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有機農業發展論文
一、經濟效果比較法在有機農業中的應用
經濟效果比較法在有機農業生產管理的中應用體現在有機農作物的生產投入成本、產量、農作物管理等方面。在投入成本方面,包括物質投入成本、勞動力成本、機器使用成本等,通過計算這些成本投入在總成本中的比例,結合有機農作物的帶來的經濟收入,綜合分析比較這些投入成本的利弊,對于需要加大投入的成本,種植戶要加大投入,對于不必要的成本,則盡量減少,通過經濟效果的比較,適當調整成本投入的比例結構,達到成本結構的優化,已達到用最少的投入生產出更多的農作物。對于有機農作物的產量問題,實踐證明,有機農作物接近常規農作物的產量,且更具有競爭優勢,其經濟效果明顯優于常規作物。
在農作物的管理環節,有機農作物管理的首要涉及的是土壤的經濟效益比較問題。由于有機農業種植的農作物較多,涉及的面較廣。因此有機農業中不同農作物與土地所要求投入的資金是不同的,不同投資結構會產生不同經濟效果。對于這些經濟效果,我們要綜合運用植物學、生態學、經濟學等知識,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發育規律,因地種植。
綜合分析比較這些土地取得的經濟效果。同時有機農業的生產管理過程中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在經濟效果取得最大化前提下,有機農業的合理投資結構;二要清楚農作物的經濟效果的大小是隨著時間不斷變化的。例如采用間套輪作制、二年三熟的農作物比一年二熟的經濟效果更高,當作物的耕作條件變化時,結果會有不同。這要求我們在比較經濟效果時,要因地制宜的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科學的技術措施調整生產。
二、有機農業經濟效果比較法的特點
有機農業的生產管理不同于以往的農業,生產創造的產品不僅取決與人的勞動,更取決于土壤的質量,因此,在有機農業生產管理中必須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這是有機農業在進行經濟效果比較時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有機農作物由于自身的生長規律,外界條件的影響,其產量是不定的,因此,有機農業生產管理中經濟效果的比較是相對的,種植戶要因地種植,了解農作物發育規律,這是提高有機農業生產經濟效果的有效方法。有機農業生產措施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同一種生產方法不一定適應整個有機農業。因此,在進行經濟效果比較時,要統籌兼顧,在生產措施產生效力的近期進行評估,否則會造成經濟數據的紊亂。
三、有機農業生產管理中應用經濟效果比較法的意義
有機農業生產管理中應用經濟效果比較法的意義重大,有機農業生產管理系統復雜、涉及面廣。經濟效果比較法可以讓我們清楚認識在生產管理中,各部分投入所取得經濟效果,有助于種植戶評估有機農業各部分的產值,調整成本投資結構、采取必要措施提高有機農業的生產管理水平,這對于提高有機農業的經濟效益,促進有機農業的健康發展有重大作用。
四、總結
有機農業生產管理中應用經濟效果比較法的優點很多,我們要創新管理模式,在有機農業生產管理的各環節,綜合運用經濟效果比較法,明確各環節的盈利水平,促進有機農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本文作者:吳明明、董言笑 單位:上海市農業科技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