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古典舞論文
1.中國古典舞的發展
中國古典舞與傳統悠遠的戲曲舞蹈緊密相連,在剛建立初期,古典舞曾被業界稱為“戲曲舞蹈”,確實,融合了中國傳統武術、戲曲中的動作與造型,并借鑒其典型運動軌跡、用力方法的中國古典舞,從古典戲曲的歷史和文化中吸取著養分,一直在不斷摸索著發展。從發展階段來說,可將古典舞的發展分為3個階段:
1.1初創、借鑒期
中國古典舞的初創時期為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伴隨“新中國成立了,要大力發展自己民族的舞蹈,現在舞蹈團里有芭蕾舞、新興舞、少數民族舞,還需要有中國古典舞……”的倡導,政府對于中國古典舞的創立給予了熱切的支持。1954年,中國古典舞課程首次在北京舞蹈學院開設。當初的開創者們認識到,要發展最具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舞種,當然離不開從最具歷史和文化積淀的傳統戲曲舞蹈,唯一而且最為直接的辦法就是從戲曲中借鑒和提取。這一時期的古典舞作品創作也顯示出了這一點,很多戲曲片段成為古典舞蹈劇目創編的素材庫,如1957年的《寶蓮燈》和1959年的《小刀會》等,表現手法中大量借鑒戲曲舞蹈的套路和動作程式。在舞蹈形體訓練方面,則以戲曲文化為基礎,借鑒芭蕾舞蹈訓練框架建立了一套具備當時時代特點的訓練方法和模式。
這一時期中國古典舞的發展意義主要體現在,提煉和整理了具有中國戲曲舞蹈特色的專業舞蹈詞匯,大量培養職業舞蹈演員的書籍、教材和課程編排,也都誕生在這個時期。在劇目創編方面,舞蹈家和教育學制們通過對傳統戲曲、武術等故事原本加以挖掘,將民族舞蹈的元素融入其中,創作了不少兼具古典音樂、文化內涵和舞蹈修養的優秀表演作品,也為新中國培養了第一代專業的舞蹈藝術家、教育家。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古典舞立足于傳統文化,卻借鑒芭蕾舞訓練框架的問題就顯露出來了,民族特色的舞蹈顯出了嚴重的芭蕾傾向,違背了中國古典舞的設立初衷,隨著十年文化革命的爆發,這一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古典舞的發展幾近停滯不前。
1.2建設、重塑期
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期,中國古典舞從戲曲舞蹈“身段”脫胎而出,北京舞蹈學院的唐滿城、李正一教授通過創造性的理論與實踐上的探討,創立了對中國古典舞發展影響深遠的“身韻”,這是集科學、民族、系統及時代審美特征為一體的教育理念和體系。它讓中國古典舞的發展產生了質的飛躍,使古典舞不僅僅是對古典戲曲改編,借鑒芭蕾舞訓練模式的“四不像”,而真正成為了一門有獨立理論體系的舞蹈種類。
“身韻”的出現,使中國古典舞獲得了發展的新契機,舞蹈家們從文獻資料以及一些傳統武術、雜技、戲曲等藝術形式中尋找靈感,一方面,對“身韻理論”的教育教學和課程進行系統化的建設,從一開始只關注外在肢體動作到挖掘舞蹈所傳達的情感和文化,通過“神”來帶動“形”,確立了中國古典舞“形、神、勁、律”為一體的動作元素,并構建了注重“擰、傾、圓、曲”的中國古典舞審美特征。
另一方面,中國古典舞從外在身法到內在身韻的系統舞蹈語言的確立,為創編劇目的編舞者們來說,更多的舞蹈本體語言的提供,讓古典舞有了從外形到神韻上的參考標準,為其劇目的創作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和推動力。《黃河》《長城》等經典古典舞劇目也在這一時期如雨后春筍版誕生。中國古典舞劇目開始向抒情、寫意、象征等方向發展,無論其創作,或舞蹈動作本身,都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1.3傳承、創新期
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古典舞的發展進入了傳承與創新的新階段,劇目創作從理念到實踐,與前階段相比都產生了較大了革新和變化。中國古典舞的發展面臨著“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的主題探索和建設任務,舞蹈家和編舞者們在對中國傳統文化與歷史積淀的解構和重建時,有了不同的領悟和視角,出現了三個學派共同發展的格局,分別為身韻學派、漢唐舞派和敦煌舞派。身韻學派注重對歷史戲曲舞蹈中“活”的遺存進行提煉;漢唐舞派強調對歷史舞蹈形象的重視;敦煌舞派則側重于對敦煌壁畫姿態的呈現。和而不同,競相綻放,三個派別從不同角度對于古典舞動作的形態、舞姿、肢體運動進行研究,打造不同的欣賞心理舞蹈文化,以各自創新的發展,對古典舞的魅力和藝術品位進行演繹,也將中國古典舞的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新生代的古典舞發展,《扇舞丹青》《風吟》為代表的“現代型”劇目的出現,一定程度上說是對中國古典舞最初形態的挑戰,但中國古典舞的發展總的來看,整個學科體系尚處于一個不斷完善構建的狀態,一方面在訓練體系和表演體系上,已日趨完善和規范,另一方面創作體系和理論體系尚處在一種正在形成的過程中。中國古典舞的發展在延續原有的古典舞劇目創作方向的基礎上,也在逐步適應現代人欣賞的習慣。所以,只有以“和”的觀念對待當下中國古典舞的發展,多樣追求、多元發展,才能為它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可能。
2.中國古典舞的教育
中國古典舞是從幾千年傳統中華文化中衍生的地道中國舞種,它具有令人陶醉的東方韻味和剛柔相濟的獨特美感,在表演中,眼睛的作用、呼吸的配合、韻律感和造型感都非常重要,也對古典舞教育提出了嚴格的要求。20世紀80年代初由北京舞蹈學院的唐滿城與李正一教授創立的“身韻”,就系統的考慮到了古典舞教育的完整性。“身韻”不僅僅是一套訓練體系,它更融合了訓練、創作和表演,構筑了完整的中國古典舞審美體系。
身法和韻律的總稱,即為“身韻”。其中,外部的技法范疇稱為身法,韻律則屬于藝術的內涵神采。中國古典舞“身韻”強調“啟于心,發于腰,行于體,達于梢”,每一步的手、眼、身、法都有韻味在其中。“身韻”使中國古典舞超越了“芭蕾框架+戲曲構件”的做法,也確立了中國古典舞的“舞魂”。同時,由于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典舞尤其強調“形神兼備,身心互融,內外統一”。“以神領形,以形傳神”,“神”在中而“形”于外,神韻才是中國古典舞的靈魂,而這才是中國古典舞《身韻》課的真正內涵。
中國古典舞專業學科的教育與教學也必然要注重對學生“技”與“藝”的同步培養,即“身法”與“韻律”的有機結合式培養。所以,在中國古典舞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2.1“形神勁律”的全方位開發和培養
現在多數中、大專院校中國古典舞的教學課程設置,將古典舞的基訓與身韻安排為2門課程,不少學生產生錯覺,認為基訓和身韻的關聯度不大,甚至認為基訓是古典舞訓練的關鍵,身韻則只是外部表演,是點綴課。在實際教學中,也有一些學生家長會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如:中國舞蹈界基本上的定論是中專或附中解決技術技能,大專大學解決文化藝術修養,這樣的話中專只需要技術技能好就可以了,古典舞集訓可練好基本功和技巧,上民間舞時再練表演等等類似的問題。
要解答這些問題,首先要扔掉“中低年級只要把技術解決好,到了高班藝術感覺自然就有了”的錯誤思想。總的來說,就是在教育教學中,始終堅持“形、神、勁、律”的高度融合。眾所周知,古典舞中專教材十分重視“開、繃、直”的訓練,這當然是十分重要而無可非議的,但如果忽略或偏廢了古典韻味和藝術處理那將是萬萬不可的。基本功訓練中我們應當堅持的是:特別重視古典舞的神韻、呼吸、連接、節奏等這些藝術精華的處理,也就是要把“形、神、勁、律”和基本功溶為一體,將身韻的基礎訓練更好的融入中專、中低班的基訓課程中去,只有在中低班時期就在“形神勁律”這四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開發,才能在后期課程中實現更深層次的能力提升訓練和發展。這種要求必須貫穿在中專六年當中的每一個教學進程中,通過低、中、高三個教學階段,由淺入深、由簡至繁的進行提升。
2.2提升學生對中國傳統古典文化的素質與審美
舞蹈是追求、詮釋美的一門藝術,中國古典舞的美,在于其舞蹈動作背后蘊含的傳統文化,它作為中國形態美學和韻律美學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和氣質的完美體現。“心里沒有,身上白走”,我們在教學中看到不少中專高年級學生的劇目表演,大多比較漂浮,顯得十分缺乏底蘊和表演修養,只動四肢不動心者常見。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除了形神勁律的整體素質培養外,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審美情趣、藝術鑒賞能力也至關重要。即首先教會學生,什么是美,美的價值何在?從而確立他們對于舞蹈美的感悟和鑒賞能力,激發他們對于美的正確追求方向,畢竟單一的表現舞蹈演員形體和外觀上的可視性,在舞臺上換換隊形,幾個動作晃來晃去,卻不注意舞蹈神韻和營造舞蹈美的氛圍,是學生自己也比較排斥的情形。
只有提升了學生對中國傳統古典文化的素質與審美,夯實了他們“感悟美、追求美”的藝術根基,才能提升他們的鑒賞能力,才能發掘他們自己最大限度、最恰當的用自身優勢和肢體語言詮釋、呈現舞蹈意境的能力。而這樣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激勵,在他們逐步接受和感悟到了古典舞蹈的韻味美后,再進行形神勁律的整體提升培養,就更加水到渠成,也提高了學生對舞蹈基訓課程和形體訓練的自覺性和能動性。
2.3弱化模式化的強制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應該說中國古典舞發展的50多年教學歷史中,積累了大量的教學經驗,培養了一大批舞蹈藝術家和人才,取得了輝煌的教學成果。但我們也看到,無論在國內或國外,真正成功的舞蹈家、舞臺表演人才,大多有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和形式。基本功扎實,但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的舞蹈者,是中國古典舞發展真正需要的人才。
傳統舞蹈教育中貫穿的一系列的“強制性”“實踐性”等內容,但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也發現,過分強調舞蹈教師的主導地位和作用,而忽視學生作為舞者的主體位置,對于學生思辨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課堂上老師一味的動作示范、訓練、講解,對學生進行“永遠”的糾正,要求學生無條件的模仿老師的動作和表演,是造成目前很多古典舞劇目表演者缺乏自身特色,千篇一律的主要原因之一。
真正應該鼓勵的是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我實踐意識,這與舞蹈所遵循的“強制性”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和相互促進的關系。老師教給學生規范系統的舞蹈基礎技術要領,學生在繼承中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創新,并與老師展開探討和溝通,這樣的舞蹈才更具生命力和立體美。當然,這也要求了舞蹈教師自身的修養和能力提升問題,除了具備專業技能外,老師應該首先提升自我的審美和感悟能力,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傳播規范、系統性教育和創新性引導的橋梁,培養出更多真正優秀的中國古典舞蹈人才。
3.結語
中國古典舞,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宏大歷史氛圍中,獨特的歷史滄桑推演和文化陶冶,為中國古典舞的發展提供了豐沛的原始創作素材,同時,傳承千年的古典文化積淀,也為中國古典舞注入了中華民族獨有的審美追求。以幾千年傳統中華文化的傳承為軸線,中國古典舞的教育體系也已逐漸完善,并正逐步建立一種堪與西方藝術相抗衡的、更具中國氣質和東方美學的舞種體系,相信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潮流,中國古典舞也必將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的藝術品類,成為在世界范圍內傳遞中國古典文化藝術的獨特載體。
本文作者:王硯秋 單位:山西戲曲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