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現有水利工程存在的問題
轄區內有河道9條,累計長度121km。現有河道堤灘耕種現象比較嚴重,有的河坡也被耕種,加劇了水土流失,降低了河道的排水和蓄水能力。全區現有大溝39條、中溝277條、小毛溝逾1000條。現有溝壑排水能力不高,原因如下:一是部分大中溝亟需治理,如姬溝、吳陵溝、灌溝等;小毛溝存在的問題較為突出,按規劃小毛溝間距在300m左右1條,20世紀70年代田間小毛溝配套在80%。目前50%被平覆,以致發生大中溝無水田間淹的現象。二是水系混亂,沒有劃清分水嶺,少數溝有串流現象。三是溝堤坡耕種現象嚴重,造成水土流失,溝壑淤積[2-3]。四是部分橋梁修建年代已久,有的屬孔徑偏小,有的已到使用年限,不可再用;再者目前汽車荷載過大,原農用橋設計荷載標準低,不堪重壓而毀壞。由于這些毀壞橋梁阻擋水流,降低了溝壑的排水能力。
水工建筑物包括橋、涵、閘、過路涵、渡槽等。據調查,全區橋梁毀壞率占35%,無法通行的約占10%,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受損,因此人大、政協提案涉及修橋的最多。防洪涵閘毀壞率占45%,有的擋土墻倒塌,有的閘底板沖毀,有的閘門損壞啟閉不靈,甚至沒有閘門,是防洪的極大隱患;4座河道節制閘,其中團結閘為病險閘,青龍山閘由于維修費用不足,長期帶病運行,造成汛期無法啟閉,已基本報廢;過路涵、渡槽等渠系配套建筑物,除少數使用的站外,幾乎損壞殆盡。灌溉工程主要有站灌和井灌,20世紀80年代原有70多座固定機電排灌站,進入90年代大部分站灌因為水源枯竭而報廢,部分站由于組織不力、管理不善而遭破壞,還有部分站由于河道水質污染無法使用而長期銹壞。井灌工程是全區灌溉工程的主體,目前已擁有機井1860眼,主要分布在全區平原區,山丘區相對較少。由于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機井灌溉能力大幅度降低;2009年大旱時,全區就有部分機井無法正常供水,東部山丘區大旱期,40%左右的淺井干枯而導致當地人畜飲用水困難,耕地大面積受災。
水庫引水灌溉集中在全區的東部山區。東部山區共有在冊水庫4座,華家湖水庫為中型水庫外,龍須塢、田家窩、小李莊均為小Ⅱ型水庫。4座水庫總設計灌溉面積0.16萬hm2。田家窩、小李莊水庫可正常運轉,華家湖書庫正在建設中,龍須塢水庫滲漏嚴重,無法正常運轉,亟需維修。由于工程管理單位內部機制不活,導致工作效率低下。排灌水費征收到位率低,工程運行困難。集體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很多是無專門管理人員,無維護資金,設施毀壞嚴重,直接影響了水利工程效益。
2烈山區農田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做法和成效
建后管理是農田水利工程能否長期發揮效益的關鍵,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工程最終的成敗。為實現農田水利工程的良性運行和可持續發展,烈山區水利工程管理按照“統一管理,分級負責,專管與群管相結合”原則設置管理機構。烈山區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為國家所有,歸政府管理;對于部分中小型水利工程借鑒外地成功經驗,采取承包制、股份制等形式進行經營管理。加大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的力度,通過改革將小型水利工程,如機井、塘壩、小抽水站等交由集體或農戶管理使用[4]。切實加強各級水管單位的管理職責,建章立制,規范管理,加強培訓,提高技術業務水平。積極探索管理新路子,力求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3工程管護對策
根據近幾年的工程管護情況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應借鑒以下經驗:一是明確工程的產權歸屬,才能確定工程管護責任單位。一般的形式是:在項目實施期,工程的管護者由水務部門行使,當工程完成并通過驗收后,及時地進行產權移交,同時落實管護責任單位或個人。二是實行有償服務,落實管護資金。首先是按“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對受益人收取費用,使收取的管護資金既能支付管護人員的必要開支,又能滿足工程正常維修和設備更新的要求,使管護單位走上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道路。這部分資金來源主要是通過有償服務,以工程養工程;其次是由財政、水利等部門從有關經費中補助一定資金,作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維護的補充資金[5]。三是加強技術培訓,全面提高項目管理和技術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積極采用行之有效、適合當地建設和管理條件,以及經工程時間驗證和鑒定合格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四是加大宣傳工作力度,提高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對農田水利工作的認識,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項目的實施。
作者:趙雪松 單位: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水利工程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