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環境設計論文
1.空間特征及其心理影響
空間特征的認知是展開空間環境設計的基石。大型地下停車空間屬于地下建筑物,雖然人們也稱之為“建筑”,但是它較之于地上建筑存在很大的不同,因為我們無論從哪個角度都看不到它的立面形態,只能體驗到它的內部形象。因此,它具有迥異于地上建筑物的空間特征。首先是空間封閉性。大型地下停車場大多深埋地下,與外界環境的聯系只能靠通道和人口,這就從客觀上造成了地下停車場空間的封閉性。地下停車場入口大都高差比較大,出入過程從主觀上強化了封閉空間的感覺。較之其他類型空間,封閉空間雖然免受外界環境的干擾影響,但同時,也因為缺少了人們所熟悉的外部光線、聲音、景觀等信息,使得置身其間的人們失去了用于確定方位的參照物,無法形成對方向的判斷。為此,人們身處大型地下空間時,特別容易困惑,失去方向感,進而引起情緒上的煩躁與不安。其次是水平延展性。雖然許多大型地下停車場是由多層空間組成的,但是呈現在眼前的大都為水平層(即單層形態)。
由于面積的緣故,大型地下停車場多沿水平方向延展,空間的圍合壁面后退,幾乎目不可及;加之框架式的結構形態,使停車場內部形象簡單到只有空間和柱網結構這一層次,呈現“柱森林”這一奇異景觀。一望無盡的“柱森林”,不僅增加了判斷方向的難度,而且壓迫個體的存在氣場,使置身其中的人們產生迷茫、弱小等心理感受。加之沒有可依靠的實墻面(空間圍合壁),缺少領域限定,空礦的大型地下停車空間會嚴重消減個體的安全感。任何一幢地上建筑,在人們的視線內總是外部形式和內部形象的統一,兩者相輔相成,構成生動豐富的視覺形態。不同的是地下建筑只有內部形象,幾乎不存在外輪廓,且內部形態也只是均勻密布的柱陣而已,空間形象機械、單調。重復、單一的信息刺激,易于產生乏味枯燥、焦慮等不良心理反應。空間形態與心理感受有著直接的關聯。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處于地下建筑這類密閉、昏暗、空曠、機械、單調的空間時,心理反映相對比較敏感、脆弱;在這樣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在地面建筑中不易察覺的生理不適亦會被放大,反過來加重在地下單一封閉空間的不良心理感受。為此,開展有針對性的環境設計有助于減少大型地下空間不良感受的產生。此外,當下大型地下停車場還普遍存在著光照不足,空氣不流暢,非正常噪音等現象,也嚴重影響了大型地下停車場的環境質量,進而影響使用效率。大型地下停車場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自身空間特征以及環境設計、管理措施等方面的不到位使空間使用的功效和舒適程度偏低,亟待改善與提高。
2.設計要點與現存問題
大型地下停車場環境設計的要點包括以下三個層面:一是功能設計,一是功效舉措;一是人性關懷。功能設計,也是環境設計最基本的要求。針對大型地下停車場而言,主要著落在流線規劃和車位排布方面。目前多數大型停車場對功能的設計及空間使用潛力的挖掘都做得比較的好,流線設計不合理、空間浪費、泊車困難等現象比較稀少。功效,本意指行動所獲得的預期結果,這里指充分發揮大型地下停車場作用、提高場所使用效率、提高泊車效率等。目前,已有不少地下停車場采用了簡單的區位界定設計,即運用色彩、數字等標識手段做區位信息提示處理。這些設計方案的使用表明,地下停車場的使用效率、泊車功效等問題已經被關注,但是實際功效而言,遠不足以本質性地提高場所效能。人性關懷與功效舉措是相輔相成的。大型停車場并不是人們長時間滯留的場所,它的人性化設計重點不是舒適性,而是行為的便捷性。泊車行為的高效完成,益于身心愉悅和提高停車場效能。分析大型地下停車場使用模式可以發現,基本呈現出“找車位——找進入其他空間的出入口——找車——找出口”這一流程。
在這一過程中,對空間設計提出了如下的要求:(1)空車位信息的傳達;(2)空間定位和出入口信息的傳達,(3)空間定位和車位的鎖定,(4)出口信息的傳達等。信息的良好組織和傳遞是提高泊車效率的有效路徑。就現狀而言,出入口信息(進人其他空間)和停車場出口信息處理得比較好,對區域的分割亦做了些許的努力,其他部分幾乎都未作深人考慮。綜合上述分析,大型地下停車空間由于缺失光影、植物、聲音等定位參照物,加之缺少有效的信息提示,方位判定成為該類型空間使用設計中首要難題。然而,空間定位和位點鎖定又是保障停車場功能使用的基本前提,因此,大型停車場尤其是地下停車場環境設計除了流線規劃和車位排布外,定位問題是設計深度的關鍵問題。建立良好的空間定位途徑,有利于提高場所功效、提升人性關懷。
3.定位信息與環境設計方法
“定位”是人們對有關方向,位置等信息處理即判斷后的結論,可以說是一種信息處理的結果。在大型地下停車場環境設計中關于“定位”的目標有兩個:一是點定位,即確定個體所在的位置,目的在于獲取方位信息以供判斷;二是點鎖定,即確定某點在空間的位置,目的在于通過信息找到點位。環境設計主要通過視覺元素如顏色、造型、體量、材質、圖文等視覺及形象差異的組合方案組織信息傳遞信息。結合環境設計,合理組織大型地下停車場的定位信息是解決該類型空間定位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主要方法有:
3.1劃分區域,建構區位框架
結合大型地下停車場的柱網關系和出人口位置開展區域劃分,化整為零,可以借助簡單的數理邏輯建立區位框架,建立宏觀定位系統。簡單地說,就是將整個大型地下停車場劃分為多個小型的、相對獨立的停車區域。適宜的尺度和體量有助于場地歸屬感的形成,形成清晰的片區概念。
3.2串式連接,主次道路各司其責
串聯與并聯,是二種路網設計方案。串聯式,即利用主通道將各個區域串接起來的交通流線設計方案,它的特點是主要通道負責區域間交通,次通道擔當區域內的交通。其優點是職責分明,其缺點是路線單一。并聯式,網格狀路網布局方式,主次通道相互溝通、彼此分工不明顯。其優點是四通八達,其缺點是易迷失。行為學研究成果顯示,人們在三次轉彎后,對方向感的把握能力大大下降,五次轉彎后,基本喪失方向感,基此可知,格狀并聯路網方案的大量使用,是造成當下許多大型地下停車場迷路現象的主要禍首之一。比較而言,串聯式路網層次分明,信息針對性強、簡潔明了。
3.3引入造型元素,營造可識別環境
人的信息獲取70%來源于視覺。在視覺信息中,除了圖文信息,物體的色彩、造型、體量、材質、構筑方式等元素都可作為視覺對象用于環境識別,進而協助確立方位。在諸多元素中,色彩、圖文因其高性價比(低廉的成本),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大型地下停車場的環境設計中,主要用途為區域界定和區域識別。色彩和圖文信息單純易于識別,但由于信息過于簡單、缺少關聯,容易混淆。在地面環境中,人們以周邊景觀為參照物判定方位,并輔助記憶,雖然這些信息復雜,但彼此具有良好的關聯性,反而易于記憶和回想。因此,在大型地下停車場環境設計中,適量引入綜合性的視覺小品,能夠在美化環境的同時輔助空間定位。
3.4相輔相成,提高定位功效
環境設計與環境標識系統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相互依存的環境設計能夠促進標示信息的傳達與記憶。如色彩分區和定位提示信息相結合,能夠避免不必要的尋找行為,減少迷向的可能性,同時,因路徑簡捷,不必要的信息攝人量少,可減少發生混淆記憶的機會,促進定位記憶。再如結合分區圖文設計平面簡圖,也可較好的提高定位行為的功效,如果可以配合停車位信息編碼,就能夠有效減少“找不到車”事件的發生。當然,環境設計不是萬能的,它至多是硬件的深化流程,需與運營、管理、設施設備等相配合,方能盡情發揮其作用,共建高品質的環境,提高空間效能的同時,亦期望完善該類型空間標示信息系統,尤其是定位提示信息和區位分布信息的組織與表達。在空間標示信息系統建設與運用方面,商場、超市等公共空間比較完善,值得學習、借鑒。比如,定位提示信息可以借鑒超市寄存箱的定位提示模式,結合環境設計布置于片區的人口處,可以大大地提高尋泊車位的成效,獲得愉悅的心理體驗,提高舒適感。
4.結語
總之,作為城市發展的必然產物,大型地下停車場在城市生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該類場所的使用功效不僅關乎城市機體的正常運轉,也是城市內涵、生活品質的重要標尺之一。通過環境設計優化大型地下停車場的機能、提高使用功效,有利于城市沿著綠色生長的道路科學發展。
作者:馮陽 周向濤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