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調查報告
根據人大常委會年度工作安排,我委在分管領導的帶領下,于3月中旬起,對全市醫療資源布局情況進行了調查,先后聽取了市政府辦公室和衛生局的工作匯報,并赴鎮、街道等地召開了多個層面座談會,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建議。4月8日,赴市進行了專題學習考察。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市政府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強化公共醫療的公益性質,加強對醫療衛生資源的宏觀調控,不斷改進和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水平,努力為群眾提供良好的醫療衛生服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三級服務網絡趨于完善。2011年,市政府全額出資重新組建了鄉鎮衛生院,使每個鄉鎮都有一所政府舉辦的公立醫院。目前,全市有市級醫療機構2家,鄉鎮級衛生院30家,村級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235家。以市級醫療衛生機構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范圍不斷延伸,群眾的就醫保健需求得到基本保障。
(二)醫療設施設備不斷改善。市政府加強對各級醫療機構尤其是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群眾的就醫環境和條件。2011年以來,投入517.4萬元用于鄉鎮衛生院外部環境整修,添置更新必備的醫療設備;投入32萬元用于村衛生室基礎建設和設施設備配備。目前,市級醫院擁有的先進診療設備居市前列,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設備有所改善,村衛生室普遍配備了基本的診療器械。
(三)醫衛隊伍建設逐步加強。一是充實工作力量。通過放寬年齡、學歷、專業等限制,吸引大中專畢業生到基層醫療機構工作,2011年以來,組織多場招聘活動,共引進了100余名專業技術人才。二是加強業務培訓。通過委托高校舉辦衛生系統干部培訓班、開展崗位技術練兵活動、推行市級醫療單位與基層衛生院對口幫扶制度等,不斷提升醫衛人員工作水平。目前,全市共有醫衛人員3334人,擁有中高級職稱的占49%。
二、主要問題
我市醫療衛生資源配置雖然不斷健全和改進,但離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服務和預防保健需求,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要求還存在著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醫療衛生機構布點不盡合理。從全市看,高等級醫院集中在城區和西南部地區。如城區有3家二級以上的醫院,1家二級醫院位于鎮,1家正在創建二級的醫院在悅來鎮,而東北部地區缺乏一家二級以上的醫院。調查中發現,東北部地區部分群眾就醫距離最近的二級醫療機構20公里左右,給轄區內群眾重特大疾病醫治帶來諸多不便。從城區看,醫療機構布局相對集中,2家市級醫院都在老城區,而常住人口約8萬人的新城區僅有1家衛生院和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能滿足轄區內群眾就近就醫的需求。從農村看,按照鄉鎮衛生院布局和資源整合方案,現有鄉鎮衛生院將被合并成14家,另設14個門診部作為補充。因門診部只能進行普通常規檢查和配藥、掛水等服務,無法施行鄉鎮衛生院的急診救治、預防接種等功能,部分區域的群眾就醫保健將面臨新困難。如萬年鎮衛生院并入悅來鎮衛生院后,當地群眾到悅來鎮衛生院的路程長約14公里,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存在交通安全隱患。
(二)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夠均衡。總體而言,全市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均衡,優質醫療衛生資源集中在市級醫療衛生機構,而我市73.8%人口在農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與人口分布不匹配。硬件配置方面:48.2%的床位集中在市級醫院,城區每千人擁有床位數達5.53張,而農村每千人擁有床位數僅為1.55張。高精尖醫療儀器設備基本集中在市級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基礎設施簡陋,設備配備落后。特別是鄉鎮衛生院,由于收歸公有前長期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欠帳較多,雖在重新收歸公有后進行了改造,但整體形象提升不明顯。如正余鎮衛生院屋頂滲漏,室內墻面潮濕且霉斑叢生,醫療儀器嚴重老化,無法滿足臨床工作需要。三陽鎮衛生院門診、住院部條件簡陋,無呼叫系統、無中心吸氧、無無障礙設施,與省級標準化鄉鎮衛生院的要求相差甚遠。軟件配置方面:全市50%以上的醫衛人員在市級醫療機構,中高級職稱人員60%以上在市級醫院,城鄉每千人擁有醫生數分別為3.74人和1.18人,城區明顯高于農村。基層醫衛隊伍呈現“三低”:一是學歷低。鄉鎮衛生院醫衛隊伍中大專以上學歷的只有38.4%;村衛生室隊伍中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僅有6.3%,小學畢業的占38.3%。二是職稱低。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醫衛隊伍中擁有中高級職稱只有36.7%。三是能力低。村衛生室隊伍中,41.7%的村醫年齡在60歲以上,大部分鄉村醫生不會使用電腦,無法進行新農合現場結算,難以承擔公共衛生服務的大量工作。
(三)醫療衛生資源利用差異較大。因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均衡,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落后,技術力量薄弱,服務水平較低,群眾更傾向于到市級醫院就診,導致市級醫院人滿為患,而大部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業務清淡,大量資源處于閑置狀態。據統計,市級醫院診療人次和入院人數占了全市診療總人數的一半以上,床位使用率達到了111.4%,醫療衛生資源利用處于滿負荷狀態,影響了市級醫院對疑難復雜病種研究和建設“名院”、“名科”工作,難以向“高、精、尖”方向發展。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床位使用率僅為26.5%和22.9%,個別醫院業務收入不斷萎縮,運轉艱難。
三、幾點建議
為進一步促進我市醫療衛生資源優化配置,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務便捷、技術優良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人民群眾的健康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提出如下建議:
(一)立足長遠,科學編制醫療衛生資源整合規劃。市政府要順應人民群眾追求高水平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根據全市行政區劃調整的實際,盡快編制完善醫療衛生資源整合規劃,全方位優化醫療衛生資源布局,打造“15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要針對全市優質衛生資源過度集中,農村衛生資源相對不足、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按照區域覆蓋、方便就醫、資源共享、高效利用的原則,進一步優化增量、調整存量,重點要謀劃好鄉鎮衛生院資源整合工作,科學確定二級以上等級醫院的布點,確保每個建制鎮建設一所省級示范衛生院,并根據群眾的就醫習慣,保留部分原鄉鎮衛生院作為其分院進行建設,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二)發揮優勢,放大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效應。市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要進一步明確“做強龍頭醫院,做精專科醫院”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市級醫療衛生機構的資源優勢,保障人民群眾能享受高端的醫療服務。一要建立市級綜合醫療中心。加快市人民醫院創建三級乙等綜合性醫院的步伐,建設一個集醫、教、研于一體,專科特色突出、功能配套齊全、服務水平一流、集聚輻射作用明顯的發展平臺,打造全省一流的區域醫療中心。二要建立中醫藥診治中心。大力推進市中醫院特色專科建設,使其成為全市的中醫藥診治中心。要在各鄉鎮醫療衛生機構開設中醫藥專科,推動中醫藥進農村、進社區,提升中醫藥服務的輻射能力。
(三)多管齊下,優化基層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一要改進完善基層基礎設施。市政府要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投入增長機制,加快推進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通過新建、改造等途徑,力爭在2年時間內創建9家省級示范鄉鎮衛生院,為群眾提供舒心、優質的就醫場所。結合“健康村”、“衛生村”創建活動,進一步提升村衛生室硬件配置水平,充分發揮其“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一體功能。二要培大扶強基層醫衛隊伍。要引得進人才。適時調整基層人事招聘政策,適度擴大招錄范圍,降低招錄學歷要求,確保基層醫療人才的引進和儲備。要留得住人才。通過環境改善、待遇保障、職稱晉升等方面的政策傾斜,確保大專院校畢業生及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安心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要培養好人才。一方面,通過業務培訓、外出進修、鼓勵自學等方式,加強基層醫衛人員專業繼續教育,提高專業技術能力;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市級醫院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制度,通過下派技術骨干、接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進修等,切實提高基層醫療單位服務水平。
(四)綜合施策,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資源使用效率。
一要改善醫療環境。通過完善硬件配備,強化技術拉動,使鄉鎮衛生院承接起公共衛生保健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等綜合服務。同時,加強管理,創新基層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健全考核制度,規范工作行為,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從而吸引群眾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資源使用效率。二要強化政策引導。在繼續降低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就診費用的基礎上,可借鑒外地經驗,對“首診在基層”作出相應的政策規定,通過降低收費標準、提高報銷比例等手段,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價格體系,實現各級醫療機構服務價格的合理梯度,引導群眾就地就近就醫。三要加強分工協作。積極探索雙向轉診制度,推動市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新格局,從而一方面減輕群眾負擔,另一方面促進基層醫療資源的充分利用。四要加強宣傳引導。充分發揮電視、報紙、廣播等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宣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職能作用,積極引導群眾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促使“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根本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