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職業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現狀雖然比前幾年有很大好轉,但效果還是不太理想,很多合作還是停留在比較膚淺的形式上的合作,沒有把雙方的共同利益捆在一起,更沒有把雙方的優勢嫁接在一起,實現共贏。《職業教育法》明文規定:企業、事業組織應當接納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的學生和教師實習;對上崗實習的,應當給予適當的勞動報酬。但是調查發現,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還不夠高。
校企合作以后,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入企業,但是學生到企業實習,必須配備專門的指導師傅,給企業增加了工作難度,有的學生因為技術不熟練,生產的產品質量不過關,給企業帶來損失,有的學生不遵守企業規章制度,也給企業的管理帶來了問題,種種問題導致最后合作不能繼續進行。很多企業還沒有建立長遠的人才戰略意識,只滿足于目前的生產效益。只有在員工不足時才想到職業學校招收所需員工,滿足生產需要。把實習生當廉價勞動力,直接讓學生進行頂崗工作,一段時間實習下來,學生感覺收獲不大,學生、家長的意見很大,引發了一些矛盾。
2積極探索校企合作良性發展的策略
2.1政府統籌協調,吹響校企合作集結號
要實現校企合作良性發展,國外很多校企合作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比如加拿大和美國的職業教育體系,是以企業崗位能力為核心的校企合作教育,學生在企業和學校的學習時間為1:1。德國實行雙元制教育體系,注重解決理論與實踐的最佳配合。他們的經驗表明,政府為校企合作牽線搭橋,構建全民職業教育體系,促使企業主動介入職業教育,這是解決校企合作共同培養技能人才的關鍵。因此我國的政府部門,也應為校企合作搭建平臺,統籌經費、統籌資源、統籌信息,召集職業學校和企業負責人對接會議,商談合作的各種具體事項,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政府、企業、學校各自的責、權、利。監督合作的落實情況,評價合作的具體效果。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完善行業企業主動參與職業教育的激勵和保障機制。設立校企合作運行專項資金,對于校企合作效果好的學校、企業給予一定的獎勵。相信這些政策的制定實施會促進校企之間能夠更加緊密地合作。
2.2找準學生、學校、企業各自發展利益點
校企合作中學生、學校、企業三方都是利益的主體,任何只顧自己發展,不顧他人利益的合作關系都是不長久的。合作才能共贏。校企合作事關學生、學校、企業的發展,只有找準學生、學校、企業的共同發展利益點,才能更好地發展職業教育。探索校企結合互利雙贏的切入點,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是非常必要的。校企之間應加強聯系,積極溝通,進行協調,擺正各自的位置,明確各自的職責。學生:每個到職業學校學習的學生都希望自己能學到感興趣的知識技能,體驗有意義的學習生活,掌握一技之長,畢業后能找到一份喜歡的工作或可以自己創業。因此,每個學生都要擺正“位子”,轉變就業觀念。認識到企業需要的是職業素養好、技術水平高、業務能力強、吃苦耐勞的人才。還要認識到去企業實習,就是拜師學藝,一定要勤學苦練、不恥下問,使自己盡快掌握崗位所需要的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
學校:職業學校已經認識到通過校企合作,使學校教學與企業需求同步,實現專業與產業無縫對接,可以增強學校的競爭力。學校要放下“面子”,主動與市場對接,主動尋求與企業接軌,積極獲得企業的支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加大開放式辦學的力度,根據企業的要求來培養學生,實現對學生的專業性教育、職業化培養的目標,提升學校的社會知名度和認可度。企業:企業希望降低人力資源成本,能夠招收一些道德水平好、技能水平高的學生能直接頂崗工作。因此,企業要放下“架子”,主動找到職業學校,要和學校一起承擔起培養學生的責任,在這過程中把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念滲透到學生也就是企業未來的員工中,使他們對企業產生認同感,這有利于減少員工的流失,降低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企業還要吸引學校參與到企業的生產技術革新、經營管理和規模發展中來,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增加企業的社會影響力。學生、學校、企業三者的共贏點就是職教事業發展的利益鏈,如何實現學生、學校、企業三者共贏,使三者的目標和利益統一起來,是發展職教事業必須考慮的問題。
2.3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建立和諧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
2.3.1組建職業教育集團
職教集團一般是以一兩所高職院校為龍頭,以相關院校和合作企業為主體,根據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則組成的一個職業教育聯合體。職教集團的建立不是成員簡單的疊加,而是從資源、組織結構到制度的集成創新。組建職教集團,搭建行業、企業、學校高度融合的平臺,加強校企合作、城鄉合作、區域合作,整合教育、技術、服務各種資源,把企事業單位的人才需求和職業院校的教育培養統一起來,培養滿足行業企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促進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的緊密結合,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最終實現集團成員共贏的目的。現在各地在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過程中,形成了一些較為成熟的辦學模式。如以城帶鄉、三段培養的“海南模式”,行業為主、城鄉聯合的“河南模式”,以及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天津模式”等。
2.3.2“辦校進廠、引廠入校”的新型合作模式
各職業學校積極探索“辦校進廠、引廠入校”的新型合作模式,形成“校中有廠、廠中有教、學練相長的教學工廠”的人才培養模式。把企業引進學校,能為學生安排工學結合崗位,解決學生實訓工位不足的問題,師生能深入生產一線,及時了解行業形勢、專業發展、明確自身水平能力提升方向,及時了解和掌握企業對所需人才規格的要求,根據企業生產實際調整教學計劃和內容,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的“零距離”對接。許多學校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邀請相關企業一起討論專業發展規劃、制訂專業課程標準和人才培養標準,全面提高學校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學校將設備投入到企業,專業教師到企業擔任技術骨干,學校企業共同承擔產品的研發與加工,實現技術力量和設備的共享,為企業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助推企業升級轉型。
2.3.3倡導行業企業辦學
天津的職業教育全國領先,高職院校數量多、質量好。全市以行業企業辦學為主,50%以上的中職和85%以上的高職都是由行業企業創辦,行業部門管理學校的資產和人事,學校只需要加強教育方面的管理。這種辦學模式,學校與企業生產崗位需要緊密結合,企業成為學校的實訓基地,同時又為學校培養了大批雙師型教師。如杭州某職校在校內創建雙元校企集團公司,對應每個專業成立全真生產運營的分公司。學校已陸續成立8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教學工廠,學生不出校門就能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學習。學校和教學工廠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教學課程、共同組織實施教學。教師既承擔教學工作,又承擔生產任務,學生參與生產、管理、經營等工作,技能水平也得到提高。校企合作,可以實現學校、學生、企業三方的共同發展。只要校企合作能深入有序地進行下去,相信職教的明天會更好!
作者:凌美鳳 單位:江蘇省吳江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