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學思想論文
一、“模仿自然”的實踐
文學所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真正的文學作品,必須要高于生活,這樣才能真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深刻地揭示生活意義,才能對生活起推動作用。生活中一切客觀存在的事物都是個別的,因而是具體的、生動的、可感的。奧斯丁的小說抓住客觀事物的這種具體可感的特征,把它生動地描繪出來。奧斯丁筆下的人物,個個都是性格鮮明,都刻畫得栩栩如生。例如《傲慢與偏見》里的班納特太太是一個“智力貧乏,不學無術、喜怒無常”的女人。班納特太太急于搶先認識彬格萊,不指望靠朗格太太的介紹,她說“我不相信朗格太太肯這么做。她自己有兩個侄女。她是個自私自利、假仁假義的女人,我瞧不起她!”吉英與彬格萊的婚事已成定局,班納特太太心里高興,她又說:“我覺得朗格太太這個人真太好了;她的侄女們都是些規規矩矩的好姑娘,只可惜長得一點也不好看。我真喜歡她們!”這兩段話遙相呼應,把班納特太太急于嫁女的心理以及她的反復無常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理性”的實踐
奧斯丁的文學思想提倡秩序、崇尚理性,以秩序、邏輯及情感控制為基礎,贊頌理性、平等與科學,認為理性是人們思想與行動唯一理由。奧斯丁在創作時尋求表達與措辭上的協調、統一、和諧,視小說創作為整體。奧斯丁這種對秩序與理性的強調深入到了她各部作品中。
1“理性”的情節
奧斯丁的小說結構嚴謹。例如,《理智與情感》中的每一個情節,經作者的巧妙構思,表面的因果關系與隱藏在幕后的本質緣故均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據表面現象產生合情合理的推測和判斷,細心的讀者雖然不時產生種種疑惑,但思緒會自然而然隨著好的觀察而發展,等著最后結果出現時,與表面現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劇效果。如果重讀一遍,會發現導致必然結果的因素早見于字里行間。
2“理性”的人物
奧斯丁的小說大都反映從愛情到婚姻的全過程,通常反映“理性”與“情感”的沖突、激化,而“理性”的選擇是幸福的結局。小說的主人公是集理性為一身的典型人物,有美滿的婚姻,然而情感支配的人物總是或多或少地受到懲罰。在《理智與情感》中,埃麗諾和瑪麗安是親姐妹,她們兩人的愛情結局截然不同。姐姐埃麗諾理智、冷靜、功利,她抑制著自己的感情,愛情幸福,成為愛德華的妻子;妹妹瑪麗安浪漫、輕率,她的不理智,看不起年齡比她大很多的布蘭登上校,最后被英俊的威洛比拋棄,飽嘗愛情的苦果,最后她聽從埃利諾理性的勸導,嫁給了一直愛著她的布蘭登上校,走上了幸福的道路。
三、“樸素”的實踐
奧斯丁文學思想主張用樸素的語言而不是華麗的語言來表達,用最少的詞表達最豐富的意義。奧斯丁在敘事手法、寫作技巧等方面都表現出與以往作家不同的特點。
1對話
對話是奧斯丁作品里的主要語言。奧斯丁創造人物對話,一是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的特點和性格。二是利用說話人、聽話人、讀者理解的差異,制造多層次語意,耐人尋味。例如《傲慢與偏見》中貝內特太太:“這些姑娘們,在我急切需要她們的時候,她們都上哪兒去了?”伊麗莎白:“您只要找到身穿紅色制服的軍人就可以了,媽媽。”伊麗莎白不說沒有充分根據的話,沒有胡亂說出妹妹在哪條街,這反映了伊麗莎白巧于應對、語言詼諧、談吐輕松的個性,同時也映襯了她妹妹的淺薄、輕浮和任性。
2艾弄尼(Irony)
奧斯丁使用艾弄尼塑造了各類人物。她將喜劇人物及道德敗壞人物個性的某一特征鮮明而諷刺地強調出來,使他們的行為與人們對他們的期待產生強烈的反差,就象漫畫中一個政治家的鼻子和眉毛那樣,然后,作者讓他們在一個個場合里出乖露丑,充分表現。牧師不按基督教的教義行事;知書達理的瑪麗卻表現出不知禮節;外表英俊的魏肯內心卻如此骯臟;橫蠻霸道、企圖阻止伊麗莎白和達西結婚的凱瑟琳•德伯格夫人卻讓達西知道伊麗莎白愛他;明白事理的父親卻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女兒。奧斯丁使用艾弄尼給她筆下的丑角畫上了深刻的一筆,使這些人物具有真實的個性。小說中男女主角的塑造的完成往往要橫跨整個故事,因此,必須立足于整部小說,參照人物性格發展的全過程。作者塑造男女主角,既運用艾弄尼展現人物怪癖,錯覺,自相矛盾的性格,又讓人物性格在不同發展階段上前后對照,產生讀者意想不到的結果。聰明的伊麗莎白卻聽信了別人的讒言;富裕、傲慢、瞧不起伊麗莎白一家的達西卻愛上了伊麗莎白;發誓不嫁給達西的伊麗莎白卻愛上了達西。艾弄尼還恰到好處地滲透在《傲慢與偏見》中的每一個情景及整個情節中。凱瑟琳從伊麗莎白家出來,就到達西那里,把她與伊麗莎白的談話說給達西聽。目的是要達西恨伊麗莎白,想不到這樣卻增加了達西的信心,使他知道伊麗莎白愛他,于是,他有了勇氣再次向伊麗莎白求婚,導致情節的變化。起初,伊麗莎白聽信了別人的讒言,發誓不嫁給達西富裕、傲慢的達西瞧不起伊麗莎白一家。隨后,人物的心理產生邏輯性的變化,達西愛上了伊麗莎白,伊麗莎白也愛上了達西。
3敘事藝術
奧斯丁在《傲慢與偏見》使用了全知的第三人稱敘述與有限的第三人稱敘述。在第一章,敘述者以第三人稱介紹到:“班納特先生真是個古怪人,他愛挖苦人,不茍言笑,變幻莫測,……太太是個智力貧乏、不學無術、喜怒無常的女人,她生平的大事就是嫁女兒,打聽新聞”。作者不對人物做出主觀描繪,而是將其放在不同的場景中,通過與人交往,使其完整地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來,讓讀者自己感受人物的面貌、性格和思想,充分體現了小說的客觀性與真實感。作者利用她的全知性,用言簡意賅的話語將在一段時間內發生的故事概括出來,使小說完整地說明了事件,并拉開了作者、作品和讀者間的距離。如在《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去漢斯福做客。作者通過場景向讀者展示了重要的事件,而其他次要事件則通過概述的方式把事情交待完整:“時而雨水泥濘、時而風寒刺骨的正月和二月,就這樣過去了。三月里伊麗莎白要上漢斯福去”。這種概述的方式調節了小說的敘事節奏,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使讀者對人物的理解更加客觀、全面。奧斯丁還故意采用有限的第三人稱敘述,即敘述者只對某個人物無所不知,而對其他人物卻并不了解。其意圖是將讀者拉進作品中去,聚集在人物的感知范圍內,以此展示聚集人物的內心世界,使讀者的態度不自覺地被其同化,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和場景的轉換。在《傲慢與偏見》中,通過伊麗莎白的視角讀者知道,她偶然從達西的表兄菲茨威廉上校那里聽到達西最近幫助一位朋友擺脫了窘境,放棄了一門冒昧的姻緣,就斷定達西拆散了賓利和簡,一方面是由于傲慢心理所支配,另一方面是想把妹妹許配給賓利。事實上,達西不像伊麗莎白那樣了解簡的情感,斷定簡對賓利沒有愛情,伊麗莎白也不能像全知全能的敘述者那樣了解達西的內心想法,而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四、“教化作用”的實踐
奧斯丁文學思想提出文學要反映現實的同時,又積極主張道德理性的重要性。奧斯丁的小說,一方面再現了社會生活的廣闊圖景,另一方面把一種人生的信念展示給人們,具有深刻的社會教育意義。
1好人有好報
《曼斯菲爾德花園》中,范妮始終“有一顆溫柔親切的心,想要表現得體的強烈愿望”,始終能明辨是非,知人知心。起初她受到二表哥埃德蒙以外的眾人的冷落,最后,她的高尚人品贏得了托馬斯爵士的重視,贏得了埃德蒙的愛。
2婚姻要以愛情和經濟為基礎
在《傲慢與偏見》中,作者反對只有經濟,沒有愛情的夏綠蒂和柯林斯的婚姻,也反對只考慮美貌,不考慮經濟的莉迪亞和韋翰的婚姻。作者贊美伊麗莎白與達西,吉英與彬格萊的婚姻,其基礎是愛情和經濟。
五、結語
世紀之交的文學景觀,是奧斯丁文學思想與泛濫的感傷主義和哥特式小說等文學思想進行對話的黃金時代。通過對話和交流,奧斯丁文學思想得以成熟、發展,形成自己的特點。奧斯丁在她的小說中成功地實現了她的文學思想,表明了奧斯丁文學思想的獨創價值。
本文作者:伍艷萍 單位: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