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動物醫學論文
一、寄生蟲病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意義
1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需要
近年來,國家和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社會需求,學生對課程也寄予了更高的希望。在實驗教學中,教師需用一定的課時對課程的實驗目的和實驗要求進行講解,然后讓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查閱有關資料,開拓思路,寫出實驗設計,包括實驗材料、實驗操作、方法與步驟,以及預期結果。無論是獨立設計實驗方案,還是在實驗中遇到問題,除了教師的指導外,都要求學生自己去查閱文獻資料,并對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加以解決,學生必須不斷地跑圖書館、資料室;因此,學生掌握了多種文獻檢索的方法,熟悉了相關的資料、刊物,培養和鍛煉了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使學生初步掌握了尋找課題、開展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動物寄生蟲病學實驗教學目標除了學習鞏固和培養實驗技能外,還應包括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如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創新能力等;使學生了解科學實驗的方法,如實驗設計方法、實驗研究方法、科學思維方法和基本儀器使用方法;同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獨立自主的思想意識和追求科學真理的不懈精神。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教師也應轉變觀念,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和諧的實驗環境,使學生的情緒、情感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鼓勵學生在實驗中大膽提問、大膽設想、大膽選擇、大膽創新,使其不拘泥于一種實驗方法、實驗步驟、實驗材料,而是給學生更多的選擇自由。
2教師職責的需要
動物寄生蟲病學一方面要求學生掌握寄生蟲的形態特征及生活史,另一方面要求掌握寄生蟲的致病性、實驗室診斷、治療等;因此,要求教師具有很強的臨床診療經驗,掌握足夠數量的寄生蟲臨床病例,緊密聯系臨床實踐組織教學。在實驗課教學中,要教好學生,教師必須熟練掌握各種寄生蟲標本的形態特點,包括典型標本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輔導學生,對一些特殊現象給出合理地解釋。同時,要求教師把書本上的寄生蟲病診療知識具體應用到病例中去,使學生易于消化書本知識,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寄生蟲病的流行特點,西南大學動物醫學系寄生蟲病學課程組教師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當地畜禽寄生蟲的流行與環境衛生狀況、生產經營方式,以及家畜屠宰場的肉類寄生蟲病進行調查。通過這些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調查研究的能力,鞏固了寄生蟲學理論知識,也檢驗了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及運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感到所學內容在工作中是必需的,這些知識不僅能促進畜牧業的發展,還能保護人類的健康。
二、寄生蟲病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實施
1改革實驗教學內容
傳統的寄生病學蟲實驗教學多以觀察玻片標本和瓶裝標本為主,學生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玻片標本雖比較直觀,但不能很好地反應各種寄生蟲生活、運動、增殖的狀態,在長時間觀察后,學生會感覺頭暈眼花,枯躁無味,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驗課教學效果不佳。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同學之間的協作精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西南大學動物醫學系寄生蟲病學課程組增加了對當地標本的獲取。根據寄生蟲地理分布特點,深入到當地屠宰場、禽畜養殖場和農戶進行實地采集,得到較典型的寄生蟲標本。在動物寄生蟲病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必須掌握與致病、診斷有關的寄生蟲各期形態結構,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對寄生蟲的外部形態、內部結構及引起宿主寄生部位的病理改變進行觀察,使學生初步掌握寄生蟲的采集、檢驗技術,從而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學生對觀察活蟲興趣很大,通過活蟲觀察,對寄生蟲形態了解得更為深刻,而且也使學生掌握了一些實驗操作的方法,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2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
寄生蟲病課程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動手能力。原有的實驗教學模式已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大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因此,西南大學動物醫學系寄生蟲病學課程組通過設計人工感染雞球蟲病的綜合實驗,要求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記錄感染動物各種生產性能指標的變化,并比較預防性用藥與治療性用藥的效果,用他們自己取得的實驗數據去印證“防治畜禽寄生蟲病應采取預防性用藥與發病后用藥治療”差別。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對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意見,西南大學動物醫學系寄生蟲病學課程組對2008級動物醫學專業的2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83.6%的學生認為實驗課的改革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提高動手能力,是一種較好的實踐教學改革,值得推廣。
3開展多媒體實驗教學
傳統的寄生蟲病學實驗教學模式是觀察玻片標本、大體標本,并進行寄生蟲形態繪圖。為了改善實驗課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西南大學動物醫學系寄生蟲病學課程組利用多媒體進行動物寄生蟲病學實驗教學。上實驗課時,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對課程內容先有初步的了解,教師對形態學內容無需多講,只簡明扼要地介紹方法和注意事項,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重點觀察蟲體形態和動手操作。實驗課上要求學生邊觀察標本邊繪圖,以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并幫助學生加強記憶和準確細致地了解寄生蟲的形態結構,寄生蟲學繪圖主要以診斷階段形態為主。下課前再與學生討論交流,歸納、總結學生應掌握的標本形態結構和此次實驗的難點、重點、診斷方法和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等。將多媒體技術用于寄生蟲病學形態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寄生蟲病學由復雜變為簡單、由抽象變為直觀、由靜態變為動態,優化了教學過程,既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又節省了板書時間,緩解了課時少、教學內容多的矛盾,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結語與展望
實驗教學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它不僅能印證和鞏固課堂理論知識,也能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性思維,為今后臨床、科研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在發揚傳統標本教學模式優點的同時,也要求轉變教學主體,這需要教師由主導者變為指導者,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要及時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使教學具有可調節性和多元化的特點,在驗證理論所學的同時,將綜合素質培養作為實驗教學的核心目標。總之,實驗教學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提高動物寄生蟲學實驗的教學質量和保證動物寄生蟲病學試驗的開出率為目的,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動物寄生蟲病學實驗教學方式和策略,注重主體性、主動性,照顧差異性、持續性,從而開發學生的個性、潛能、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本文作者:周榮瓊、黃漢成、胡世君、周作勇、劉萍 單位:西南大學動物醫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