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小學數學論文
一、以實際生活為出發點,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由于數學本身具有一定抽象性的特征,導致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往往會感覺到難以學懂,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會更加覺得棘手懊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惡性循環,最終會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的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出發點,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有助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明白數學的重要性和提高學習數學的主動性,最終就會以最好的學習態度投入到數學的學習中來。
例如:在學習完“加法”和“減法”后,就給學生出題:某風景區接待游客,上午接待了320人,到了中午時,有110人離開了,下午又接待了120人,問此時風景區中總共有多少人?這個例題就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較為緊密,并沒有直接給出計算公式:320-110+120=330,而是創設了一個生活實例,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分析問題,再列出相應的數學計算式,提升了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再如:學習完“除法”后,可以給學生出題:甲同學手中有3個蘋果,乙同學手中有4個蘋果,丙同學手中有5個蘋果,現在來了丁同學,他手中沒有蘋果,問甲乙丙三個同學拿出自己的蘋果分給丁同學,最終使4個人手中的蘋果數量相同,該怎樣分配?這就涉及平均分配問題了,也和學生生活中的實踐活動巧妙地結合起來了,學生會通過分析問題后,運用加法和減法知識,列出計算式:(3+4+5)÷4=3。這樣既讓學生解決了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還熟練地掌握了加法和除法知識的綜合運用。
數學和生活緊密聯系,把數學課本中的問題和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能讓學生在學與用中掌握數學知識,并且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
二、鼓勵學生學會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同一個問題
每個學生的智力不同,基礎不同,思維方式也不同,這就需要根據學生個人的實際學習情況,給學生設計解決同一問題的不同方法,只要學生的解題方法正確,算法也較合理,結果準確,教師都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使學生能真正體驗到解決實際問題的多樣性,從而使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寬,活躍學生的思維,最終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混合運算”時,給學生出題:小紅家買了一套新房,新房的面積為120平方米,房價為2400元/平方米,小紅家沒有足夠的資金就打算用4年的時間還清房款(忽略利息),問小紅家平均每個月應該還多少錢?這個題目就有兩種方法:第一種就是,先計算房子的總價,再計算總共有多少個月,最后用總價除以總月數,列出公式:(120×2400)÷(4×12)=6000(元)。第二種方法就是,先計算出每平方米一個月應該還多少錢,再乘以總面積數,列出公式:[120÷(4×12)]×2400=6000(元)。這兩種方法都能達到最終解決問題的目的,并且這能充分體現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學會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能充分享受到學習數學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實際問題,需要學生有活躍的思維,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選擇就需要學生自己把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應該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直都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同時也應該是教學中的出發點和目的。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育,更是提出了要注重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了解學生的心理和實際數學能力,給學生制訂一套科學合理的數學學習方案,讓學生真正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享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作者:陳友貴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鞍湖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