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
從第二語言學習的角度上分析,外語學習是從學得過程逐漸過渡到習得的過程,而語言的學習理應安排在小孩成長的關鍵期。但小孩的職業規劃還有很大可塑性,根據語言經濟效用的理論,孩子將來從事的職業,能運用英語的程度如何還是未知數。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福綠貝兒曾說“幼兒可以自我發展,我們應該尊重兒童的自主性,自發性,以游戲的方式去學習”。
如果小孩的學習負擔過重,剝奪兒童娛樂的時間,這種學習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所產生的學習效果也事倍功半。有些家長抱有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態,強迫孩子利用周日和節假日的時間參加英語培訓班,這種拔苗助長的家庭教育模式很容易讓小孩產生厭學的情緒,而這種盲目消費的現象比比皆是。一部分家長出于從眾的心理和攀比的心理希望自己的小孩外語水平比其他學生好,如果不參加培訓班有可能落后于其他學生。更有些家長認為價位越高的英語培訓,其效果就越明顯,等消費行為完成后,卻發現雖然消耗了不少的財力和物力,達到的效果卻不明顯,由此產生了高消費低收益的問題。有些家長高價聘請研究生給小孩輔導英語,希望小孩將來能考上重點中學,其實,這種消費行為屬于不理性的消費行為。
二、語言經濟學對小學英語教育的指導意義
從小學生的現狀出發,針對家長對英語教育大量投資的狀況,筆者從經濟語言學的角度提出幾個建議。
(一)盲目性的英語消費,會導致學生嚴重偏科,阻礙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小學生現階段花費太多的財力、物力、人力和時間在英語學習上,利用節假日參加英語培訓班,很容易忽視其他科目的學習。例如,美術、音樂、自然、體育等科目都可以全方面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如果學生現階段一味地把時間花在英語上,可塑性的思維很容易發展到定勢思維,不利于理科學習。比如小學英語強調學生模仿、記憶、儲存、運用,而小學數學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抽象邏輯性思維,如果學生把大部分的精力花費在英語學習上,而發散思維和抽象邏輯性思維沒有能夠得到及時的開發,到了中學階段很容易產生偏科的現象。這種過度的英語消費違背了小學生的教育方針。家長應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理性地進行英語語言消費,爭取用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效益。
(二)優化外語師資隊伍,提高外語的教學質量
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在小學開設了英語課程,但是,小學的外語師資水平卻讓人擔憂。有些落后地區的重點小學的英語老師是非英語專業畢業的師范生,沒有接受過英語專業的訓練,不僅缺乏外語教育心理學的知識,而且,幾乎沒有真正掌握英語學科的知識。例如,語音語調不標準、缺乏對外語學習規律的認識、不講究教學方法,結果不但收效甚微,還誤人子弟。鄉鎮小學的外語師資力量與重點中學相比更惡劣。這樣,外語課不但不能培養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還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沒有接受過英語專門訓練的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師隊伍中沒有競爭力可言,遲早被社會淘汰。
所以,在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學校應該全力支持和鼓勵英語教師參加“國培”計劃,教師通過參加教師專業培訓和進修,提高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科學地掌握外語學習的規律,挖掘學生學習外語的內在動機,激發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外語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讓學生真正熱愛這門學科。
(三)學生用的教材也應該與時俱進,保持教材的科學性、時代性、知識性
語言具有經濟價值的屬性,讓語言在社會建設中發揮最大的經濟價值,學生教材就應該及時更新,與時俱進,富有時代的特征。目前,我國中小學外語教材落后。表現為教材主要以單詞和課本為主線,不利于培養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教育決策者應該選擇應用性比較強的教材,以任務為中心編輯教材,注重培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結語
從語言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教師應該認識到語言的經濟價值,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使學生的英語投資都產生效益,教育決策者要及時調整教材達到與時俱進,保證教學質量,使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發揮最大效用。
作者:鄧斯怡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