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油畫藝術論文
人們的審美意識在社會意識的范疇之內,開始慢慢放棄了獨立存在的態勢,從而與這些問題糾纏開來。我們是不是可以解釋為這是人們整體素質的提高?或者說這只是人類新型生活方式的體現?這些所謂的表象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切合點在哪里,畢竟多方論證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屹立的基礎。
那么,還是回歸到藝術創作上來。這是否就是說像油畫語言這樣的傳統繪畫方式應該因此淡出歷史舞臺了呢?—顯然這是不對的,這并不符合當今社會的藝術思維模式。如若不然,對于剛剛“推陳出新”的中國油畫來說便失去了它的歷史意義和存在價值。我認為,中國的油畫創作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當代性,這種當代性是由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一批新興油畫家決定了的,他們包括90年代出現的張曉剛、岳敏君、方力鈞、王廣義、曾梵志、周春芽、葉永青等一批已經在國際上得到認同的當代油畫家。他們的作品雖然各自持有不同的創作理念和表現方式,但是他們在這個時代所散發出來的藝術氣質是相似的。他們都在中西方文化相互沖撞、相互交融、相互歸納的時代背景下走了一條最真切反映中國現狀的路。并且我認為這條路是十分實用和極具號召力的。
前面我所提到的問題,大體上都是以整個中國藝術發展的角度來看的,并且所涉及的問題大都針對于面對世界藝術的范疇之內。那么,回歸到中國藝術的現狀來看,由于中國地域廣闊,民族成分多樣,現代藝術的多樣化內容無法貫穿于各個地域和區域之間,促進藝術思想的交流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成了一件十分迫切的事。要知道,現階段的中國繪畫仍然是以傳統繪畫的表現方式為主的,這樣的情況在少數民族地區體現得更為明顯。毋庸置疑,傳統繪畫方式的歷史意義和實用價值是有目共睹的,即使是在當下的藝術氛圍里,傳統繪畫依然占有它的一席之地。一件傳統繪畫的精品,可以承載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可以生動地表現最具現實意義的民俗文化,甚至可以成為一座跨時代性的歷史豐碑,這并不與具有當代性的藝術形式相沖突—“傳統的思想在精神的語境中轉化為前衛的觀念”,前衛藝術表現形式依然能夠完善地表現傳統文化中的民族意識和民俗習慣。就像藝術家尚楊的油畫作品《董其昌計劃—大風景系列》一樣,在他的油畫語言中來自東方的抽象(或意象)形式被稱為是第三抽象,第一抽象是指“把已有的物質簡化成幾何形狀,抽離出來”;第二抽象是指“‘超現實主義’的兩條道路,一是幻境描述、一是無意識創造”;第三抽象是“時間意味”和“空間意味”上的,“它不像第二抽象會注重筆法、力度、行為等,而關鍵是在于一筆中人的精神可以灌輸進去多少,甚至反復灌輸的時候,其中可以承載多少,這就是第三抽象”。于是我們明白尚楊的油畫創作理念似乎是中國傳統文化里最為深刻的道家思想的延伸,并且文人氣息也十分濃厚。
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來看,自2011年北京今日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先生就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之后,新疆藝術界的相關藝術活動開始普遍增多,這些活動大都聚集在2012年10月前后自治區承辦的“中國第二屆亞歐博覽會”之間,為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與宣傳部借此機會專門舉辦了“中外文化展示周”,展示內容主要以新疆地域特色的音樂、舞蹈、歌劇為一個欄目與“中國•新疆首屆當代藝術雙年展”兩個板塊共同組成。在此,“新疆首屆當代藝術雙年展”對于新疆多年來的藝術發展上說,是一個規模空前龐大的展覽盛會。它與附屬的多個小型展覽和藝術講壇同時舉行,這些展覽就包括:以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為展點的“方力鈞藝術文獻展”、新疆藝術中心一樓為展點“劉小東在和田”主題展、自治區博物館為展點的“美美與共•中亞六國美術作品展”等;專題講座有:展望“人控與天成—展望的藝術”、陳丹青與金兆鈞“對話:繪畫藝術與音樂藝術”、方力鈞“創作自由談”、岳明君“創作漫談”、葉永青“草船借箭—當代藝術生態自生和自在性”等著名藝術家面對面的探討。與此同時,作為主要展覽內容的雙年展展覽情況更是名家集聚。展覽聚集了當今國內大批一線藝術家的包括繪畫、裝置、影像等展覽作品,當然其中也包括新生代的當代藝術家,同時還展出了新疆藝術家的多件作品。從此次展覽的內容來看,似乎此次展覽的理念的確始終圍繞其主題“當代藝術”展開,并且在我看來,“當代藝術”一詞的定義其實已經并非可以用廣義性的解釋為“當前時代創作出來的藝術都歸納為當代藝術”的意思了,反而更加傾向于當代藝術的前衛性。這種想法是從展覽中大量出現的裝置藝術、影像藝術,還有運用油畫媒介創作出來的具有前衛性的繪畫作品中體現出來的,這其中就包括前面所說過的曾梵志、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葉永青、張曉剛等藝術家的作品,而且在這次展覽中展出的少量新疆藝術家的作品里也是偏向于藝術家的這一方面,他們包括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和新疆藝術學院美術系的多名學院里的教授和專職畫家,比如孫葛、李俊、劉建新、莫合德爾•亞森等,他們的畫面形式已趨于表現當代性的形式與結構,并且都是以油畫創作為主。
總之,當代藝術表現方式的多元化并不是創作思想上的隨性泛濫;反而是我們現當代所處時代環境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是民族自治區文化藝術和偏遠地區文化藝術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拾遺與補缺,更是中國的社會文化與世界文化承接的過程和方向。
本文作者:莫少龍 單位: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