有一名和尚牽著馬繩,后還有一名和尚挑著扁擔和行李,這幅圖應該是描寫西行取經的故事。第六層還有一幅高僧行腳圖,中間2名僧人帶著斗笠,雙腳踩在云彩之上,左右兩邊各有一名侍者背著行李,顯得風塵仆仆。這幾幅雕刻作品充滿了生活情趣,更像是將尋常百姓的生活形態加以提煉與夸張,人物動態有著世俗化印記。總體看來,東西塔高僧、羅漢造像頗為嚴肅,具有宗教神秘感和威嚴感,而瑞云塔高僧、羅漢從動態到表情都比較活潑,更加具有社會生活氣息和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趨向世俗化特征。
3.神將、金剛等造像的對比
東西塔還有許多神將、金剛等造像。東塔第一層代表人天乘,因此神將和金剛像最多,如東、西、南、北方四大金剛神,還有東方持國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等四大天王,他們全都武士裝束,威風凜凜,如東塔塔壁西北面的西方廣目天王,武將打扮,頭戴寶冠,大耳穿環,額上有凈天眼,表情嚴肅,身披盔甲,彩帶飛舞,獅蠻腰帶,腳穿戰袍,雙手抱拳夾住金剛杵,而南方金剛神頭戴寶冠,上身赤膊,錦帶纏繞,面露怒相,手執金剛杵,赤腳套鐲,具有古印度武將的風格特征。東西塔上的這些神將和金剛造像,作為護法神,全都孔武有力,威風八面,有著不可一世的氣概,體現了佛教的崇高地位和宗教尊嚴。瑞云塔只有在每層塔門的兩邊立有神將形象,7個塔門共12尊,這些神將是瑞云塔雕刻中最高大的塑像,其中第一層塔門兩邊的神將,面含微笑、披堅執銳,神采奕奕,一手執劍,一手放在胸前,有著明代武將的衣著特征。比較東西塔與瑞云塔神將等的造型,瑞云塔神將顯得溫文爾雅,貼近百姓的生活,明顯是借鑒當時武將的形象,遠沒有東西塔神將來得威武和嚴肅,而是有著文人的氣質,更具親和感。東西塔和瑞云塔須彌座八轉角還有八尊負塔侏儒力士,他們都矮矮墩墩,幾乎都是單腿跪地。兩座塔的侏儒力士造型動態基本相同,只是東西塔侏儒力士的手腳更加粗壯。唯一明顯不同的是,瑞云塔有兩尊力士用手拿著海螺拼命地吹著,仿佛在用號令指揮其他力士們努力托住高大的石塔,而同樣西塔也有力士在吹口哨,但只是把2個手指放在嘴里吹,逼真地反映了福清當地海邊漁民自然悠閑的生活場景。東西塔里面的人物具有寫實性特征,每個人物都反映了一個佛教故事,傳遞著深刻的佛教哲理,如童子求偈、青衣獻花、忍辱仙人等佛本生故事,而瑞云塔的一些人物造像,少了幾分宗教意味,卻多了些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情調,真實而生動地再現當時社會生活的情景。
4.動物造像的對比
東西塔的動物造像基本處于配景位置。東塔須彌座上的佛傳故事雕刻,包括佛本生故事、佛本行故事、佛教比喻故事等共40幅,由于故事的需要,往往會出現馬、龍、象、兔、羊、豬、鳥、獅、蛇、鹿、虎、鼠等動物,但這些動物只是作為配景出現。可以看出,東西塔的動物除了雙獅戲球和二龍搶珠中的獅子與龍等少數動物是瑞獸,其余的大都具有佛教故事中的比喻含義,如“三獸渡河”中的兔、馬、象,只是用來比喻聲聞、緣覺、如來三乘行法的深淺。“丘井狂象”里的大象是比喻人生無常,黑白雙鼠比喻黑夜與白晝,四條毒蛇比喻地、水、火、風,而“薄荷示跡”中的豬則是菩薩為救度畜生道眾生的化身。瑞云塔的動物形象有龍、鳳凰、獅、麒麟、馬、鹿、鶴、猴、兔、金翅鳥、喜鵲等,均為常見的瑞獸,具有吉祥的象征含義。塔雕中如麒麟嬉戲、雙獅戲球、白馬奔騰、麋鹿踏青等,無不體現造塔之人祈求幸福、平安的心理。麒麟作為神獸,來自天上;石獅是權力與威武的象征;馬是雄壯、力量的象征,代表了民族生命力和進取精神;鹿是天庭瑤光星散開時生成的瑞獸,與神仙、仙鶴、靈芝、松柏在一起,布福增壽,保佑人民幸福安康,國家昌盛繁榮,而且“鹿”與官員俸祿的“祿”同音,代表了永享祿壽,加官進爵,這也反映了倡建瑞云塔官員們濃厚的儒家思想。另外,鶴是長生不老的仙禽,在我國民俗中,鶴與長壽永生、羽化升仙、平安祥和等寓意相伴隨,含有道學思想,而“猴”讀音同“侯”,有封侯的含義。東西塔動物雕刻更多是作為配景,雖然也出現不少動物,但幾乎都是出現在佛傳故事,不是主要形象,而是蘊含深刻的佛教哲理內涵,宣傳教義成分更濃;而瑞云塔的各種動物雕刻往往作為主體形象出現,編具祈福之意。與東西塔相比,瑞云塔上的這些瑞獸蘊意更為豐富,不僅含有某些佛教內涵,還兼具儒家、道教以及民間風俗的含義,賦有喜慶、吉祥的象征性,寄托了當時官民的美好希望。
5.植物、山水造像的對比
東西塔的植物與山水雕刻幾乎也是作為主體雕刻的配景。東塔的40幅佛傳故事中眾多的植物和山水圖像皆是為了襯托佛教故事,如“玉象剃塔”里的花卉、“雪山苦行”中的樹根、“童子求偈”和“田主放鸚”中的樹木、“薩訶朝塔”中的山石等,這些植物和山水遵照現實主義的風格,造型風格寫實。相比較而言,西塔須彌座和踏道兩旁象眼板上的花卉圖案還算較明顯,造型完整,但與整座石塔雕刻相比,也是處次要地位。瑞云塔的一些植物與山水卻是作為主要形象來表現的。如第三、四層塔壁佛龕下方的大型蓮花圖像,工匠們改變了原有中國傳統蓮花紋樣嚴謹的裝飾特征,模仿國畫的造型風格,以浪漫主義的曲線來表現,雖然西塔石階踏道邊也有類似的蓮花圖案,但畫面比較擁擠,缺少瑞云塔蓮花的靈動感。瑞云塔三層塔壁的蘭花造型飄逸靈動,清雅瀟灑,幾瓣蘭葉向左右伸展開來,顯得雄健剛勁,花朵在綠葉間綻放,風韻清麗,幽香清遠,顯然借鑒了國畫中的蘭花圖,婷婷裊裊非常可愛,令游客從中品味到毛筆一波三折的韻味,感嘆古代藝人巧奪天工的技藝。在塔的同一層外壁上還有菊花圖案,開著碩大的花朵,姿態優美,在風中昂首挺胸立著,令人肅然起敬。瑞云塔第三、四兩層上的假山造型也頗為奇特,表面紋理縱橫,姿態奇特竣削,曲折圓潤,通靈剔透,具有蘇州園林中太湖石“瘦、皺、漏、透”的審美特征。塔上雕山石在許多塔中也有出現,但雕刻太湖石在我國古塔中卻極其少見,在福建300余座古塔中也絕無僅有,頗具生活氣息,反映了福清當地文人墨客向往抒情悠閑的生活情趣。總之,瑞云塔植物和山水形象比東西塔的更加飄逸,更具有明代文人畫的風格特征。而東西塔的植物、山水形象只是佛教故事里的配景,并不代表宗教和哲學含義,相較之下,瑞云塔的山水植物所具有的文人氣息與民風民俗特色,更多更直接地反映了當時福清地方文人士大夫和民眾普遍的審美情趣。
東西塔與瑞云塔建造的不同歷史背景
綜上所述像,瑞云塔雕刻不同于東西塔,佛菩薩圣像明顯減少,更貼近民間的羅漢、動物、植物、山水等造像和圖案增多,且風格鮮明,集中地體現了福清民風、民情、民性。同樣作為塔,東西塔與瑞云塔雕刻出現的這些異同點,究其因,與它們不同的建造背景有一定關系。
1.東西塔建造背景
我國佛教在隋唐是鼎盛時期,但由于唐末五代中原地區戰亂,社會動蕩,政局不穩,中原的佛教日益衰落,而南方社會相對安定,帝王們多熱心佛教。宋代福建的佛教寺院數量為全國之冠,泉州佛教也呈上升趨勢。據《泉州府志》記載:“泉當宋初,山川社稷不能具壇,而寺觀之存者凡千百數”,此時是泉州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眾多寺院和僧人們擁有巨大的財力,佛教的發展達到新的高峰,當時泉州地區寺院多達170多座。原本東西塔是在唐通年間和五代后梁貞明時建造的木塔,因被火燒毀,后又建成磚塔。到了1228年,僧自證先將西塔改建成石塔,之后,東塔也改用石材。建塔期間,雖然有官員與民眾參與,但主要還是由僧人來主持與設計,如僧本洪、僧法權、僧天賜等都曾主持建塔工程,因此東西塔完全按照佛教的儀軌進行雕刻,故其更多地體現了佛教的思想與觀念,極具佛學含義。另一方面,東西塔的建造,體現了泉州佛教最興旺的黃金時期,表明當時佛教已深深融入當地的社會生活之中,并成為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東西塔的建造,可以說是南宋泉州佛教極盛的標志。
2.瑞云塔建造背景
明代時期,中國佛教的發展緩慢,已經失去唐宋時期的繁榮,而且由于佛教與傳統文化的不斷融合,此時的佛教已經潛移默化地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在與民間信仰的結合中,與民風民俗進一步協調,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又由于當時風水學開始在我國盛行,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地區大量建造風水塔,較少有建如東西塔那樣純粹的大型佛塔,而瑞云塔建造的動因首要就是要建座風水塔。瑞云塔的建造,是為求得國家興盛,人民富足,渴望改變風水,改善居住環境,宣揚儒家尊君孝道的思想,且還有“鎮邪”之用[3]。瑞云塔是由一班福清當地儒生倡建的。儒生們熱衷于科舉取仕,求取功名,建造風水塔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因此,瑞云塔眾多的雕刻,除了與佛教有關聯的佛菩薩圣像、高僧、羅漢、蓮花、獅子、龍鳳、飛天、力士等外,還出現了許多與儒學、道學以及民俗有關的其他形象,如馬、鹿、鶴、猴、兔、喜鵲等。瑞云塔雕刻藝術體現了儒、釋、道三家的文化思想與民俗特征,融合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包含了人的品格以及對人生價值的向往與追求,創造了一個內涵豐富的建筑作品,將神圣世界同現世生活聯系起來,達到天道與人道的統一,從而實現和諧圓滿的精神追求,體現了明代佛塔不斷世俗化的文化特征。從瑞云塔的雕刻中可以體會到,它的造型樣式與表現手法均已突破了佛教儀軌的制約,體現工匠們的創意思維,反映了佛塔中國化的特色。瑞云塔雕刻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希望和對理想的向往,也表明了建造者具備福建民間藝術海納百川、接納多種文化思想的胸懷,具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和現實的生活氣息,尤其是把明代士大夫及民眾的思想、情感、觀念以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因此,東西塔與瑞云塔的雕刻藝術既有相同點,也有相當多的不同之處。
古塔雕刻藝術演變的文化學意義
1.反映了福建古塔雕刻藝術的歷史沿革
如果把福建古塔建造年代以元代為界限,比較元代之前的塔雕刻和元代之后的塔雕刻,就會發現許多古塔存在著類似于東西塔與瑞云塔雕刻之間的差異性。元代之前(包括元代)的塔,如唐大中2年(848年)的連江仙塔、五代閩國永隆3年(941年)的福州烏山崇妙保圣堅牢塔、五代的仙游天中萬壽塔、北宋元豐5年(1082年)的涌泉寺千佛陶塔、北宋政和7年(1117年)的長樂三峰寺塔、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的福清龍江祝圣塔,元至元2年(1336年)的石獅六勝塔等,均是典型的佛塔,塔上的雕刻雖然已有某些世俗化傾向,但主要還是體現了佛教的教理。元代之后的塔,如明萬歷16年(1588年)的連江含光塔、明萬歷31年(1603年)的福清鰲江寶塔、明萬歷年間的莆田雁塔、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的馬尾羅星塔、清道光11年(1831年)的永泰聯圭塔等的雕刻,則有著明顯的儒、釋、道以及當地民風民俗文化特征。因此,通過比較東西塔和瑞云塔的雕刻藝術,就能窺見福建古塔雕刻藝術的演變歷程,進而反映出中國古塔的演變過程。
2.反映了中國佛教發展歷程的演變
我國佛教文化在魏晉時期已初具規模,南北朝時趨于興盛,至唐宋時期達到鼎盛。而宋代之后,特別是明清時期,佛教開始衰落,并逐步世俗化,佛教思想與民間信仰相互結合,成為明代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基本特色。自此,印度傳入的佛教經過不斷的中國化而最終形成了中國式的民族宗教,對社會心理和民族習俗都起了深刻的影響。可以發現,古塔雕刻內容是隨著佛教文化發展的歷程而演變,東西塔與瑞云塔雕刻題材的差異性,正反映了這種變化。
3.反映了中國不同時代人文思想追求與藝術取向
古塔雕刻題材的變化,體現了佛教中國化的過程。唐宋時期,佛塔還具有較為純粹的佛教功能與佛學內涵。宋代以后,具有中國文化特征的禪宗得到快速發展,它所提倡的“平常心是道”的觀念,使原本威嚴、神圣、高深的佛學逐漸進入普通、平常的世俗生活,淡化了佛教高不可攀的神秘氣氛。隨著佛教在我國不斷地中國化與世俗化,也隨著佛教與中國傳統儒學與道教學說的融合,佛塔以及雕刻已逐漸由單純的佛教功能,演變成具有儒、釋、道及民間傳統思想觀念的建筑了,表現出強烈的中國傳統文化意識與世俗化的趨向。從泉州東西塔雕刻到福清瑞云塔雕刻題材的演變過程,也正是佛教日趨世俗化的過程,是中國既有的民族意識將佛教文化消融吸納過程的一個側面反映,體現了不同時代人文思想的追求,也決定了藝術的取向,這是佛教中國化的必然趨勢。
結語
如果說東西塔雕刻仍然具有濃厚的佛學意味,那么瑞云塔雕刻不僅滲透著佛性的宗教崇拜,而且還洋溢著世俗人情的詩意光輝,使之成為既和諧又矛盾的建筑藝術,即佛教雕刻的宗教性逐漸減弱,崇高的佛性與俗世的人性在佛塔建筑雕刻中得到統一。這種雕刻內容的變化,在福建古塔以及全國古塔中具有廣泛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清晰地表現出中國古塔演變的文化含義。經過2000多年的古塔建筑及其雕刻藝術的發展,神秘、肅穆、莊嚴的佛塔,終于變得親切、溫和,這是中國古塔的歷史發展趨勢,也體現了唐宋佛教與明代佛教的區別,反映了中國佛教發展的脈絡。(本文圖略)
本文作者:孫群 單位:福建工程學院 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