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治療方法
術前完善檢查,經病理檢查明確診斷后,即與家屬談話,簽署治療同意書,行ADIM(阿霉素、達卡巴嗪、異環(huán)磷酰胺、美司鈉)方案化療2周期后,對照組行瘤段切除人工假體置換術3例、異體骨植骨術15例,干預組行瘤段切除人工假體置換術4例、異體骨植骨術14例。術后行繼續(xù)化療4~6周期,方案同術前。
2.護理
2.1常規(guī)康復護理
根據患者心理狀態(tài)、化療及手術不同時期給予護理措施,包括心理護理、化療護理、術前術后護理、肢體功能鍛煉。
1)心理護理:惡性骨腫瘤是一種難以治愈的疾病,病程長,預后差,60%~70%的患者都會對自己所患腫瘤的性質有一定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需要根據患者不同心理特點,進行心理疏導,穩(wěn)定患者情緒,創(chuàng)造安靜舒適的休養(yǎng)環(huán)境,爭取家屬、親友、同事的配合,消除患者的顧慮,增強患者的求生欲望和對治療的信心。
2)化療護理:評估了解患者的情況,合理選擇化療通路,全面進行化療知識宣教,觀察化療副反應并積極進行預防和處理,幫助患者順利完成化療。明確患者肝腎功能及骨髓造血功能,觀察患者有無潛在感染病灶和淋巴結、肝脾腫大等,以作為確定能否化療及其觀察化療反應的依據
3)術前康復護理:提前戒煙戒酒,行深呼吸及咳嗽訓練,教會患者床上使用便器;指導患者患肢活動,防止病理性骨折的發(fā)生;協(xié)助完善術前檢查及完成各項術前準備。
4)術后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肢體血液循環(huán)及感覺運動功能、引流液的情況等;保持傷口敷料整潔干燥,保持引流管固定通暢;保證患者的營養(yǎng)與水分的攝入;加強基礎護理,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5)術后康復鍛煉:根據患者病變部位,指導患肢功能鍛煉方法。手術后1~5天:被動活動,每2小時按摩10分鐘,協(xié)助關節(jié)屈伸活動;主動訓練,足的背伸和跖屈,每隔1小時10下,每個動作持續(xù)10秒;該階段鍛煉的主要目的是牽拉攣縮組織,避免粘連,促進下肢血液循環(huán),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和栓塞。手術后5~14天:可在保護下進行抱大腿上提屈膝活動、側身患肢在上做無重力屈伸膝關節(jié)動作、仰臥于床邊患肢小腿懸于床沿下、健側足與小腿壓于患側足上做向下悠壓動作、上樓梯以及雙拐下地行走等主動活動,該階段鍛煉的主要目的是恢復關節(jié)功能,加強肌肉力量。手術后15天~2月:逐漸負重行走,可進行無輔助平路練習行走、上下樓梯練習等功能鍛煉;拆線后進行用力推拿按摩瘢痕部位,使瘢痕軟化。該階段鍛煉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加強肌肉力量,增加患者平衡能力,逐漸恢復日常生活能力。
6)出院指導:患者出院前進行出院指導,包括繼續(xù)功能鍛煉的方法、定期復查及門診隨訪、按時返院繼續(xù)化療等。
2.2全程康復護理干預組在給予上述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在整個住院過程中,實施全程康復護理干預。
1)術前康復護理注重前瞻和取得患者配合:自患者入院起,即充分告知術后康復鍛煉的目的和意義,根據患者病變部位,指導并教會患者術后不同時期功能鍛煉方法。責任護士每日2次檢查患者掌握情況,對沒有完全掌握者繼續(xù)進行指導直至病員完全掌握,并督促病員練習。
2)術后康復護理注重早期、個體化、實效:將患者術后功能鍛煉時間前移,自患者術后全麻清醒或持續(xù)硬膜外麻醉肢體感覺、運動功能恢復,即進行肢體被動活動、足的背伸和跖屈以及踝關節(jié)旋轉活動,以盡早促進下肢血液循環(huán)、牽拉攣縮組織避免粘連。與主管醫(yī)生討論,了解患者術后康復鍛煉特殊要求,必要時調整康復鍛煉計劃。責任護士每日上午、下午、術前3次督促指導病員進行康復鍛煉,術后疼痛者給予充分鎮(zhèn)痛,保證病員按要求完成鍛煉。
3)出院后的延續(xù)康復護理:病區(qū)成立延續(xù)康復小組,小組成員為三級醫(yī)師和經驗豐富、專業(yè)知識扎實的專業(yè)護士。通過電話或QQ每周一次進行隨訪,了解患者康復鍛煉進展、進行肢體功能評估,并根據患者情況指導繼續(xù)康復鍛煉。
3.評估工具
本研究結合下肢惡性骨腫瘤手術病員的實際康復需求,采用2.0版本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障礙評分問卷調查表的部分項目評定患者下肢功能,能客觀的反映病員術前術后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生活狀況。
4.統(tǒng)計方法
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應用SPSS17.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Sig<0.01為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干預組與對照組肢體功能(采用2.0版本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障礙評分問卷調查部分項目評定,分值越高表明肢體功能越差)在腿痛程度、個人生活料理情況、行走狀況、坐立狀況、站立狀況、睡眠狀況六個項目評估總分相比較,干預組與對照組在術后1周、2周、1月總體優(yōu)于對照組(P<0.0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組肢體功能在術前、術后1周、術后2周、術后1月相比較(P<0.01),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全程康復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包括早期肢體功能位的擺放、主動與被動活動鍛煉、患者及家屬心理疏導、出院后的定期隨訪、根據隨訪結果調整康復護理措施。術前早期進行康復護理教育,教會患者掌握術后康復鍛煉方法,對增加患者術后康復鍛煉的依從性、降低術后康復鍛煉引起的疼痛等不適、提高康復鍛煉效果,具有重要意義。責任護士根據患者術后具體情況,現場督促指導患者按要求規(guī)范進行康復鍛煉,保證了患者康復鍛煉的實效性。延續(xù)康復護理的開展,可以評估患者的功能狀態(tài)、根據患者情況督促指導患者繼續(xù)康復鍛煉,彌補了傳統(tǒng)康復護理院外缺乏監(jiān)督、指導的不足。結合對36例人工假體置換或異體骨植骨結合新輔助化療方案治療惡性骨腫瘤患者的康復護理分析,全程康復護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術后肢體功能的恢復,幫助患者恢復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作者:蔣艷華 陳娟 沈利 單位:四川省腫瘤醫(y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