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小學教育論文
一、呈現問題情境
問題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的主線,激發學生的認知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由“問題引路”并讓它貫穿于課堂的始終,學生在不斷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隨時體驗成功的愉悅。例如,“圓柱的認識”。電腦演示“米老鼠和唐老鴉”中米老鼠躲在圓柱形滾筒里四處奔跑、滾動、嬉戲的場面。畫外音質疑:米老鼠躲在一個怎樣神奇的小屋里,為什么跑得這樣快?
二、實踐探究、發現方法
探究性學習亦稱發現學習,是學生在學習情境中通過觀察、閱讀,發現問題,搜集數據,形成解釋,獲得答案并進行交流、檢驗。
(一)基本流程
這個環節的基本流程為:猜測演示、確定目標→初步感受、發現方法→動手操作、驗證方法→靈活運用、遷移方法。
1.猜測演示、確定目標。讓學生大膽猜想,形成統一認識,使后邊的探索和驗證活動有了明確的目標。在學習“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時首先請學生猜猜長方形的面積可能與它的什么有關系;然后用課件演示長方形的面積和長、寬有關系。
2.初步感受、發現方法。在任何一種發現活動中,必須要有充分的科學依據,滲透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每個學生自主參與驗證活動,而且使學生在經歷觀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動過程中解決問題,發展空間觀念和論證推理能力。在學習“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時,結合課件,讓學生說說每排擺的個數和長有什么關系?擺的排數和寬有什么關系?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3.動手操作、驗證方法。教師任取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長方形,邊操作,邊填表。讓學生說說長方形的面積和長、寬是什么關系?匯報的同時師生總結得出結論:長方形面積等于長乘寬。
4.靈活運用、遷移方法。教師要依托練習題,利用本節課所學知識的遷移完成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既能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又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突破教學難點的策略
1.演示直觀到抽象。多媒體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如果教師恰當地加以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出示感知過的實物“紅領巾、數學書”,利用多媒體CAI課件的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實物上角的形狀,抽象出幾何角。電腦上同時閃爍三種角的頂點,然后閃爍三個角各自的兩條邊,幫助學生抽象概括出角都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
2.演示形狀和位置關系。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學生無法想象以長方形的長所在的直線為軸旋轉一周,所得的幾何圖形是什么,直觀教具演示也很難幫助學生形成具體的表象。這時多媒體課件通過Flash動畫演示,顯現出長方形旋轉時的軌跡,從而啟動學生思維的閘門,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使學生迅速找出問題的答案。
3.揭示知識形成過程。例如,教學“圓的面積公式”時,當圓被平分成無數份時,拼成的就是長方形這一“極限”思想時,學生難以理解。當借助了計算機使圓從平分成16份到32份、64份……時,學生就會看到一個逐漸變成長方形的過程,這是傳統方法無法實現的。
三、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這一環節主要是在學生經歷了疑問、辨析、釋疑的基礎上,根據學生認知特點,教師合理選擇和設計相應的練習,拓展思維,培養學生主動梳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生數學思維力的目的。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用小明家的情境圖引入,因此練習的設計應與課前引入相呼應,讓學生計算一下小明家床單的面積,正方形餐桌面的面積。既能讓學生及時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又能讓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的快樂,通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能力。
四、總結升華、學好數學
長方形的面積是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基礎,教師提前將這種轉化的思想滲透給學生。我是這樣設計的:這節課我們一起研究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那么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形,它們的面積和長方形的面積又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以后接著探究。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的課堂,直觀明了、學生易懂,具有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的特點,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引發求知欲,有效突破教學難點,實現師生、生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形成感知、理解、記憶,從感性到理性升華的過程,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
作者:朱愛芬 單位:唐山市開平區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