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法律學
農業不僅是人類衣食之源,也是一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它直接關系到全體國民的生存安全以及國家安全,并毫無疑問地成為整個社會和國民經濟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理論界對農業產業安全內涵的界定并不完全統一[1]。主要觀點包括:其一,農業產業安全是一國農業產業整體上基礎穩固、健康增長、持續發展,在國際經濟中具有一定自主性、自衛力和競爭力,不至于因為某些問題的演化而使整個農業產業受到大的打擊或損失過多的農業和國民經濟利益,能夠避免或化解可能發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農業產業危機[2]。其二,農業產業安全具體表現為農業生產不受外來資本控制和農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3]。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外國資本對我國農業產業的滲透和參與程度不斷加深??鐕Y本對于發展中國家的農業、食品加工業和零售業、特別是跨國食品超市的投資興趣高漲。通過控制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和貿易各重要環節,跨國糧商在農業和食品工業領域的投資策略對發展中東道國糧食政策和糧食安全保障措施的自主性造成威脅,并極有可能進一步拉大廣大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地區和城鄉差距,挑戰其土地保護與環境保護政策,使發展中國家糧食生產技術呈依附性發展趨勢[4]。可見,國際投資的新形勢必將使我國的農業產業安全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也促使我們應適時擴展農業產業安全的內涵,充分認識農業安全是一國經濟安全的基礎,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我們認同生存權是最基本的人權,是國家安全的基本保證時,就必須考慮農業市場開放的底線了。從廣義上多層次、系統性地理解農業產業安全,也有助于構建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來保障國際資本沖擊下的農業產業的穩定與競爭力。
一、外資并購農業企業引發風險
1.外資并購概述
外資并購一般是指外國企業基于某種目的,通過取得國內企業的全部或部分的資產或股份,對國內企業的經營管理實施一定的或完全的實際控制的行為。并購本身是一個價值活動,絕非僅產生消極影響。但涉及國計民生的關鍵行業,東道國都非常重視跨國并購可能造成的產業安全問題。
由于具備雄厚的資本實力與全球性戰略,跨國公司常常成為外資并購案的活躍主體。跨國公司在我國的直接投資最初主要以綠地投資(即傳統的新設企業)的方式進行。入世后,我國對外資開放新的領域,逐步取消對外資的限制性措施,尤其是對外資并購政策的明朗化,培育了良好的市場態勢與投資環境。這也推動我國對外資的利用從新設企業為主轉向并購迅猛發展[5]。
2.農業行業壟斷風險
2000年12月6日,法國達能亞洲有限公司出食用油加工和銷售領域形成壟斷態勢。其后,這種控制重要農產品加工環節的資本策略,被投資機構在養殖業領域重演。隨著農業領域的投資項目和資金數量高速增長,外資對我國農業行業整體的控制比例已超過一半,同時,在其已進入的108家國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中,有99家集中在糧油、林特產(含水果)、肉類(含雞、牛、豬)、牛奶、水產、蔬菜等農產品行業,比重達到91.7%[7]。可見,當強勢外資不斷注入我國農業行業,處于產業化初期的農產品行業不免陷入被動發展的局面:盡管農業產業整體競爭力會有所增強,但是農產品進出口依存度會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控制難度會加大。糧食安全將受到挑戰,部分農民生計將受到威脅,農業生產不確定性增加[8]。
3.農業產業安全威脅
市場開放加之監管不力,使得中國的農業及食品產業鏈正在為國際資本創造著千載難逢的投資機會。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天性,亦驅使跨國資本在農業領域強勁擴張。然而,資本并購的戰略目標通常與東道國產業發展的有序安排并非和諧統一。從整體上看,目前跨國公司主要參與經濟作物的生產,而在主要的糧食作物中參與不多;外商投資的產品方向決定、區位選擇決定等,均不會以是否有利于農業產業調整為抉擇準則[9]。
如若欠缺適度的保障,農業領域的外資并購活動會對整體安全帶來較大負面影響。它弱化了東道國對農業產業的控制權;壓低我國農產品市場價格,使我們逐步喪失整個行業產品的定價權;產業鏈上下游的本土企業逐漸萎縮等。并購對農業企業本身亦產生了“兩頭擠壓”效應:一方面,外資逐步將其控制力延伸到國家大量投資扶植成長起來的行業龍頭企業,控制傳統農業領域的核心和關鍵部分;另一方面,擠壓中小農業企業發展空間。強勢的外資不僅容易對處于弱勢的小農經濟造成沖擊,對民族資本也會產生一定擠出效應。延伸來看,農業產業安全一旦受到威脅,其影響力絕不會局限于農業本身。畢竟即使沒有WTO規則的挑戰,中國也已經面臨比較嚴重的農民、農村、農業問題[10]。國家如果失去對農業特色性發展及全面發展的主導權,經濟獨立和政治獨立的基礎也將受到侵蝕。
二、并購風險的因素分析
1.內因:發展中國家農業引資的困境在市場經濟的框架下,相對于工業、服務業和各種新興產業,農業最容易被資本所拋棄。原因十分明顯,短時期內,農產品的供給和需求都是相對穩定的,不可能如其他產業一樣,出現爆炸性的增長。在追逐利潤最大化的資本面前,農業是最不容易擴張的一個部門。各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市場失靈不斷在農業部門出現,常使得農業投資不足。發達國家因此對農業實施高補貼,以彌補市場失靈。而發展中國家農業則面臨兩難境地:一方面,他們的政府或者沒有認識到農業的基本規律,或者無力支付高補貼;另一方面,他們在面臨本國經濟的市場化,和全球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侵襲時,亟待資本和農業革新技術的引入,而漸漸喪失糧食供給的自主性。農民流離失所、農村凋敝,既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擴張的必然現象,也是發展中農業國的常見現象[11]。中國農業主要實施小規模分散經營模式,生產技術水平低下,加之當前國家的一些惠農政策并未在實際執行中落到實處,導致糧價收購過低、農民收入過低的現狀并未發生很大改觀,為外資和國際熱錢比較輕易地跨越中國農業市場的投資門檻提供了契機,而他們也通過控制農產品原料價格,控制農副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等的行業命脈。這些都將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引資帶入更為兩難的境地。
2.外因:并購時代的產業安全更易受到沖擊很多人在認識我國農業產業安全的時候,是從農產品國際貿易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忽略了外國直接投資對產業安全帶來的實質性威脅。他們簡單地認為,只要這些外資企業在中國生產,中國就不會存在產業安全問題,外國私人直接投資難以從本國自由流出。但這種觀點忽略了直接投資進入“并購時代”的特殊性:中國傳統利用外資的綠地投資(投資建廠),強調實在的建設,安全性又大于以產權轉讓為特點的并購。但是,與合資、獨資等形式為主的“綠地投資”相比,并購成本低,外國投資者通過兼并或收購東道國的經濟實體,可以縮短項目建設周期或投資周期,迅速擴大規模,快速戰勝競爭對手,在很短的時間內即獲得在東道國的市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