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證券投資論文
為應對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規范證券投資行為,監管部門陸續頒布了多項政策法規,如《證券法》、《證券交易所管理暫行辦法》、《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及《證券從業人員資格管理暫行規定》等等。這些政策法規在我國金融市場變遷劇烈的時期,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證券投資行為得以走向更加專業化、法制化,投資者的權益得到了強有力的保障。此外,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反映更加真實和及時。短短的二十年,滬深兩市的上市公司已超過2400家,盡管占所有股份制企業的比重不到10%。但覆蓋的產業越來越廣,所有制類型也更加豐富。這樣的證券市場能夠更加有效反映實體經濟的變化。尤其是部分國有企業改制后上市,使得股市表現更加符合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當然,我國證券市場還存在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包括:證券市場規模相對較小,交易產品種類單一,缺乏能夠設施貼近普通百姓投資理財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不能滿足廣大投資者的需求;上市公司數量相對較少,持續盈利能力較弱,致使投機氣氛濃厚。市場中介機構專業性不足,分散風險能力不強;受政策,消息影響較大,與基本面脫節較大等等。但這些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深化發展,將一定能夠得到改善。
一、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
自改革開放來看,中國經濟一直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雖然國內外的經濟環境日趨復雜,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并沒有受其制約,仍在險境中求發展。我國未來宏觀經濟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大趨勢:
(一)金融體系趨于成熟
近年開,我國的金融體質發生了驚人的變化。一方面,外國金融機構和合作伙伴相繼被引入,小股東的權益保護機制也得到加強,中國的金融機構也開始向海外擴張。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我國的監管部門采用的監管手段和措施越來越與國際接軌,人為對金融市場的干預越來越科學。例如在控制房地產信貸時,中國政府已經開始認同金融機構在自有資金方面的比例標準或者最高負債指標。更多的金融機構能夠進入更廣闊的實體領域開展業務。
(二)增速放緩下的經濟轉型
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已經成為共識,2010年以來的季度GDP增幅呈下降趨勢,從2010年第一季度的11.9%,下降到2012年第四季度的7.9%,2013年第一季度也僅為7.7%。此輪經濟增速放緩,政府并沒有出臺刺激計劃。而是堅持經濟結構的調整,從重規模到重質量和效益,更加重視民生和社會公平。
(三)“十二五”明確政策導向
我國開始進行由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到發達國家水平的轉變。“十二五”規劃為未來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到2015年,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要由目前的43%提高到47%;城鎮化率要由目前的47%提高到51%;科研投入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要由1.8%提高到2.2%;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16%,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新的五年規劃嵌入了至少五個相互關聯的重要轉換環節:由于勞動成本上漲,全球經濟市場份額已達到足以限制進一步擴張的程度,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勢頭放緩不知何時是盡頭,因而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或供應鏈條結構會有所調整;從投資、出口到國內消費等方面重新實現需求平衡;接納快速城市化的人口,確保實行的激勵措施能最大限度實現社會變化的有序進行;建立必要的機構以實現包容和機會平等;在維護全球穩定,保持經濟增長及可持續發展,包括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等方面承擔國際責任。
二、我國宏觀經濟發展對證券投資的影響
宏觀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將促進證券市場本身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眾多新的投資機遇。下文將從證券市場發展趨勢以及證券投資機遇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證券市場的發展趨勢
1.市場規模將加速擴大,層次更加多樣符合產業發展趨勢的優秀中小企業將有更多的機會上市,從而補充證券市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小企業在我國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證券化是未來經濟轉型中關鍵一環。另外,市場中的投資機構,產品種類和渠道種類都會更加豐富,從而滿足普通投資者的投資理財需求。
2.機構投資者的作用加強國外金融市場的發展歷程表明,機構投資者最終會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而我國近年來的發展也開始驗證這一點。QFII、券商、保險公司、基金等大規模進入證券市場,逐漸成為市場行情變化的主導。隨著金融領域對外開放的加深,投資者將有機會選擇境外的投資機構進行投資,同時也能投資海外的機會。
3.證券產品種類更加豐富隨著市場參與主體的多元化、投資領域的開拓,各類機構投資者根據自身特點,打造豐富的證券產品族,以滿足各類投資者的各色投資需求。客戶方面將更加注重理財和保值。在產業方面,農業、服務業和新興產業都期待更多的金融創新。4.服務實體經濟作用凸顯國內外經濟增速放緩,政府不再進行刺激和扶持,實體經濟更加需要金融市場的支持。尤其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新興的融資平臺和渠道,將為企業的轉型和創新提供助力。證券投資等金融服務將與人民生活、工作和發展產生更加緊密聯系。
(二)證券投資的新機遇
中國經濟增長決定了不同產業的發展,也間接影響證券投資方向。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其增長方式與影響機制也將不斷改變,而相關證券投資機會也會發生一定轉變。證券投資者需審視我國經濟增長走勢,把握市場機遇,洞察投資導向,不斷發展自己。未來的投資機遇可概括為以下幾個領域:能源領域。目前該領域還處于初創期,整個產業鏈中的投資空間較大。新能源行業覆蓋廣泛,包括煤電一體、風電、核電、新能源汽車等。因此,對于該行業的一些能夠降低成本的工藝、適合我國國情的模式,或極具特色且能夠廣泛商用的民用產品,都是具有投資的機會點。民生領域。新農村建設將帶來三方面的投資機遇:農產品及農業生產資料生產企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關企業及服務于農村消費的企業、技術或產品。從更長遠看,城鎮化帶來的城鎮消費潛能的爆發,將為眾多面向縣及以下區域的企業帶來機遇。科技領域。通信與互聯網領域是科技方面投資的熱點,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傳統產業的變革,以及新興的產業帶來的新產品和服務,極具投資潛力。其中移動終端應用將帶來眾多投資機會。
此外,中國未來證券投資機會將擴大到新型的第三產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將成為中國未來證券投資的新的增長機會。其中,電子商務使得生產服務業能夠進行跨區域整個,從而形成一個個專業的服務平臺,而平臺上又能衍生出眾多輔助性產業。因此,作用信息通信網絡開展服務的企業值得長期關注。
本文作者:白榮洲 單位:浙江財經學院東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