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藥學畢業論文
一、中藥學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
其一要明晰中藥學本科教育的層次定位,避免過于強調實踐技能,壓縮理論學習,重蹈高職生培養模式的弊端;或過于強調創新性培養,拔苗助長,逾越到碩士研究生培養水平。其二中藥學專業課程設置不完善,專業基礎課體系龐雜,重點不突出;專業課實驗教學內容陳舊,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能力的培養。此外,中藥學作為傳統專業,教學模式僵化,后期實踐教學形式單一,驗證性實驗居多,缺乏系統性、綜合性、研究性訓練,導致學生實踐性、創新性不足、綜合素養欠缺,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存在偏差。所以在操作層面如何把握好度,科學調整課程設置,合理安排實踐與創新,提高中藥學本科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凸顯出理論與實踐、傳承與創新、能力與素質統籌兼顧,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目標,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二、中藥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2009年,本校“思邈計劃”中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獲陜西省教育廳立項資助。2010年,中藥學專業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這兩個教學質量工程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探索建立適合中藥學專業自身特點的、系統的、可操作和實施的、教學效果顯著的理論、實踐教學和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符合學生自身需求的實用性、創新型的中藥學人才。
1.中藥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思路
“以中藥傳承發展為要務,以市場供需變化為導向,以實用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具體表現在樹立現代教育理念,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使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進一步論證“醫藥結合、繼承創新、實踐為重,能力優先”的教學理念,主要采取“一提高、二發展、三注重、四結合”:即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為中心;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協作精神的培養;堅持中醫與中藥相結合,堅持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
2.中藥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方法
(1)探索“一個中心、兩個階段、三個模塊、四項保障”的實踐教學培養體系
本校中藥學專業經過33年的建設和積淀,逐步形成了一套規模完善、特色鮮明的實驗、實習、實訓、實踐教學體系模式,可從資源-種植-鑒定-物質基礎-炮制-制劑-藥理-經管等方面進行系統的中藥學研究,正在探索創建“一個中心、兩個階段、三個模塊、四項保障”的實踐教學培養體系。“一個中心”是指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以創新能力培養為中心。“兩個階段”是指將實踐教學體系分為基礎專業技能培訓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兩個階段。“三個模塊”是指依據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增強創新思維意識的原則,構建特色鮮明的實踐教學體系,此體系由三個模塊組成:①課堂實驗模塊,包括基礎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②實踐實訓模塊,包括野外實習、生產見習、藥廠實習、畢業實習(論文)等;③科學研究模塊,包括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參與實習單位的科研活動、各種學科競賽等。為了保障實踐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采取“四項保障”措施,即在管理和監控措施、實驗課程體系優化、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和實踐教學基地等四個方面采取多種措施來保障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
(2)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方法,構建“3+1”人才培養模式
精簡融合相關課程內容,加強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等中醫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繼承汲取祖國醫學的精華,從課程設置和基礎教育上強調“醫藥結合”,注重中藥學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構建“一凸顯(凸顯中醫藥特點)、兩兼顧(兼顧化學和中醫學基礎)、三結合(中藥學、生物學、藥學知識相結合)”的核心課程體系。依照市場需求,科學規劃課程設置,加大市場營銷學、管理學等任意選修課比例。理論教學以課堂授課為主,輔以專題報告、學術講座、杏苑沙龍、思邈論壇等方式,主題不設限、內容不唯書,開拓學生視野,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和創新意識。同時,加大教學改革力度,逐步減少驗證性實驗,加大設計性、綜合性、研究性實驗比例;推行在標本館、藥用植物園、制藥廠開展“實物實地”教學方法。突破固有的中藥學人才培養周期,強化實訓實踐環節,將教學模式從“3.5+0.5”調整為“3+1”,即將理論(含實驗)教學周期壓縮為3年,將實踐教學周期延長為1年,通過1學期校內專題訓練,培養學生科研意識和創新精神,凸顯“實踐為重”;通過1學期校外實踐實習,將理論與應用進行對接,學以致用。同時將中藥學各門實驗課單列,獨立考核,夯實基本功,強化基本實驗技能和基本科研操作能力的培養,突出“能力為先”。
(3)成立中藥學實驗班,實施本科生導師制
成立中藥學實驗班和經典班,分別執行上述“3+1”和傳統“3.5+0.5”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培養效果綜合比較。將中醫藥“傳、幫、帶”的師承教育傳統和院校教育模式相結合,對實驗班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包括“基礎學科導師制”、“專業學科導師制”兩個階段實施。探索導師、學生管理考核聯動機制,導師遴選強調“三有”,即有條件(導師必須要有在研科研、教改項目)、有過程(學生必須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有結果(培養期內至少公開發表一篇科技論文(學生署名前兩位)),在時間和空間上創造條件讓學生接觸學科前沿知識,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興趣,提高實踐技能。“基礎導師制”導師主要從基礎學科教師中遴選,其指導對象為中藥人才培養實驗區二年級優秀學生,側重于學生專業思想教育及“三基”(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培養;“專業學科導師制”導師主要從專業學科教師中遴選,其指導對象為三、四年級優秀學生,側重于學生專業教育即“五能”(辨、效、制、析、用)培養、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積極組織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結合中醫藥學科的特點,從機制體制上鼓勵導師和學生在繼承的基礎上自覺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
(4)開展社會實踐,強化中醫藥文化熏陶,提升綜合素養
陜西是岐黃圣地,藥王故里。在提高中藥學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同時,強化學生素質教育,充分利用陜西深厚的中醫藥傳統文化底蘊,加強校園中醫藥文化建設,組織參觀醫史博物館、陜西藥王山、中國孫思邈中醫藥文化節等,感受中醫藥文化的魅力,鞏固專業思想,增加學習興趣。同時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融合,積極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區域中藥資源調研等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強化“第二課堂”功能,培養學生思維分析本領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大學生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融通,智商與情商的互補,整體素質與個性特長的協調發展,促進中醫藥大學生全面發展。
(5)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平臺建設及保障體系建設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基礎教育,一定要強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尤其對中醫藥本科教育而言,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更要注重學生專業興趣的培養和思維方式的開啟。近年來,本校通過實施“外引內培”機制和各種激勵約束機制,有效提升了教師的整體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中藥學專業師資隊伍的學歷、學緣、職稱、年齡結構日趨合理。另外,通過增加資金投入,整合教學資源、更新儀器設備,完善硬件設施建設。加強理論教學平臺與實驗教學平臺的互通,加強實驗平臺、技術平臺、實習實訓平臺的互補,加強科研實驗室與教學實驗室的互融。設立開放實驗室,組織教師精心指導有興趣的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建立和完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
中藥學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要切合實際,準確定位,每個培養環節都力求做細做精做實,切勿好高騖遠,求全責備,否則欲速則不達。總而言之,中藥學(本科)人才培養,理論教學是基礎,實踐教學是重點,科研能力培養是整合,創新意識培養是突破,綜合素質是核心,師資隊伍是關鍵,平臺建設是保障。此外,中藥學教學質量工程的深入開展更需要政策的扶持、資金的支持、管理的完善,在此基礎上才能充分調動教師教書育人的主動性、學生好學樂知的興趣性,才能最終培養出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實用創新型中醫藥人才。
本文作者:衛昊、王昌利、劉清 單位:陜西中醫學院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