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職學生“職業素質銀行”的理念探析
1.“學分銀行”的理念發展
所謂“學分銀行”,學者們普遍認為其是一種基于終身教育理念,允許學生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學完一門算一門學分,學分存入“銀行”,累計到規定學分總數后可“支取”相應學歷的制度。它之所以冠之以“銀行”,主要是借用銀行的信貸運行機制。可見,它像銀行一樣,具有存儲、信貸、兌換的基本功能,可從事諸如存分、貸分和學分兌換的基本業務活動。1988年歐盟委員會設計和推行了歐洲學分轉換系統,這是“學分銀行”的雛形。1998年,韓國開始開展“學分銀行”建設,探索出這種全新的模擬銀行存儲和匯兌功能的學習模式。2004年,我國引入“學分銀行”的概念,在當年9月召開的“首屆全國職業教育發展論壇”上,教育部明確提出了職業教育的三項重大改革,其中“學分銀行”改革成為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之后,上海等地相繼推行該制度。國內對“學分銀行”的基礎理論研究很少,鄧澳利提出了“學分銀行”的三大理論基礎———學習自由理論、教育公平理論及市場經濟理論;楊梨明認為上海“學分銀行”建設的理論依據是終身教育、以人為本和多元智能理論;慈溪市教育課題組在終身教育理論、信息素養理論以及學習動機理論之上構建了慈溪市的市民“學分銀行”。
2.“道德銀行”的實證研究
“道德銀行”是在2001年黨中央印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背景下形成的。所謂“道德銀行”,就是把學生的良好道德行為轉換成道德幣的形式存入“銀行”。2003年,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創辦了全國高校首家“道德銀行”,其在短短的兩年內就吸引了4600多位“儲戶”,約占全院學生總數的70%,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與積極支持。同時“,學校成立‘道德銀行’,儲蓄學生的美德”的機制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同的反應。“做好事需不需要回報,道德該不該明碼標價”這樣的爭議常見于諸報端。“道德銀行”作為新時期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創新載體,國內學者如程建軍撰寫《“道德銀行”的困境及其倫理啟示》分析了其倫理理論,高校教師如王建盛撰寫了《“道德銀行”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之探討》解析了其理論和實踐意義。
3.“素質銀行”的應用嘗試
與“職業素質銀行”相似,去掉“職業”二字的“素質銀行”在我國高中教育中已得到應用。2011年3月5日,新華網就以“高中生在校期間如何成長?網上‘素質銀行’為你記錄報道”為題,報道了重慶市教委采用全新的學生素質評價平臺。文章稱,學生本人、同學、家長、老師將通過網上的“素質銀行”,對學生的成長點滴進行評價,將由紙質轉向電子網絡平臺,供各大學在高考錄取時參考。該平臺對學生的評價內容包括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學習與創新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五個方面。這種電子平臺從2011年6月起開始在重慶市260多所高中推廣,該市進入新課改的16萬名高一學生在校期間的成長過程記錄從此將全部存入“銀行”,成為學生的檔案必備材料之一,將和學業水平考試結果一起,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依據。
4.高職學生“職業素質銀行”的概念定義
本文所研究的“職業素質銀行”的概念尚未有學者提出,其定義無從參考。但仔細窺究,可從中挖掘其內涵和規律。首先“,職業素質”與“銀行”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社會歷史研究證明,職業是人類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根本之所在,職業生涯既是人生歷程中的主體部分,又是最具價值的部分,從業者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教育培訓、職業實踐、自我修煉等途徑形成和發展起了一種特殊的素質,這種素質即是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在職業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后被定義為“職業素質”。其次,高職學生“職業素質銀行”與“學分銀行”、“道德銀行”、“素質銀行”等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形態上都具有“模擬銀行”的特點,在理念依據、操作方法和運營策略上也有較大的相似性,它本身也應具有存儲、信貸、兌換的基本功能。第三,高職學生“職業素質銀行”是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產物,具有獨特的對象要求和職業發展要求。它研究的是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養成與評價機制,側重于具有鮮明職業特征和具有職業要求的高職學生的評價,符合高職學校教育的使命需要。綜上分析,本文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銀行”作如下定義:它是一種導入社會“商業銀行”理念,模擬銀行的功能特點,使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能夠實現存儲、信貸和兌換功能的一個虛擬銀行。
二、高職學生“職業素質銀行”的應用價值探析
基于上述分析,高職學生“職業素質銀行”的研究,無論在理念還是技術上都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其人文與科技并舉,“教育思想”與“信息技術手段”有效結合,對信息化、全球化社會下的職業素質教育具有一定的推動意義。
1.多元復雜的職業素質變得可量化、可管理
職業素質是一個復雜難定義的概念,國內外學者對其有諸多解釋。目前較統一的一種名詞解釋為:職業素質(ProfessionalQuality)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其主要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及職業情況等方面。浙江金融職業技術學院蓋曉芬教授在此基礎上,結合高職院校的本質特性,提出“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質內涵要充分體現高職教育之‘職’的一般職業特點,其內容主要包含四點,即‘基本的職業道德水平’、‘綜合的職業核心能力’、‘符合行業要求的職業個性’和‘體現行業特色的職業文化’”??梢?,面對多元、多角度、專業性極強的概念范疇,要給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進行量化管理可謂難上加難。然而,“職業素質銀行”可以參照這些普適的概念和標準,構建較為合理統一的儲蓄體系。如為“職業道德”設置“道德儲蓄卡”,下設“愛崗敬業”、“遵紀守法”“、自律自強”“、誠實守信”等條目,為“職業核心能力”設置“能力儲蓄卡”,參照職業核心能力包含的內容要點,下設“職業溝通”、“團隊合作”、“解決問題”、“自我管理”“、領導力”“、領導力”等條目,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做到可擴、可刪、可改,使得學生的職業素質實現統一的“貨幣式”量化換算及“網銀式”財富管理,一改以往人為的“打分式”模式,提升了管理的水平和績效。
2.孤立斷層的課堂形式變得可統一、可串聯
為了全方位、多層次地促進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養成,國內許多高職院校采用了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教學方式,有些甚至開拓了第三課堂形式。所謂第一課堂就是在教室內進行教學活動。第一課堂除了主要進行理論教學外,同時必須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其中包括實驗、實訓、課程設計、課程論文、專業綜合能力實踐,包括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第二課堂就是在教室以外但又是在校內進行的教學活動,其中包括學生社團、體育俱樂部、各類培訓、考證考級、自主實踐、學科競賽與科技活動。第三課堂是指在校外進行的教學活動,主要有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技術服務、志愿者活動以及頂崗實習。然而,盡管第一、第二、第三課堂的開設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素質提升,但三種課堂之間沒有一定的紐帶,缺少聯動,往往造成單種課堂形式的孤立、斷層,導致學生為了三方兼顧,“學起來很累”、“做起來不知為了什么”,反而造成學習碰撞、知識混淆、能力堆疊等不良結果。而“職業素質銀行”的推出,可以幫助高職院校促進一、二、三課堂的聯動,給每位學生一個客戶賬號,學生利用自己的賬號登入“個人網銀”,將競賽獎狀可掃描存入“銀行”,將科技作品拍照存入“銀行”,將社會實踐調查可錄入“銀行”,最終以“素質幣”為紐帶串聯起自己在一、二、三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技能。
3.消極被動的高職學生變得可激發、可引導
與普通的本科生相比,高職學生在自我認知上往往認為高考失利、令家長失望、被教師忽視,存在較大的自卑心理,對傳統的教育方式有較大的排斥心理,對玩網游、刷積分等娛樂方式卻有著執著的追求,他們樂意成為信息時代的寵兒。高職學生“職業素質銀行”的推出不僅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方式,還融入了市場競爭、按勞分配等元素,迎合了高職學生對富于新奇、冒險、期待在信息領域中找到成就感的心理,讓學生自我尋找感興趣的職業項目,自我開展“轉賬”、“理財”等業務,自我積累自己的職業財富,自動自發、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準職業人”的特質。
作者:金挺 單位: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