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環境污染論文
一、土地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性
土地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性體現在所實現目標的一致性和沖突性兩個方面,即土地整治對區域內的水資源、土壤、植被、生物等要素及相關生態過程產生諸多直接或間接、有利或不利的影響,并由此帶來正向或負向效益。從當前土地整治所涵蓋的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土地開發三大組成部分來看,通過對農用地、零星建設用地、未利用地等進行綜合整治,一方面可以提高整治區耕地質量,提高農田集中連片程度,實現凈化空氣、涵養水源、改善生態景觀等農業生態環境功能,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農村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補充和預留生態用地,為提高區域生態服務功能預留空間;通過對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因挖損、塌陷、壓占、污染或自然災害損毀等造成破壞、廢棄的工礦廢棄地進行整治,可以恢復原土地的生產、生態和景觀功能,有利于保護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通過工程、生物或綜合的措施,將宜農未利用地或低效利用土地開發為耕地,可以改良土壤條件,提高植被覆蓋率,防治風沙和水土流失,改善地表景觀。
我國目前開展的土地整治活動中,農田水利設施等工程建設會改變地表水系的網絡結構,對水文結構產生一定影響;土地平整工程對土壤結構產生較大擾動,不合理的整治措施易引起土壤退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等生態問題;道路溝渠硬化設計致使原有的完整生物環境分割成若干個孤立的嵌塊體棲息地,降低了景觀多樣性,對生物多樣性產生嚴重威脅;對水面、荒草地、灘涂、沙地、裸地等自然保留地盲目開發破壞野生動植物的生長環境,使得自然群落的發展演替過程受到干擾和破壞等。
二、土地整治與生態文明的協同
為實現土地整治工作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同發展,應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旨和理念貫穿于土地整治的全過程。
1.強化生態化土地整治的理念
要從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開展土地整理的重要意義。通過土地整治可實現對土地資源的有效保護,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產性能和生態功能,提高耕地質量,降低土地利用可能帶來的風險。在土地整治過程中應兼顧區域生態平衡的維護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實現土地整理由單純注重數量向數量、質量、生態三者并重轉變。
2.提高規劃設計水平,實施前饋控制
在可行性研究階段,應對土地整治可能產生的生態影響進行預評價,設計或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或者減緩措施。在此基礎上科學開展土地整治項目的規劃設計,包括整合土地利用布局和調整、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景觀提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生態網絡、水土安全和鄉村休閑旅游等。
3.嚴格項目實施要求,實施過程控制
要實現土地整治的生態目標,關鍵在于實施過程中對規劃設計環節中生態安全預防措施以及生態影響減緩等措施的落實,包括工程實施技術標準的制定和完善、施工管理規章制度的建立、項目資金的運營管理、項目驗收環節中實施行為和實施過程的管控。
4.建立土地整治生態危害動態監測機制,實現后期控制
由于土地整治對區域環境影響的長期性和廣泛性。土地整治生態危害動態監測機制建立,是促進區域資源的合理開發和運用,維護區域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前瞻性選擇。通過對土地整治生態危害進行動態監測,便于及時掌握情況并做出調整,為后期進一步提高區域土地整治水平奠定基礎。
三、協同的障礙與解決途徑
1.戰略目標協同障礙
土地整治被作為實現耕地總量平衡與占補平衡目標的重要方式,其經濟效益被過度強化,片面地追求增加耕地面積,容易忽視對農業生產生態環境的維護,對區域生態安全保護重視度不足,部分地區盲目推行土地整治甚至破壞了土地的生產能力,打破了區域生態平衡。土地整治的工作重心應從單純增加耕地數量逐漸轉移到更加注重耕地質量和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生態文明要求我們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必須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實現土地整治經濟可行性、社會可接受性、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的目標。
2.區域特色協同障礙
土地整治是對區域土地利用格局的調整或變革,由于不同地區生態環境的差異性,客觀要求土地整治工作必須因地制宜地考慮地域水土資源、氣候條件、人文環境等的差異性。當前土地整治模式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部分地區過分注重“混凝土化”和“標準化”,破壞了地域生態景觀的多樣性。這要求土地整治規劃設計過程中,在遵循基本技術標準的前提下,需要充分考慮地域生態景觀特色和地域文化特點,促使土地整治與區域總體環境的匹配和協調。
3.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的協同障礙
土地整治在短期內能夠有效整合區域土地利用格局,保障耕地數量的增加,為獲取建設用地指標贏得空間,短期效益較為明顯。與此同時,土地整治對區域生態濕地、河流、天然綠化帶等生態斑塊及生態廊道的破壞較大,區域土地利用格局的規整同時帶來生態多樣性的喪失,若僅僅追求土地整治的短期經濟效益忽視其對生態環境的長期效益是得不償失的。土地整治中需要在維護區域整體生態平衡和穩定的范圍內有序推進,盡量減少人為擾動,若需要對生態用地格局進行較大強度的調整,應對地域特征進行科學論證,并積極開展試點工作,杜絕因盲目注重短期經濟效益而帶來忽視生態環境長期效益的事件發生。
作者:金曉斌 張庶 單位: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