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模式的問題
1.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產業對社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影響
地方土地管理部門對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產業開發的審批與監管不力,催化了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產業蠶食農業產業問題的發酵。鑒于地方政府主管領導的政績直接與地區生產總值掛鉤,而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產業對農業產業的效益優勢有助于增進地區生產總值,這使得地方政府在政績驅動下放松對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產業的依法監管力度,導致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產業形成粗放式發展格局,降低了生態農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地方政府在審批生態農業觀光旅游項目時,背離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的約束,放松基本農田動態平衡政策的執行力度,甚至以非法的越權審批方式來強推生態農業觀光旅游項目,導致區域生態農業環境惡化,農田絕對量下降。其二,部分生態農業觀光旅游項目經營者繞開地方政府監管,采取與村委會直接簽訂聯合開發協議的方式來變更農地使用方向,破化了農村區域生態環境,弱化了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2.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產業消費與環境承載力不適應
其一,與環境承載力不相適應的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產業開發,將導致農村區域生態系統的惡性循環,進而影響農業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雖然生態農業的生態系統穩健性高于傳統農業,但是該生態系統的自身環境凈化能力有限。隨著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產業的規模擴張,生態旅游產業消費所引致的區域生態環境中的主要污染物總量呈指數級增長。當區域生態環境中污染物排放總量突破該區域環境承載力閾值時,將導致區域生態環境系統的崩潰。其二,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產業消費者行為具有顯著的時空分異的特點,這使得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目的地在特定的旅游旺季的環境承載壓力迅猛增加,降低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目的地的生態系統自凈功能發揮。其三,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產業消費者行為具有顯著的動靜分異特征。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產業消費者的旅游行為對特定區域生態環境的壓力具有隨機性。在一定的置信區間內,隨機性消費者行為將突破農業觀光旅游生態系統的環境承載力閾值,對該農業生態系統造成系統難以承受的瞬時環境承載壓力。
3.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與傳統的風景名勝和歷史古跡型觀光旅游不同,生態農業觀光旅游是以優雅的生態環境體驗和獨特的民風民俗文化而獲得消費者的青睞。但當前生態農業觀光旅游項目經營者缺乏對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產品的深度開發,導致旅游產品缺乏新穎性與創新性,從而降低了生態農業觀光旅游企業在旅游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其一,生態農業觀光旅游項目經營者缺乏從民俗角度對生態農業旅游產品進行原生態文化層面的深挖。建立在海量資源耗費基礎上的現代農業在創造農產品產量奇跡的同時,也衍生出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并由此導致全球性氣候與環境惡化的問題。其二,生態農業觀光旅游項目經營者未能從游客角度來開發具有較強的知識性與趣味性的互動型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產品,轉而重視在旅游項目推介中強化創造生態旅游概念噱頭的宣傳,在旅游實踐中則缺乏與宣傳內容相匹配的旅游項目內容,從而降低游客對景區的期望值,降低游客的旅游體驗水平。生態農業觀光旅游項目經營者忽視從游客對景區旅游期望心理的角度開發參與型旅游產品,忽視給予游客以互動型旅游項目的選擇權,從而降低的游客對景區景點的美譽度和忠誠度。
二、基于社區支持農業模式的生態農業觀光旅游開發策略探析
1.社區支持農業模式下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的動力機制
社區支持農業模式下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的動力機制由如下內容構成。其一,社區支持農業模式下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產業的發展受旅游市場各利益攸關方的利益驅動。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必須以旅游目的地多數社區成員的積極參與為前提,生態農業觀光旅游項目運營者在設計旅游產品和實施旅游營銷戰略時,必須在實現企業利益最優化目標的同時,增進旅游景區本地居民的切身利益,以實現對旅游目的地農業生態環境和生態文化的系統性保護和開發。通過引入社區力量參與生態農業觀光旅游項目,有助于使當地居民充分分享旅游項目收益,提升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目的地的社會與經濟發展水平。其二,社區支持農業模式下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產業的發展受旅游目的地原生態文化保護理念的驅動。
農業生態觀光旅游兼具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生態農業觀光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中蘊含著對旅游目的地濃厚的地域性民俗文化的憧憬。地域性民俗文化是內化于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目的地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只有充分激活旅游目的地社區全體成員的參與積極性,方可提升游客對該地民俗文化的旅游體驗價值。社區支持農業模式下生態農業觀光旅游項目運營者通過為農業生態觀光旅游活動注入濃厚的地域性生態保護的文化蘊意,可以增加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心理賦權值,使其從區域外游客對本地文化和物質性生態資源的贊譽中獲得文化自豪感,從而進一步激發本地居民發揚東道主精神來自覺保護本地生態文化。
2.社區支持農業模式下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的消費者市場開發
社區支持農業模式下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的消費者市場開發可從如下方面著手。其一,生態農業觀光旅游項目經營者以回歸鄉村型的城市消費者市場為目標市場,并據此設計社區支持農業模式下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市場開發方案。社區支持農業模式下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經營者應當結合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市場消費者的來源地特征,深入分析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市場消費者的行為特征,并據此提出切合生態農業觀光旅游消費者需求特征的市場開發方案。回歸鄉村的都市居民的旅游目的在于體驗鄉村生活方式,并籍此變革其個人生活方式。
以此為目的游客群體具有重復消費率較高,對旅游目的地的忠誠度也較高的特點。其二,生態農業觀光旅游消費者可按自組織模式來滿足其生態農業觀光旅游需求,以深挖游客參與性的方式來提高生態農業觀光旅游景區的市場價值。隨著微博、微信等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大眾化社交媒體的興起,旅游愛好者的自我組織能力隨之提升。出于對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的共同愛好,旅游消費者自籌裝備和旅游經費,自行組團開發生態農業旅游項目,并從中體驗環保的生活方式和自娛自樂的簡單化旅游樂趣。生態農業觀光旅游項目經營者應當以開放的經營理念來歡迎此類旅游模式,并從餐飲、住宿等方面為自助式旅游提供自助設施與設備供給的增值服務。
3.社區支持農業模式下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的產品開發
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的產品開發是不同生態農業觀光旅游項目經營者確立各自差異化市場競爭優勢地位的關鍵。在社區支持農業模式下,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經營者可從如下方面開發旅游產品。其一,開發種植生態農產品的勞動體驗式旅游產品。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經營者可開發生態農業種植互動型旅游產品,為游客提供親自參與生態農產品種植的體驗式旅游服務。以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云南紅河稻作梯田系統、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為代表的生態農產品的種植活動具有種植技術高、污染水平低、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利用的綠色農業經濟的顯著特征。鼓勵久居都市者親自參與生態農產品的種植,可激發參與者對生態農業的好奇心,拓展社會對生態農業價值的認知水平。
其二,拓展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整合生態農產品銷售與生態農業旅游項目。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經營者可開發城鄉居民在家庭層面的生態農產品對口銷售網絡,推動生態農產品的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建立緊密型交易關系,并將其整合到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產品中。社區支持農業模式下的生態農業觀光旅游者可在當地農民民居中生活,并親自從事劈材燒飯、農耕養殖等農家樂型休閑娛樂活動,使得游客充分陶醉于生態田園的氛圍中。生態農業觀光旅游者可與農戶締結遠期農產品購銷契約,按照市場價格購置自己親手種植的生態農產品,親身體驗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的蘊意。
作者:薛宏偉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國際旅游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